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地方对虾已经放好苗,大部分养殖户还没有开始放苗,一般土塘水温在18-22℃的时候苗就要下塘,现在刚好处于春夏交季的时节,池塘水质很难持续性的肥不起来,很多养殖户在低温肥水方面花费了不少冤枉钱,今天主要聊聊低温肥不起来的原因及解决思路。
1、前期整塘工作不彻底
对于土塘养殖,特别是对虾,如果塘底淤泥过厚的话,长期不清淤泥的话,会对后面的养虾造成很大的影响。但是没有淤泥就是好的吗?当然不是,没有淤泥,就没有足够的基肥,水很难肥起来。底泥非常重要。
收虾后及时排干水并在太阳下经过长时间的暴晒,让池底表面的有机物晒到龟裂,为第二年的养殖做好准备;
针对有机质过多的池塘,养殖之前,首先清除掉池塘中过多的有机质淤泥,可以将淤泥从池塘中清除出去后,然后再进行晒塘。清淤的主要作用就是清除过多有机质,拿掉有害菌繁殖的温床。
对于池塘出现缺口或者漏洞的,必须做好修补整理。池塘中草比较多的,必须想办法清除掉,防止进水后草腐烂在池底,成为细菌繁殖的温床;
2、杀虫、消毒过后没有及时解毒
进水杀虫、消毒过后,很多养殖户往往忽视了解毒操作,很多养殖户认为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了,杀虫、消毒等药残早就过了,其实很多时候药物会残留在底泥中,另外,地表水很多时候含有大量的农药残留及重金属超标的情况,不注重解毒,水质是非常难肥起来的。3、底质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底质是水体藻类的缓冲库,塘底的营养盐的供给是持续性的。所以,一旦塘底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必须及时对底质进行修复,针对杀虫、消毒过后没有及时解毒导致水难肥,也可以从底质修复方面去操作。
4、盲目使用低质肥水产品或者肥水产品单一
很多养殖户以为,低温水不是很难肥吗?那我多下点肥肯定能肥起来,其实不然。我们应该肥水的时候多配合一些有益微生物(比如高效好水菌等),可以慢慢建立池塘中的菌相,也可以对池塘底质进行修复,同时能提分解池塘底部的有机质,持续性的为藻类提供营养盐。配合芽孢杆菌、酵母菌、光合细菌、氨基酸等一起肥水,也就是选择肥水产品尽量多样化,效果会更好。
5、前期水位比较浅,早晚温差大,水难肥
很多养殖户在刚开始放苗的时候,池塘的水位放的比较浅,一般只有50cm,有的甚至30cm,他们认为小虾苗住小房子,大虾苗住大房子。其实这是一个误区,水位放浅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大晴天的时候,水温升的快一点,虾苗长的快一点。但养殖户没有意识到晚上水温也降的快,这会导致藻类应激死亡,对虾苗成活率也会影响。所以一般建议在虾苗下塘之前,就将水位加到1m-1.2m深,水温比较稳定,水环境也就相对稳定一些。肥水相对容易一些。
另外,水肥起来两三天后需要及时补充一些氨基酸、膏肥等营养物质,增加肥水的持续性。
有几种可能性,一是生石灰放多了,水的碱性大,藻类难以生存。这种情况应推迟放苗,等水质恢复正常再放。二是水温,水冷的时候也藻类难以生存。三是天气变化大。四是水瘦,水体缺乏营养,没有藻类必需的营养元素,这个买点肥水的药物就行了。五是浮游动物多,把藻类吃光了,这种情况等个7、8天就行了,浮游动物会因为缺乏食物死亡或者被虾吃掉。
通常水肥不起来有以下几个原因:
早春低温,或者阴雨天气频繁,引起池塘接受光照不足。
池塘部分营养盐类缺乏或肥效消退。
消杀类药物残留过量,影响藻类和微生物正常生长繁殖。
水体浮游动物(如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过多。
水中大型藻类(如刚毛藻、浒苔等)、水生植物(浮萍、水葫芦、水花生等)过多而影响有益藻类大量繁殖。
水体缺乏藻源(新开挖池塘、养殖初期未补充藻种、杀藻剂使用不当等)。水体缺乏碳源(碳为光合作用,藻类生长必需元素)
亚硝酸盐偏高、pH值偏高或偏低。
池塘漏水,营养盐类流失
养虾初期水为什么很难肥得起来?
都说养鱼先养水其实在养虾的过程中也是一样的重要,水不好想将虾养好那是很难做到的了,对于养虾过程中的养水其实与养鱼时的养水差不多,最关键的就是前期和后期的水质管理,前期是水质变化大很不稳定,而后期则是水体过肥易出现倒藻之类。至于你所说的养虾初期水为什么难肥起来?对于这一问题踏火个人以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首先测一下水指标,看下水中藻类,可以使用腐殖酸钠,搭配氨基酸,藻种,扩肥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