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苹果树度过三伏天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3-05 04:57:49
字号:

一是果园采用节水调亏灌溉技术,保障植株生长和果实发育最低需水需肥量。目前,果园干旱形式已经形成,在没有大面积有效降水的情况下,很难根本解决果园干旱问题。目前,苹果树正处于果实的快速膨大期,果园需要持续的水分和养分供应。地下部分只要有1/4的根系处在适宜的条件下,生长好,功能强,就可以满足地上部3/4的养分需要。

如何帮助苹果树度过三伏天

节水节肥灌溉方式主要有三种:(1)有条件的果园可抓紧在果园内安装肥水一体化或简易滴灌、管灌设施,确保在水分总量不足的情况下,能持续的给果园施肥灌水施肥。(2)有一定水源但没条件安装滴灌设施的果园,可采用隔行交替灌溉的节水方式进行果园灌溉。从树冠外沿投影处沿树行两侧各挖1条深约15~20厘米、宽约20~30厘米的灌水沟,灌水时沿苹果树一侧的沟灌足水。间隔3~5天,下一次灌水时,只灌上次没有灌过的另一侧沟,实行交替灌溉,这样可在水分一定的条件下,尽可能的满足植株对水肥的需要量,持续的隔沟灌溉干旱复水,能刺激根系补偿生长,诱发新根再生,可有效促进地上部发育。同时,为满足植株养分需要,可在每个灌水沟交替灌水时,及时增施膨果冲施肥。(3)极端缺水山地果园,可采用穴贮肥水地膜覆盖的方式。在树盘周边沿对角线方向挖4个深40~50厘米、直径40厘米的穴,用作物秸秆或杂草捆成草把,将草把竖着埋入挖好的穴内,回填土时要踏实,也可在回填土时,每个穴内田间

50g的土壤保水剂,增加土壤的保水蓄水能力。草把顶部覆土到1厘米时,施入尿素50~100克,随后浇水,再覆l厘米厚的土,穴埋成后低于地面l~2厘米成一小洼,之后在上面覆盖地膜并在地膜的中间戳一个小洞。每次灌水时,只需要将水灌在挖好的穴内即可。干旱缺水条件下,挖好的定植穴内存有水分和养分,会诱使植株根系向穴内生长,在穴的草把处密集诱发新根,可基本满足植株的生长需要。

二是做好夏季修剪和叶面喷肥补充营养。依据旱情,适时合理修剪,促壮保树。主要修剪措施包括:修剪程度上,宜轻不易重;处理火候上,宜慢不宜急;剪截质量上,宜细不宜粗;剪口面积上,宜小不宜大;留枝标准上,宜壮不宜多。对强旺结果枝组要轻度缩剪,缓和长势,趋向中庸。对弱结果枝组,则较重缩剪,复壮枝组势力。对过密的旺盛直立营养枝,要适当疏除。结合短截对纤细枝适当疏除,节省营养,供所留下的枝利用。主要疏除徒长枝、密集枝及枝干上萌蘖,减少枝叶蒸发量。根据树势叶面及时喷施0.2%~0.3%的尿素、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即有利于降温,补充水分,还能增加树体含钾量,提高果树的抗旱、抗高温能力。

三是做好果园的病虫害防治工作。高温干旱季节高温干旱,还容易引起红蜘蛛、山楂叶螨和二斑叶螨、绵蚜等虫害猖獗,苹果根腐病、干腐病、日烧病等病害的大发生,应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及时进行喷药防治,减少干旱带来的损失。要经常查看果园虫害的发生情况,及时用药,避免因红白蜘蛛危害而造成苹果落叶,红、白蜘蛛严重时可喷嘉育5%唑螨酯悬浮剂1500倍液或1.8%透皮阿维菌素1000倍进行喷药防治. 喷施48%淘益毒死蜱乳油1500-2000倍液防治苹果绵蚜; 喷洒0.0075%芸薹素内酯水剂(民多收)稀释1500倍液喷雾调节内源激素分布,增强苹果树抗逆能力。

1、西南山地丘陵集雨节灌技术:该技术重点解决山丘区地形复杂、田块较小而分散、交通不便且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和水源少而分散的问题。可使作物增产10%~20%,产值提高15%~20%。技术要点如下:

(1)微小型水利工程集雨开源,结合坡改梯工程和土壤改良,进行坡面水系治理,根据地形和集雨面积,系统地搞好“三沟”(截流沟、边背沟、排洪沟)以及“三池”(蓄水池、积肥池、沉沙池)、山平塘等微、小型水利工程为重点的坡面水系治理配套工程。

(2)低压管道输水,在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旱情需要,通过提灌将低处的集水抽到高位蓄水池,再采用固定的低压管道对各丘体位置相对较低的蓄水池进行水源补充,能有效地解决土渠输水损失大和山丘区域“土高水低”的问题。

(3)高效节灌,在微、小型水利工程集雨开源技术基础上,针对不同作物,可根据自然水压因地制宜采用微灌、喷灌和浇灌等不同的节灌方式;也可采用移动式多功能喷灌机,充分利用山丘区各种小水源进行移动式喷灌和浇灌。

2、陕北地区大垄沟抗旱耕作技术:是在陕北没有修建水平梯田的缓坡地采用大垄沟耕作技术,可以增加活土层厚度,提高蓄水能力和保持水土,同时通过覆盖措施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保持土壤墒情,改善植物生长的局部环境条件。

3、华北地区节水灌溉技术(隔沟灌溉和小畦灌溉):通过隔沟交替灌溉,减少土壤表面润湿区域,减少水分蒸发损失,提高水分和养分的利用率。技术要点如下:

(1)隔沟交替灌溉。改变追求田间作物根系层充分和均匀润湿的传统灌溉方式,通过隔沟交替灌溉,增加根系传导水分的功能,减少土壤表面润湿区域,减少水分蒸发损失,提高水分和养分的利用率。对玉米、小麦等沟垄栽培的作物,每次灌溉是、每隔一行进行灌溉,保持土壤垂直剖面或水平面的某个区域干燥,而另一部分区域灌水润湿,每次灌溉面积只相当于传统灌溉面积的50%~70% ,每次灌水量15~20方,交替控制部分根系干燥,部分根系润湿。

(2)小畦灌溉。通过“长畦改短畦,宽畦改窄畦,大畦改小畦”,改变畦田宽度,自流灌区为2~3米,机井提水灌区以1~2米为宜。地面坡度1/400~l/1000时,单宽流量为2.0~4.5L/s,灌水定额为20~45米3/亩;畦长,自流灌区以30~50米为宜,最长不超过70米;机井和高扬程提水灌区以30米左右为宜。畦埂高度一般为0.2~0.3米,底宽0.4米左右,地头埂和路边埂可加宽培厚。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js/5_1225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