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的种植方法温度,营养,水分,光照,空气,培养。
1、温度
不同的蘑菇生长阶段会需要不同的温度,一般前期菌丝生长,需要较适宜的温度是18到20度左右,而在后期子实体生长时就会需要调整到12到16度,一般生长菌丝喜欢温暖环境,子实体喜欢凉爽环境。温度太高菌丝会变老,子实体容易开伞,一般4度以下不再生长。
2、营养
蘑菇生长需要大量营养,但是真菌并不像一些植物的叶片有绿叶光合作用制造营养,所以只能依靠施肥来转化成蘑菇的营养,一般蘑菇种植需要配置培养基料,一般由家畜粪肥和棉籽壳、锯木屑一起组成,一般培养基料酸碱度在6.8到7.5之间。以后也可以适量施肥,施一些腐熟有机肥。
3、水分
蘑菇生长跟外界植物一样需要水分,而且需要大量水分,在子实体生长阶段需要大量水分,因为子实体大部分都是水分组成。如果水分不足会影响子实体的生长。一般培养基料水分大概是60%左右,空气湿度70%的样子。环境干燥蘑菇失水,环境湿度太大,空气不流通。
4、光照
食用菌类都不进行光合作用,但是有的食用菌会需要接受一些光照,对生长有利,但是蘑菇不需要光照,在黑暗环境也可以生长,生长上要这遮蔽光照培养,不要被强光照射影响生长,对生长不利。
5、空气
蘑菇生长要注意空气,一般都在草屋内种植,也是一个封闭环境,如果不开门通风换气,室内空气很难流通,所以一般要定时通风换气。它需要足够氧气生长,一般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一定要定时把二氧化碳放出去,换氧气进来。
6、培养
蘑菇生长发育要求黑暗环境,不需要光照,需要适宜的水分,菌丝生长要温暖,子实体生长要凉爽。由于需要氧气要经常通风换气。培养料一定要富含营养。
大杯香菇覆土高产栽培技术,香菇大棚种植技术
栽培方法
目前我国栽培平菇的方法很多。有室内床栽、玉米或大豆与平菇间作、塑料大棚栽培等。
一、室内床栽
1、菇房建造:可把现有的空房、地下室等,改造为菇房。有条件的也可以新建菇房。菇房应座北朝南,设在地势高、靠近水源、排水方便的地方。菇房大小以房内栽培面积20平方米为宜。屋顶、墙壁要厚,门窗安排要合理,有利于保温、保湿、通风和透光。内墙和地面最好用石灰粉刷,水泥抹光,以便消毒。另外,可建造简易菇房,即从地面向下1.5—2.0米的半地下式菇房。为了充分利用菇房空间,还可在菇房内设置床架,进行栽培。床架南北排列,四周不要靠壁、床架之间留60厘米宽的走道。上下层床面相距50厘米,下层离地20厘米,取上层不要超过窗户,以免影响光照。床面宽不超过1米,便于管理。床面铺木板,竹杆或秸秆帘等。
2、培养料的配制:栽培平菇的培养料有玉米芯、木屑、豆秸、稻草、树叶等。无论哪一种培养料均要求新鲜、无虫、无毒和无杂质。否则,易感染杂菌,造成减产。
培养料配方
(1)玉米芯(粉碎)78%,玉米面(或麦麸)20%、石灰2%和适量水。
(2)玉米芯(粉碎)40%、豆秸(粉碎)40%、玉米面18%、石灰2%和适量水。
(3)木屑78%、米糠(或玉米面)20%、石灰2%和适量水。
(4)稻草,将稻草切成5—10厘米长,放入2%石灰水中浸泡24小时,捞出滤去多余的水分,即可铺料播种。
3、菇房消毒:菇房在使用前要消毒,特别是旧菇房,更要彻底消毒 。以减少杂菌污染和虫害发生。消毒方法如下:
(1)每100立方米菇房用硫磺0.5公斤、敌敌畏0.1公斤、甲醛0.2公斤,与木屑混合加热,密闭熏蒸24小时。
(2)100立方米菇房用甲醛1公斤、高锰酸钾0.5公斤,加热密闭熏蒸24小时。
(3)喷洒5%的石碳酸溶液。 (4)喷洒敌敌畏800倍液。
4、播种:平菇的播种方法很多,有混播,穴播,层播和覆盖式播种等。下面主要介绍一下层播。床面上铺一块塑料薄膜,在塑料薄膜上铺一层营养料,约5厘米厚,然后撒一层菌种,再铺一层营养料,再在上面撒一层菌种,最后整平压实。床面要求平整、呈龟背形。一般每平方米床面用料20公斤左右,厚度10—15厘米。在播种前,应先将菌种从瓶内或塑料袋内取出,放入干净的盆内,用洗净的手把菌种掰成枣子大小的菌块,再播入料内。播种后,料面上再盖上一层塑料薄膜,这样即利于保湿,也可防止杂菌污染。播种时间,一般从8月末到第二年4月末,均可播种。不过春播要早,秋播要晚,气温在15℃以下是平菇栽培的适宜时期。既适于平菇生长发育,又不利杂菌生长。一般播种量为料重的10%—15%。上层播种量占菌种量的60%,用菌种封闭料表面,以防止杂菌污染。
5、管理:
(1)发菌期的管理:菌丝体生长发育阶段的管理,主要是调温、保湿和防止杂菌污染。为了防止杂菌污染,播种后10天之内,室温要控制在15℃以下。播后两天,菌种开始萌发并逐渐向四周生长,此时每天都要多次检查培养料内的温度变化,注意将料温控制在30℃以下。若料温过高,应掀开薄膜,通风降温,待温度下降后,再盖上薄膜。料温稳定后,就不必掀动薄膜。10天后菌丝长满料面,并向料层内生长,此时可将室温提高到20—25 ℃。发现杂菌污染,可将石灰粉撒在杂菌生长处,或用0.3%多菌灵揩擦。此期间将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65%左右。在正常情况下,播种后,20—30天菌丝就长满整个培养料。
(2)出菇期的管理:菌丝长满培养料后,每天在气温最低时打开菇房门窗和塑料膜1小时,然后盖好,这样可加大料面温差,促使子实体形成。还要根据湿度进行喷水,使室内空气相对湿度调至80%以上。达到生理成熟的菌丝体,遇到适宜的温度、湿度、空气和光线,就扭结成很多灰白色小米粒状的菌蕾堆。这时可向空间喷雾,将室内空气相对湿度 保持在85%左右,切勿向料面上喷水,以免影响菌蕾发育,造成幼菇死亡。同时要支起塑料薄膜,这样既通风又保湿,室内温度可保持在15—18℃。菌蕾堆形成后生长迅速,2—3天菌柄延伸,顶端有灰黑色或褐色扁圆形的原始菌盖形成时,把覆盖的薄膜掀掉,可向料面 喷少量水,保持室内空气相对湿度在90%左右。一般每天喷2—3次,温度保持在15℃左右。
6.采收: 当平菇菌盖基本展开,颜色由深灰色变为淡灰色或灰白色,孢子即将弹射时,是平菇的最适收获期。这时采收的平菇,菇体肥厚,产量高且味道美。采收方法,要用左手按住培养料,右手握住菌柄,轻轻旋扭下。也可用刀子在菌柄基部 紧贴料面处割下。采大朵留小朵,一般情况下,播种一次可采收3—4批菇。每批采收后,都要将床面残留的死菇,菌柄清理干净,以防止下批生产烂菇。盖上薄膜,停止喷水4—5天,然后再少喷水,保持料面潮湿。大约经10天左右,料面再度长出菌蕾。仍按第一批菇的管理方法管理。
二、玉米或大豆与平菇间作
1. 栽培时间:在6月末三遍地铲趟完毕,在玉米或大豆地垄沟种菇。因玉米或大豆在7—8月份枝叶生长茂盛,封垄较好,垄沟湿度大,正好适合平菇子实体生长。
2. 培养料:选用整轴玉米芯或整捆豆秆,用2%石灰水浸泡24小时捞出,控出多余水分,备用。
3. 栽培方法:栽二垄,空一垄为作业道。首先将垄沟清理一下,然后铺一层整轴玉米芯或豆秆,撒一层菌种,再铺一层料,再撒一层菌种。最后用脚踩实,上面覆盖2厘米厚土或覆盖地膜。
4. 管理:接种20天后,菌丝长满培养料。如果天气无雨,较干旱的地区,可浇一次重水,一周左右就能出菇。管理方法 及采收同前。
三、塑料大棚栽培
塑料大棚栽培,其生产方式多样。可按东西走向作畦栽培,也可与高杆蔬菜(黄瓜、豆角架中间的垄沟内)间种, 也可作菌砖栽培,还可以用塑料袋栽培。培养料的调制、播种、管理同前。因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棚内温度变化较大,需 要根据气候变化,注意调节温度。当气温偏高时,白天盖上草帘,以免太阳照射而增温;傍晚揭去草帘,并打开通风窗上的 薄膜,以降低棚内温度。当气温降低时,白天揭开草帘,利用日照增温,晚上盖好草帘,关严通风窗,以利保温。
大杯香菇又名猪肚菇,子实体群生,杯状或浅漏斗状,淡**,肉肥厚,柄粗,脆嫩可口,营养丰富。在自然条件下子实体发生于5一lO月份,具有木腐生和土生的特性。现将其栽培要领简介如下:
1、季节安排:大杯香菇出菇温度23一32摄氏度,最适26一3O摄氏度。在福建中西部地区适宜的出菇期为5月初至lO月上旬,制袋接种时间相应提前3O一35天进行,海拔高的地区可适当提前和推后。
2、栽培材料与配方:杂木屑、棉籽壳等都可作为袋料栽培主要原料,在栽培过程中加少量辅料,如米糠、麦皮、大豆饼、棉籽饼和玉米粉等可提高产量。一般配方为:⑴棉籽壳4O%,杂木屑4O%,麦皮l8%,蔗糖l%,石膏l%。⑵棉籽壳4O%,杂木屑4O%,麦皮l4%,玉米粉4%,蔗糖l%,石膏l%。
3、菌袋制作及培养:棉籽壳提前一天浸湿摊开,第2天按配方把预湿的棉籽壳、木屑、麦皮、糖水、石膏混合搅拌均匀,含水量调至65%。用l7公分?33公分聚丙烯塑料袋装袋压装至l8公分高时,套上颈圈、塞棉塞,常规灭菌,冷却后无菌操作接种。常温下培养3O一35天菌丝可长满袋。培养时要经常查看,发现未走菌或污染袋及时处理。
4、覆土材料的准备:采用覆土栽培,覆土层是水气调节的好材料,水分能不断地渗入到菌袋子中补充水分,对菌筒的温度、湿度起到很好的缓冲作用。沙壤土、泥碳土、塘泥或菜园土均可作为覆土材料,经暴晒2一3天,喷酒2%甲醛溶液,覆塑料膜密闭熏蒸2一3天,然后摊开散去甲醛味,过筛备用。
5、出菇场所准备:蔬菜大棚、栽培香菇的荫棚均可作为出菇场所,蔬菜大棚外层要加稻草或其它遮阳物,使棚内达到三阳七阴遮挡效果。使用前先将菇棚内外打扫干净,杜绝杂菌虫源。菇床整理成畦宽l米、畦高l5公分、长度不限的小畦,每畦须用竹条、农用薄膜搭成小拱棚。
6、出菇管理:经历3O一35天培养将长满菌丝的菇筒移到出菇场所,拔去菌袋棉塞,打开袋口,清除表面原基,竖直排放于畦面。然后将准备好的覆土材料撒入菌袋内约2公分厚,卷下高于覆土的塑料袋,喷水保湿,l5一25天开始出菇,温度较高时则会提前。也可以剥去塑料袋将菌筒排放于畦面上,菌筒相隔2一3公分,然后覆2公分厚土。喷水保湿,并对菌筒露出的地方补上覆土。若菌筒排放无间隙,菌筒之间会产生串菌集中养分,易使第-潮形成5OO克以上大型菇朵,对销售是否有利要看当地巿场。
上述的出菇方法在出第-潮菇时菌筒养分充足,出菇齐,朵形好,商品价值高,随后菌筒养分不足出菇不齐,朵形外观差,商品价值低。因此,采用分段出菇有利于菌筒剩余养分的充分利用。在培养袋内出完第-潮菇后剥去塑料袋将菌筒排入于畦面上覆土出菇,此时排放菌筒应无间距,-筒紧挨着-筒使菌筒之间串菌集中养分,可提高后期子实体的产量和质量。
7、出菇期间温湿度的控制:菇筒移到出菇场所排成长畦,用竹条、农用膜做成小拱棚遮盖,控制小拱棚内的温度、湿度是出菇管理的重要工作。通过薄膜的掀盖来调节适宜大杯香菇出菇的温、湿度和光照。掌握好喷水次数,保持土壤湿度,空气湿度85%左右,室内或棚内温度23一32摄氏度,特别是用蔬菜大棚作出菇的场所要加强通风管理,覆盖好遮阳物避免温度过高。当原基形成露出土壤表面时应掀开薄膜加大通风换气和光照程度,确保子实体的正常生长。
8、采收:大杯香菇应在菌盖呈平张边缘卷曲时采收,及时冷藏待售,采收时用手指捏住菌柄基部,轻轻旋起,使菇体脱离培养基,立即用小刀削除带泥沙基部后放入收集筐,切不可将带泥沙的菇放入收集筐,泥沙落入菇朵各个部分,否则泥沙落入菇朵各个部分,难以清洗影响食用。采收后应及时清理菇场,减少病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