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大小寺庙及道观的道士与僧人都要适时采摘新茶焙而饮之,取名为“峨眉雪茗”。
唐代显庆年间(公元764年),李善著《昭明文化选注》载曰:“峨山多药草,茶尤好,异于天下。今黑水寺后绝岩种茶,味佳而二年白一年绿,间出有常,不知地气所钟,何以互更”。
宋代,峨眉山茶事活动遂成较大规模,量多质好。位于峨眉山海拔800米至2000米之间的众多寺庙和道观,都种植茶园。地方政府专门划定山林让道士、僧人进行茶事生产。
明、清两代,峨眉山茶事活动发展更大。明洪武皇帝朱元璋及明万历皇帝明神宗朱翊君独崇峨眉山,先后御赐茶园与万年寺、黑水寺、中峰寺、广福寺、伏虎寺、报国寺、大峨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