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养大闸蟹
大闸蟹(Eriocheir sinensis H. Milne-Edwards)在中国大陆分布很广,几乎所有和海水相连的河川、湖泊都能生息,是最重要的经济水产物。因河川之污染及水坝构筑阻断生殖洄游路径,使长江流域大闸蟹数量锐减;而在长江口捕获,供放养的天然苗种,产量又不稳定,数量又不多,因而有进行人工种苗培育的必要。水产科技人员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研究成功了“河蟹人工半咸水工业化育苗技术”,为进行河蟹就地繁殖、就地育苗、就地放养和捕捞,开阔了广阔前景。所以,靠捕捞天然蟹苗是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人工养蟹却是大有可为。有条件的地方应该发展人工培育蟹苗和人工养蟹。
生态习性:
自然生长的河蟹,喜欢藏住在江、河、湖泊的泥岸或者滩涂的洞穴里,一般两年就能达到性成熟,而后便从淡水水域洄游到河口浅海的半咸水里繁殖,每年6~8月是成长季节。河蟹在开始洄游的时候,体长一般5~6厘米,蟹壳稍带**,这个时候叫黄蟹。在洄游过程中要蜕一次皮,体长长大到6~8厘米,个体重量为150~250克,蟹壳由**变成绿色,这个时候叫“绿蟹。水温10℃以上时行动活泼并进行摄食,7~8℃ 时则完全停止活动。
繁殖特性:
交配及产卵:大闸蟹在淡水中虽会交配但不会产卵。因此于每年3月上旬水温达8℃ 以上,即可将雌雄种蟹移入淡海水中交配。交配时间约15~60分钟。交配时刻的选择:白天和夜晚没有显著差异,但一般而论,夜间数多。交配时之密度为1m2的面积放5尾,雌雄比例为2:1。交配后快者1~2天即可发现抱卵。但因种蟹成熟度及水温高低而有20~30天的差异,一天受精后能多次产卵,抱卵数约40~50万粒不等。雌蟹抱卵后,即将雄蟹取出。
繁殖方法:
目前,我国人工培育蟹苗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使用天然海水人工繁殖蟹苗,一种是人工半咸水工业化培育蟹苗。
1、把池里的淡水排干,改注入含盐量为8~14ppt的海水,按照3只雌蟹搭配1~1.5只雄蟹的比例,放养亲蟹,让亲蟹自行交配。
2、人工配制半咸水,要选择好淡水水源。一般选择没有受到污染的水库湖泊里的水比较好,配如一定比例的食盐和其他多种盐类。所需的食盐可以采用海盐,其他盐类可以全部采用工业用原料,人工半咸水配制过程,分为粉碎、溶解搅拌、沉淀等几个步骤。配制好的人工半咸水,用水泵提取,经过塑料管道输送到育苗车间或者室外亲蟹交配池使用。
室外交配:室外交配池里人工半咸水的深度控制在50~70cm,池本身的深度为1~ 1.2米,池周围要有土埂,以便在夜间诱捕抱卵蟹和观察胚胎发育情况。二、三月间,当水温升到9℃以上,就开始把暂养池里的亲蟹送入交配池,雌雄亲蟹的交配比是3:1或2:1,一般经过7~15天时间,大部分亲蟹都可以交配、产卵,雌蟹抱卵率可达95%以上。
种苗培育:
盐度、温度及溶氧及饲料对幼体发育的影响:最适盐度及海水成分总盐度10~17ppt,Cal44~335mg/l,Mg461~935mg/l,K200~400mg/l,Fe0.02~0.05mg/l,A、Cu没有特别之必要。水温方面,在10℃到14℃之间既可发育,但水温愈高,发育愈快,而10℃以下则不适合。溶解氧在4mg/l以上即可,但以5~6mg/l为最适当。至于饲料方面,曾以Straurastrum、Chlorella、Tetrastrum、海水丰年虾无节幼体、蚕蛹粉及大豆粉等喂饲,结果发现以海水丰年虾无节幼体为最好,其他饲料喂饲者则无法发育至大眼幼体。饲料以单细胞藻类和盐水丰年虫为主。抱卵种蟹的管理及幼体孵化水质管理是最重要的,而卵粒的颜色是水质好坏的重要指标。所抱之卵呈紫褐和茶褐色时为正常卵;而白色、灰色及**则为未熟卵及死卵。抱卵期间应防水温及盐度的巨大改变。
养成时间:3~5月放养养于当年10~11月可收成10~0150公克的上市体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