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会担心,我们日常吃的鱼、肉、蛋、奶等动物性食品中也可能残留兽药,会影响我们的健康?
其实,兽药并不可怕,按照规范合理使用兽药,并不会产生健康危害,真正危险的是兽药滥用。正如人常有个头疼脑热一样,动物们也难免生病,如果得不到及时救治,很可能会威胁动物自身的健康,影响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或者爆发大规模疫情甚至波及人类。
而且,兽药不止有抗生素、化学药品等治疗疾病的物品,还包括疫苗、诊断制品、消毒剂等。所以,兽药在动物养殖过程中在所难免。一般来说,对动物用药后,兽药会在动物体内经过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几个过程,按照规范进行用药,大部分兽药都会被代谢和排泄掉,残留在体内的量很少。
但若是滥用兽药,就可能在动物的肉、蛋、奶等可食用部分,残留下一些药物或其代谢产物,从而产生严重的兽药残留。长期食用兽药残留超标的食物,可能会给人体带来过敏反应、慢性毒性、胃肠道菌群失衡等不良影响。
为了遏制兽药滥用,有效保证养殖业的生产安全以及动物产品的质量安全,我国在2017年成立了全国兽药残留与耐药性控制专家委员会,坚持“产好药、少用药、用好药”的监管措施,制定并不断完善兽药管理相关的法规和标准,并定期制定、实施动物及动物产品的兽药残留监控计划,不定期抽检动物性食品中的兽药残留,对超标阳性的产品追溯源头、依法处理。
根据农业农村部组织的全国兽药残留监测结果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畜禽等动物产品中兽药残留的整体状况较好,产品合格率能达到99%以上。所以,大家只要记得,从正规渠道选购动物性食品,并保持食物多样、均衡饮食,可以大大降低接触到兽药残留的几率,不必担心“吃肉”会嗑到“药”。
参考来源:兽药残留会影响我们的健康吗?
兽药残留名词解释内容如下:
兽药残留是“兽药在动物源食品中的残留”的简称,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FAO/WHO)食品中兽药残留联合立法委员会的定义,兽药残留是指动物产品的任何可食部分所含兽药的母体化合物及(或)其代谢物,以及与兽药有关的杂质。
所以,兽药残留既包括原药,也包括药物在动物体内的代谢产物和兽药生产中所伴生的杂质。
扩展资料:
随着人们对动物源食品由需求型向质量型的转变,动物源食品中的兽药残留已逐渐成为全世界关注的一个焦点。食品添加剂和污染物联合专家委员会从20世纪60年代起开始评价有关兽药残留的毒性,为人们认识兽药残留的危害及其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结合国内外的研究资料,文章针对兽药残留的种类、产生途径、残留药物及其危害做了阐述。
兽药在防治动物疾病、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畜产品质量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养殖人员对科学知识的缺乏以及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致使滥用兽药现象在当前畜牧业中普遍存在。
滥用兽药极易造成动物源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残留,这不仅对人体健康造成直接危害,而且对畜牧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也造成极大危害。
长期食用兽药残留超标的食品后,当体内蓄积的药物浓度达到一定量时会对人体产生多种急慢性中毒。国内外已有多起有关人食用盐酸克仑特罗超标的猪肺脏而发生急性中毒事件的报道。
此外,人体对氯霉素反应比动物更敏感,特别是婴幼儿的药物代谢功能尚不完善,氯霉素的超标可引起致命的“灰婴综合征”反应,严重时还会造成人的再生障碍性贫血。
四环素类药物能够与骨骼中的钙结合,抑制骨骼和牙齿的发育。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可致急性肝毒性。氨基糖苷类的庆大霉素和卡那霉素能损害前庭和耳蜗神经,导致眩晕和听力减退。磺胺类药物能够破坏人体造血机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