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性排斥原理(competitive exclusion Principle)来自于高斯原理(Gause's principle),后者由苏联学者高斯(G.F.Gause)于1934年最初提出。
高斯原理的依据是三个草履虫实验:
将大草履虫(Paramecium caudatum)、双小核草履虫(Paramecium aurelia)、袋状草履虫(Paramecium bursaria)分别放在三个培养管中,三个培养管中都加入它们的食物酵母菌,以及酵母菌的食物燕麦片。培养一段时间后,三种草履虫的数量都正常增长。
前提:三种草履虫在该环境单独存在均能正常增长
2. 将大草履虫(P. caudatum)与双小核草履虫(P. aurelia)一起培养,依然加入同样的酵母菌与燕麦片,但大草履虫(P. caudatum)总是倾向于消失。(未观察到两种草履虫相互攻击)
解释: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在同一环境竞争有限资源时,竞争力弱的大草履虫倾向于被淘汰
3. 将大草履虫(P. caudatum)与袋状草履虫(P. bursaria)一起培养,依然加入同样的酵母菌与燕麦片,二者共存但出现明显分层。大草履虫(P. caudatum)在氧气浓度高的上层,袋状草履虫(P. bursaria)在氧气浓度低的下层。
解释:上层大草履虫优势,下层袋状草履虫优势,生态位不完全重叠,不是完全竞争关系,因此分区共存
基于上述实验,高斯提出了高斯原理:两个相似的物种竞争结果极少能占领相似的生态位,而是以每个种各占有某些特别的食物,并具有优于其竞争者的生活方式互相取代。
而后,高斯原理被逐渐完善为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
四川农业大学没有公布相关信息。
四川农业大学源自1906年创办的四川通省农业学堂,1927年和1935年两次并入四川大学,1956年由四川大学农学院整体迁往原西康省省会雅安成立四川农学院,1985年更名为四川农业大学。
至2021年3月,学校有雅安、成都和都江堰3个校区,占地总面积约4500亩,馆藏文献资源1165.89万册(件)。有教职工3600余人,其中教授426人、副教授574人。
教学理念:
学校推行“学前励志特训”的创新培养模式:暑期分别进行高中学习方法指导、素质拓展训练、常规化军事训练等三个阶段特训。通过系统训练与学习,使学生在潜能激发、感恩观念、心理素质、养成教育、团队意识、自主学习等方面都有较大提升,为高中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四川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