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盘育苗技术要求是每盘放种量要适中 种量不能过大 ,种子一定要浸泡透,育苗期间要特别注意中午以后防止温室内温度过高烧苗,要勤淋水,上下盘要勤换确保生长一致。
1、置床。水稻置床要求上实下松、整体置床高低差不超过2厘米、置床化冻深度超过20厘米以及要在置床上铺垫1-2厘米厚的细土。从上述几点来看,就要求扣棚尽可能的早,让苗床早化冻、深化冻;同时,置床也要标准,将床面做的高低一致,减少床面不平的高度差;其次是苗床要压实,脚踩不动,但是苗床下层是松软的;最后就是苗床要铺垫一层细土。主要因为软盘依靠底部的细孔与苗床接触吸收置床的水分。所以,铺垫一层细土能够让软盘完全的与苗床接触,有利于吸收苗床的水分。
2、床土制备。床土要过筛,并且要混拌壮秧剂并且调酸,最好在播种前能够进行一次杀菌的作业。拌壮秧剂是为了满足秧苗生长所需的养分。同时,壮秧剂中也含有一些微量元素、杀菌剂、杀虫剂、调酸剂的成分,有利于秧苗的生长。床土制备过程中,要求床土与壮秧剂混拌均匀,防止出现肥害影响芽种的萌发。最好是在床土制备之后再施用一些调酸剂,有利于创造一个酸性的苗床环境。
3、播种。控制播量,达到稀播育壮秧的目的。常规情况下;
360平方米的苗床播种量在640斤左右,我建议您控制播量在560-600斤之间,完全可以满足机插秧苗对根系的要求,不会出现散苗、散盘的情况发生。而且,控制播量对于提高秧苗的分蘖能力也有一定的作用,保证前4片叶的同伸分蘖都能利用。
4、浇水、通风。这两个管理措施是苗床育秧较为关键的管理措施。浇水要用“三看浇水”作为判断是否需要浇水的标准;通风,也是在秧苗出齐后就需要进行的管理措施,降低棚内的温湿度,控制地上部的长势以及减少立枯病和青枯病的发生几率。
5、调酸。虽说在制备苗床土时就进行了调酸,但是经过多次的浇水之后会造成土壤的酸性损失,使得床土象弱酸性或者中性的方向发展。这样的土壤环境是不适合秧苗生长的,同时也容易引发立枯病的发生。特别是在离乳期之后,苗床进行调酸是防治立枯病的重要手段,将苗床PH调整到4.5-5.5左右。
6、追肥。这一点也是因为多次浇水,造成苗床养分的流失,对秧苗素质有一定的影响,也容易造成立枯病的发生。我建议在离乳期之后苗床撒施壮秧剂或者喷施叶面肥的方式来补充秧苗生长所需的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