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返青期
稻田保持一定水层,为秧苗创造一个温湿度较为稳定的环境,促进早发新根,加速返青。但水层过深,超过最上面全出叶的叶耳,会影响叶片功能,造成叶片死亡,影响生长的恢复。
2、分蘖期
水稻分蘖的适宜田间水分状况是土壤含水饱和到浅水层之间。这种水分状况下,稻田土壤昼夜温差大,光照好,促进分蘖早发、快发、单株分蘖多、分蘖成穗率也较高;随着水层的加深,分蘖也会受到抑制。因此返青分蘖期宜保持3厘米以内的水层。
3、晒田
促根分蘖末期适时晒田。适时晒田就是群体总茎蘖数达到计划数的85%左右时开始断水晒田。通过晒田既能改善土壤环境,增强抗倒,抑制无效分蘖,巩固有效分蘖,增强茎鞘物质积累,改善群体质量,基部透光好,增强通透性,改善土壤环境,消除有毒物质,减轻病虫害,有利于氮同化作用为主,逐步转面以碳同化为主,有利于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晒田时期:一般以分蘖末期至幼穗分化初期较适宜。晒田程度:根据苗情和土壤而定。苗数足、叶色浓、长势旺、肥力高的田应早晒、重晒,其标准为:田边开大裂口,中间开“鸡爪裂”,人立不陷脚,叶片明显落黄;反之,应迟晒,轻晒或露田(晾田),轻晒标准为:田边开“鸡爪裂”,田中稍紧皮,人立有脚印,叶片略退淡。总之,通过晒田后,应使禾苗生长健状,出现“风吹稻叶响,叶尖刺巴掌,下田不缠脚,叶挺茎杆状”的长相。
4、幼穗发育期
幼穗发育期,是水稻一生中生理需水的临界期。加之晒田复水后稻田渗漏量有所增大,此时稻田需水量最多,一般占到全生育期需水量的30-40%。所以在稻穗发育中,从生理或生态需水来讲,一般宜采用水层灌溉,淹水深度不宜超过10厘米,最好在3-5厘米之间,维持深水层的时间也不宜过长。
5、出穗开花期
此期对稻田缺水的敏感程度仅次于孕穗期。受旱时,重则抽穗、开花困难,轻则影响花粉和柱头的生活力,空秕率增加,一般要求有水层灌溉,这样能显著提高结实率。
6、灌浆结实期
进入灌浆结实期,稻株各种生理功能都在减退,为延长根系和叶片的功能,防止早衰,在水分管理上要采取浅、湿、干间歇灌溉,以湿润为主。乳熟期至收获前,保持土壤湿润状态,切不可断水过早,一般在收获前10天左右断水即可。做到“以水调气,以气养根,以根保叶”。
节水灌溉技术通常主要包括了渠道防渗与管道输水这两个部分,采用渠道防渗技术,即能减轻渠道输水时的渗漏损失,节约灌溉用水,也能减少占地面积并防止渠道冲淤和坍塌,而采用管道输水技术则能够减轻沿途的渗漏损失和蒸发损失,若管道质量好,能做到基本无损失。之所以要在进行农田灌水时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是因为要减少无效耗水,缓解水资源供应紧张的问题,而且还要给农村的经济发展节省劳动力,促使农村产业结构能更加的完善。
一、节水灌溉技术主要包括哪两个部分
1、有哪两个部分
(1)节水灌溉技术一般主要包括了渠道防渗与管道输水这两个部分,其中渠道防渗能够减少渠道输水时的渗漏损失,具有节约灌溉用水、降低地下水位、防止土壤次生盐碱化等优点,而且还能够节省占地,防止渠道的冲淤与坍塌。
(2)管道输水(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是用管道代替了土渠输水,利用管道将水直接送到田间进行灌溉,不仅能够减少沿途渗漏损失与蒸发损失,而且若是质量好的管道,一般能够做到基本无损失,从而达到节水的目的。
2、为什么要采用节水灌溉技术
(1)在利用水资源的时候,农田灌溉用水占了很大的一部分比例,而在这部分的比例中,有一部分又为无效用水,即在使用的时候被浪费掉了,若是合理的采用节水灌溉技术,通常能够减少无效耗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以此来缓解水资源供应紧张的问题。
(2)农作物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于水分的需求量均有些不同,若是采用人工浇水的方式,不仅很难及时为作物浇水,延缓它的生长速度,同时也会消耗掉大量的时间,而节水灌溉技术是利用先进的设备与技术,并根据农作物不同的生长阶段为它提供合适的水分,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及品质,也可以省时,提高劳动效率,减轻在农业灌溉中的人工投入量,以此来为农村的经济发展节省掉更多的劳动力,从而能够使得农村产业结构更加的完善。
二、节水灌溉有哪几种
1、微灌
(1)微灌是利用低压管道系统,并用小流量的方式将水喷洒至土壤的表面中,传统的地面灌和喷灌通常能够湿润全面积的土壤,而微灌只是以一种较小的流量湿润部分土壤,所以它属于一种局部灌溉。
(2)微灌既有优点也有缺点,优点是能均匀的灌水,且省水、省工、节能以及能让作物增产,而缺点则是,打造它的投入量通常会远高于地面灌溉,而且灌水器出口很小,容易被水中的矿物质或者有机物质堵住,若使用不当或者没有好好的维护,那么便会导致整个系统无法正常工作,甚至造成报废,从而带来损失。
2、滴灌
(1)滴灌属于一种局部灌溉,是结合作物对于水分的需求,把水分和作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从管道系统、安装在毛管上的灌水器中,一滴一滴,均匀且缓慢的滴入作物根部附近土壤中的一种方法。
(2)对于采用传统沟灌的大棚,一次大量的灌水,通常能够让地表长时间都保持着湿润,然后便会加快棚温、地温的下降速度,延缓增温的速度,再加上它们的蒸发量大,导致棚内湿气太高,从而便会加大病虫害的发生几率。而滴灌能够让大部分的土壤表面保持干燥,使得水分流入需水的作物根部中,通常能够保持地温,利于地温的回升,并减少水分蒸发量,降低棚内的湿度,从而减轻病虫害。
3、膜下滴灌
(1)膜下滴灌指的是在膜下应用滴灌技术的一种节水方法,即把地膜覆盖在滴灌毛管或者滴灌带上,然后再让毛管上的滴水器一滴一滴、均匀、定时、定量的湿润作物的根系发育区,使得根系能够吸收到足够的水分,然后让作物生长。
(2)因为膜下滴灌属于局部灌溉,滴水强度小于土壤的入渗速度,所以不会形成径流并造成土壤板结,而且还可以在里面加入易溶肥料,利用滴灌,使得肥料能够随着水滴,滴入作物根系的土壤中,从而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利于作物的增产。
4、喷灌
(1)喷灌是利用水泵与管道系统(或者自然水源的落差),把带有一定压力的水喷到空中,使它们散成小水滴或者形成弥雾,然后降落至植物上、地面上,具有省水、省工的优点,不过它也有缺点,即在环境十分干燥的时候,会加大蒸发损失量,降低使用效果。
(2)喷灌对于各种地形的适应性也比较强,例如,在使用地面灌溉的时候,需要先将土地整平,然后再使用,而喷灌却更为简便一些,在坡地、起伏不平的地面上均能使用,而且它还不会对土壤产生冲刷等破坏作用,可以保持土壤的团粒结构,使得土壤疏松多孔,具有良好通气性,从而提高作物的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