古代,茶树被称为“茗树”、“茶代”、“茶木”等。其中,“茗树”是最常见的叫法,茗字的本义是“好茶”,因此,“茗树”就是指种植好茶的树木。这个叫法在唐代就已经存在了,唐代的文献中就有“茗树”的记载。唐代的《大唐新语》中就有一则记载,说唐朝著名的文学家王维曾经写下一首《赠樊荣》的诗,其中有一句“采茗松下看翠潭”,表达了他对好茶的热爱之情。可以说,唐代是茗树这个叫法得到广泛传播的时期。
除了茗树之外,古代还有一些比较少见的叫法。比如说,“茶代”,它是指“茶树”的代指,用的比较少;还有“茶木”,顾名思义,指种植茶叶的树木。这些叫法虽然不如“茗树”广泛,但在一些文献中还是有所记载的。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古代的茶树叫法与现代的习惯不同,习惯上我们称之为“茶树”,这个叫法是在明清时期才逐渐形成的。在明清时期,茶叶的生产和销售逐渐发展,茶叶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在这个背景下,“茶树”这个叫法逐渐取代了“茗树”等其他叫法,成为茶树的通用称谓。这个叫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中国茶叶业的发展。
总的来说,古代茶树的叫法有“茗树”、“茶代”、“茶木”等,这些叫法虽然与现代的称谓不同,但都能反映出古代人们对茶树的热爱和重视。从史料中我们可以得出,在古代茶文化中,茶树已经是一种被广泛传颂的文化符号,它不仅代表了好茶的品质,也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和精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