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绿祥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是2009-02-25在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注册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注册地址位于连云港市云台山风景名胜区花果山乡小村二组小村水库北坡。
连云港市绿祥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33207066925834100,企业法人张义香,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连云港市绿祥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经营范围是:茶叶种植、加工;茶产品开发及与其有关的技术指导服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在江苏省,相近经营范围的公司总注册资本为539204万元,主要资本集中在 100-1000万 规模的企业中,共1794家。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良好。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连云港市绿祥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更多信息和资讯。
茶树生长的地质体土壤类型
西双版纳茶区13座古茶山
曼糯古茶山(勐海县)
茶山地理:勐海县最北临,属勐往乡勐社村。同普洱的澜沧和思茅区交界。这里是澜沧江出普洱市,进入西双版纳的第一站,海拔1200-1300米,年降水量1300-1400毫米。
古树产地:大寨、上寨,中寨。
茶山历史:这里曾是勐海通往澜沧的古道,历史上曾经是普洱茶的重要产区。后来勐海通往澜沧的道路改道,曼糯茶区逐渐衰落。但仍保留了大量的古明树资源。
古树现状:曼胜古茶山在五六十年代经过较大破坏,很多古树被破掉种粮食。但目前仍保留了2000亩左右,茶山环境历经破坏,植被比较单一。
茶质特色:山野气韵清晰,苦涩明显,回甘较慢,香气较浓都。
勐宋(勐海)古茶山(勐海县)
释名:“山顶上的坝子”。
茶山地理:勐海县勐宋乡,东接景洪市,南连格朗和乡,隔流沙河与南糯山对望。其中那卡茶区海拔1600米,保塘茶区海拔1700-1800米。年降水量1400毫米。
古树产地:大安、南本、保塘新寨、保塘旧寨,坝檬、大曼吕、那卡(腊卡)。
茶山历史:是勐海最老的古茶区之一,那卡也是版纳最负盛名的产区之一,一百多年前即有汉人迁入经营茶叶生意。大曼吕等地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立了新式茶园,成为勐海茶厂的重要原料来源。
古树现状:勐宋地区的古茶园目前还有3000亩左右。其中以那卡茶的最为出名,保塘茶区保护的最为完好。那卡古茶园种植密度较大,其中有一定小叶种混生。目前保留有300多亩。保塘古茶区与森林灌木共生,古茶分布密度较低,散布在森林里,还保留了一定量较粗大的老树。
茶质特色:那卡、保塘等古树茶普遍茶香纯正,苦涩明显,山野气韵强,回甘较慢。
南糯山古茶山(勐海县)
释名:“(产)笋酱(之地)”。
茶山地理:勐海县格朗和乡,景洪至勐海公路旁,距勐海县城24公里。平均海拔1400米,年降水量1500-1750毫米。年平均气温16-18度。
古树产地:竹林寨、半坡寨、姑娘寨等
茶山历史:南糯山种茶历史悠久,享有盛名,传说当年诸葛亮南征时曾在此种茶,古濮人在此种茶的历史则十分久远,后来哈尼人迁入南糯山开始种茶。在民国和新中国成立后,这里都是普洱茶的重要产区,民国时期这里是云南机器制茶的发祥地。八十年代大规模开发茶园时对古树有一定的破坏。
古树现状:目前南糯山古茶园约12000亩,是版纳地区最为著名和面积最大的古茶山。古茶园分布在9个自然村,由于分布较广,不同寨子的茶口感有一定区别以半坡老寨的茶最为出名。由于代经历史变迁,南糯山古树,矮化老树,台地茶并存,古树茶品质有所下滑。
茶质特色:汤质饱满,回甘较快,山野气韵较显。
帕沙古茶山(勐海县)
释名:“一座山,一条河”。
茶山地理:勐海县格朗和乡西南帕沙村,处于南糯山与布朗山之间,海拔1200-2000米,年平均气温22℃,年降雨量1500毫米。
古树产地:帕沙新寨、帕沙老寨、帕沙中寨、南干、老端等。
茶山历史:帕沙村唐宋时期即有哈尼先民居住种茶,目前仍保留相当数量古树。
古树现状:帕沙目前存留的古茶园有2900亩左右,每个寨子都有一定数量的古树资源。几百年树龄的古树存量很多,大树成片,基本未经矮化,保护较好,其中帕沙老寨的古树茶较为出名。
茶质特色:帕沙古树苦涩明显,但可以化开,清甜亦显,生津明显,山野韵足。
贺开古茶山(勐海县)
释名:“最先看到太阳之地”。
茶山地理:勐海县勐混镇贺开村,北连著名古茶山南糯山茶区,东邻拉达勐水库,西面腑望勐混坝子,海拔1400-1700米。
古树产地:曼弄新寨、曼弄老寨,邦盆老寨、曼迈、曼蚌、曼囡等。
茶山历史:贺开拉祜属古羌人余脉,很早就在贺开一代种茶。当地人以诸葛亮为茶祖,每年有仪式祭拜,还流传古茶树的传说。近代贺开也是版纳较为著名的茶区之一。
古树现状:贺开现有连片古茶园9000亩以上,分布于贺开、曼蚌2个村委会7个寨。贺开古茶园在西双版纳所有古茶园中连片面积最大,具有一定观赏价值。在曼弄新、老寨之间有十几株树龄近千年的大茶树。古茶园自然环境保护较为良好。
茶质特色:汤质饱满,略有苦涩,苦涩化甘较快,山韵明显。
布朗山古茶山(勐海县)
释名:布朗族聚居地。
茶山地理:勐海县布朗山布朗族乡,南与缅甸接壤。年降雨量1300-1500毫米,年平均气温18.7度。老班章和新班章海拔1600-1700米,老曼娥寨相对海拔较低,约1200米。
古树产地:老班章、新班章、老曼娥、曼新竜、曼糯等。
茶山历史:布朗山的布朗族是古濮人的后裔,濮人在云南种茶的历史非常悠久,可以上溯到商周时期。目前在老曼娥寨还保留有较大规模的古茶园。老班章古树在本世纪早期开始逐渐为人所知,从外形到滋味,都具有明显特点,茶友中有普洱茶之王的称誉,至今仍是普洱茶市场价格的重要参考点。
古树现状:目前老班章和新班章寨共有古茶园两千多亩,以老班章树龄较老,自然环境保护较好,新班章亦存有相当数量的古树。老曼娥寨的古茶园面积更大,有三千亩以上。总体来说,当地人为维护老班章声誉,茶园生态保护和管理不错,但和大多数名山一样,存在过度采摘的情况,茶质有所下降。
茶质特色:老班章茶外形肥壮,滋味浓烈,苦涩明显,生津回甘快而持久,茶气明显。老曼娥茶与老班章类似,苦涩度更重,化开时间更慢。
巴达古茶山(勐海县)
释名:“仙人脚印”。
茶山地理:勐海县西部,原属巴达乡,今属西定乡,西隔南览河与缅甸相望。海拔1580-2000米。
古树产地:曼迈、章朗、曼帕勒等。
茶山历史:巴达茶的出名主要是因为1962年发现的巴达野生大茶树,为云南成为世界茶发源地做出了贡献,勐海茶厂在巴达地区也有规模庞大的台地茶基地。其实除了野生茶和台地茶,巴达的栽培古树茶资源也很优秀,是当地的布朗族先民种植的,章朗古寨已有超过1400年历史。
古树现状:巴达章朗、曼迈等地的古树茶园自然环境保存较好,茶园与森林共生,古茶树自然生长,大多没有矮化,有少量小叶种,古茶园共有两千亩以上。
茶质特色:山韵饱满,香气纯正,苦涩明显,汤中有甜,回甘快而明显。
易武(慢撒)古茶山(勐腊县)
释名:“美女蛇居住之地”。
茶山地理:包括易武正山、漫撒茶山、曼腊茶山等。易武勐腊县城北方,距勐腊110公里。年平均气温17.2度,年平均降水1500-1900毫米,慢撒在易武之北,同归易武茶区。
古树产地:易武、慢澈、麻黑、落水洞、刮风寨、老丁家寨、曼秀、大漆树等。
茶山历史:易武早在千年之前就有古濮人种植茶树,明末清初之后,随着六大茶山声名鹊起,大量外地人迁入经营茶叶生意。早期慢撒地区茶叶生产贸易量很大,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转至易武。清末时一些普洱茶历史上著名的茶庄开始出现,如鸿庆号、同庆号、同兴号、安乐号、乾利贞号等等。
古树现状:在古六大茶山中面积最大、产量最大。清朝后期以来一直是普洱茶的重要产区。目前易武茶区保留有少量没有矮化的分散古树和大量矮化的古树茶园。这些茶园自然环境相对较好,保证了茶的山场气韵。不过因为易武茶成名早,古树存在过度采摘和养护不当的情况,近年来茶质有所下降。
茶质特色:易武茶汤水柔和顺滑,口感清甜,苦涩感较弱,回甘较好。有“茶中皇后”的称号。
倚邦古茶山(勐腊县)
释名:“有茶树、水井之地”。
茶山地理:勐腊县最北部,今属象明乡管辖,涵盖19个自然村,面积360平方公里,海拔跨度较大,从600米至1900米皆有分布。其中曼松茶山海拔1340米。
古树产地:倚邦、曼松、嶍崆、架布、曼拱、麻栗树等。
茶山历史:倚邦茶区历史悠久,至今仍保留一定量的五百年以上的古树。尤其是清代曼松茶成为贡茶,令倚邦茶声名远播。有“吃曼松,看倚邦”之说,至今仍然有很多追捧者。
古树现状:倚邦茶区的独特之处在于大叶种和小叶种茶树混生。在曼拱、倚邦、麻栗树等地还保留有小规模的古茶园,其中不乏中小叶种古树。名声较大的曼松茶区,因为历经破坏,古树存量很小。
茶质特色:苦味很淡,涩比苦略显,回甘较快,香气独特,微有蜜韵。
蛮砖古茶山(勐腊县)
释义:亦称 “曼庄”,“大寨子”。
茶山地理:勐腊县象明乡南部,东部与易武茶区接壤,面积约300平方公里。海拔1100米左右。
古树产地:曼庄、曼林、曼迁、八总寨等。
茶山历史:曼专种茶历史悠久,清代时已有盛名,《本草拾遗》和《滇海虞衡志》都提到六大茶山“以倚邦、蛮专者味较胜”。历史上茶园多但茶号少,清末民初时多卖给易武茶号加工“易武七子饼一半是蛮砖茶”。
古树现状:综合来说,蛮专茶区是西双版纳古六大茶山中古树资源保存最好的茶区。不仅老树保留较多,生态环境保存的也较好,基本没有经过矮化。但是近年来也开始出现了一些不好的势头,比如为了增加产量,砍伐茶园的大树以增加光照,这会对茶质产生不好的影响。
茶质特色:汤质饱满厚滑,山野气韵较强,杯底留香持久,回甘快而持久,苦涩较轻,喉韵深沉。
革登古茶山(勐腊县)
释名:“很高之地”。
茶山地理:勐腊县象明乡安乐村,莽枝与倚邦茶区之间。海拔1300米左右。
古树产地:值蚌、新发。
茶区历史:六大茶山中面积最小,《普洱府志》记载有一棵特大的茶王树,但今已不存,也是破坏较为严重的古茶山之一。
古树现状:古茶园历经破坏,少部分存留在密林中,近年来被清理出来,大小叶种混生。
茶质特色:山韵明显,苦涩较弱,回甘较好,汤质顺滑。
莽枝古茶山(勐腊县)
释名:“(诸葛亮)埋铜(莽)之地”。
茶山地理:革登茶山西南,与革登同属勐腊县象明乡安乐村,海拔1400米左右。
古树产地:秧林、红土坡、曼丫、江西湾、口夺等。
茶区历史:千年前已有少数民族在此居住种茶,至少在元代已有成片的茶园,清初,莽枝茶山的牛滚塘已是六大茶山北部重要的茶叶集散地。清雍正时期因为牛滚塘事件与土司发生矛盾,引发对西双版纳进行改土归流、成立普洱府,从而带来六大茶山以至于整个普洱茶的繁荣时期。
古树现状:莽枝古茶山历经破坏,存留已经不多,而且存在为了增加光照来增加产量,破坏古茶林中大树的情况。古树茶品质有明显下降。
茶质特色:与革登茶类似,茶气稍逊。苦涩较弱,回甘较快,杯底香较好。
攸乐古茶山(景洪市)
释名:基诺族的世居地,基诺族过去称攸乐人。
茶山地理:景洪市基诺乡,基诺山东西长75公里,南北宽50公里,是古六大茶山中现存最大的古树茶区,海拔575至1691米,平均气温18-20度,年降水量1400毫米。
古树产地:龙帕、司土老寨、么卓、巴飘等。
茶山历史:传说基诺人是诸葛亮军队的后裔,基诺山种茶的历史非常久远。清代攸乐山产量很大,毛料主要供易武、倚邦等地加工,著名的“可以兴”茶砖就是用攸乐茶制作的。
古树现状:古茶园多分布于1200米至1500米之间,面积约3000亩,几百年的古树存留很多。因其交通便利,近年来存在过度采摘的情况,茶质有所下降。
茶质特色:和易武相近而苦涩略重,回甘较好,山韵明显,水质略薄。
(一)浅变质碎屑岩土壤类型
本类分布区的茶叶产量和质量均属上乘,湖南省内名茶皆产于此,按岩石形成时代又可分为两类。
1.冷家溪群含凝灰质变质碎屑岩黄红壤类型
主要分布在省内临湘、岳阳、长沙、株洲一带(图3-10),是我省绿茶、红茶产区,以其质量好、产量高著称于世,其中不乏名茶。
(1)君山银针
君山又名洞庭山,是洞庭湖的明珠。君山东西长1km,南北宽0.7km,山体呈椭圆形,面积1443亩,有大小72座山头。
君山茶来历说法不一,一说是1400多年前初唐盛世,但是据考证,在唐宋到明代中叶的名茶史料中,都无“君山茶”记载。直到明嘉靖、万历年间(16世纪)才有人在君山种茶数亩的记载;到清乾隆26年(1762年),君山茶品质推为湖茶第一;同治《巴陵县志》载“君山贡茶,自乾隆46年始,岁贡18斤”;嘉庆年间万年淳在《君山茶歌》中说“君山之茶不可得,只在山南与山北,岩缝石隙露数珠。春来长在云雾中,种出味香那易识,造化珍重供玉食”。君山的岩石是震旦系和冷家溪群浅变质岩系构成的,故长在岩缝石隙中的茶树是以其为成土母岩的浅变质碎屑岩土壤类型中。
图3-10 湖南冷家溪群变质岩黄红壤茶叶种植区及名茶分布略图
君山银针含可溶性总糖2.57%,咖啡碱4.07%,灰分4.95%,氨基酸4.30%,儿茶素17.56%,水可溶物总量38.77%。将茶叶泡入杯中,芽身芽蒂汲水后,继而徐徐下降,后竖于杯底,似春笋出土,一起一落,水光芽影,浑然一体,使人赏心悦目;内质香气清郁,滋味甘醇甜和,叶底黄亮匀厚,茸毛清晰。因此1955年参加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展览,以“芽身黄似金,茸毫白如玉”誉为“金镶玉”,获金质奖章,并赞为“茶盖中华,价连天下”。以至目前由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和北京市文联共同举办的“迎奥运五环茶”选中,作为“黄”的代表。
照片3-10 君山岛基岩为震旦系、冷家溪群浅变质岩
(2)北港毛尖
北港毛尖产于岳阳县北港,它在唐代已出名,被列为贡品,称“邕湖含膏”。清同治《巴陵县志》载“邕湖诸山,出茶,味极甘香,非他处草茶可比”。邕湖是今之南湖,湖之东南诸山系冷家溪群浅变质岩系。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质肥沃,水陆交错,极宜植茶,故自古以来就有名茶产出。
北港毛尖属散形黄茶类,外表呈金**,毫尖显露,冲泡后水色橙黄、明亮,香气高悦,滋味醇厚回甘,芽状叶肥,嫩黄似朵,1987年在全省名茶评比中被评为全省名茶。
(3)高桥银峰
长沙县从高桥、范林到金井,沿金井河(捞刀河之上游)为冷家溪群浅变质岩,广种茶叶,历史悠久。明清时期,仅高桥一带就有48家茶庄。2006年5月23日《长沙晚报》报道,高桥镇邹广宇家发现了一块保存完好的“永兴祥茶号”金字招牌,专家鉴定至少有150多年历史(照片3-11),当时所产茶叶商船经捞刀河通湘江直达武汉、上海口岸。高桥银峰即是在此产茶带上由湖南茶叶研究所于1959年创制出的名茶,经商业部茶叶局及有关单位鉴评,一致称赞高桥银峰品质优良,可列为名茶;其成分水溶物达45.42%,含矿质灰分4.99%,咖啡碱4.27%,可溶性糖2.56%,儿茶素11.48%。该茶外形条紧细卷曲,白毫茸然,似银装素裹,内质汤色清蝗,香气高悦持久,味鲜嫩纯目,叶底嫩匀明亮,饮后确能“脑如冰雪心如火,舌不饾饤眼不茶”,令人神清意爽,精神焕发。故在1989年农业部西安全国名优茶评选会上被评为全国名茶。
(4)井红碎茶
金井红碎茶与高桥银峰都产于冷家溪浅变质岩衍生的红壤上。茶叶外形乌润,茶汤红亮,滋味鲜爽浓强,叶底红艳,在多次省部级评比中,质冠群芳名列榜首,1984年被农牧渔业部评为优质产品,1985年评为国优,获银质奖。
2.板溪群紫红色粉砂质板岩、砂岩黄红壤类型
主要分布在安化、桃江、沅陵、古丈、会同等县,在地质学上据其岩性对比,将该区称为岳阳—怀化小区(图3-11),其岩性主要为浅变质砂质板岩、含砾砂岩条带状板岩,由于其中部是以紫红色为主的浅变质粉砂质板岩和砂质板岩,故将该区的板溪群俗称为“红板”(照片3-12)。
图3-11 湖南板溪群紫红色变质岩黄红壤茶叶种植区及名茶分布略图
“红板”以紫红色粉砂质板岩、砂岩衍生土壤种植的茶树,茶叶产量高、质量好,现知有多种名茶,如碣滩茶、古丈毛尖、狮口银芽、大庸毛尖、官庄毛尖、安化松针等,这类茶叶其芽叶肥壮,叶色黄绿,持嫩性好,制成的绿茶白毫显露,内质清香持久,滋味鲜爽醇厚,汤色清澈明亮,色泽翠绿光润耐冲泡。
照片3-11 邹广宇捧祖传双面刻金字招牌
照片3-12 古丈县板溪群紫红色板岩和砂质板岩
该类型分布区是我省绿茶、红茶主要产区,其中安化、桃江年产茶超过5000吨,成为省内著名产茶大县。
(1)古丈毛尖
古丈是湖南产茶历史最悠久的茶区之一。西晋《荆州土地记》载“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武陵七县就包括古丈;东晋裴渊的《坤元录》记载“辰州溆浦县西北三百五十里无射山,山多茶树。”无射山在今泸溪、沅陵、古丈交界处《;新唐书·地理志》和唐杜佑《通典》载有“溪州土贡茶芽,灵溪郡土贡茶芽二百斤”。溪州、灵溪郡即今永顺、保靖、龙山和古丈县。以上史料说明,古丈产茶有近1600余年历史(照片3-13,3-14)。
照片3-13 古丈河西镇白鹤湾出土的茶灶炊具
照片3-14 据说有300年树龄的“茶树王”
古丈虽然产茶历史悠久,但1949年前夕,名茶竟一度无人问津,全县植茶稀稀落落只有719亩,产量99公担。1949年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将发展茶叶生产作为农村脱贫致富的重要项目,以茶作为古丈的标志(照片3-15)。到1989年,全县茶园已发展到13000亩,产茶2000公担以上,其中尤以古丈毛尖最为有名(照片3-16,3-17,3-18)。
古丈毛尖古为贡品;1957年出席莱比锡国际博览会展出;1982年、1983年、1986年分别被商业部、外经部、农业部评为总优名茶;1985年获湖南省“名、优、特新产品芙蓉奖”;1988年在北京全国首届食品博览会上获金奖;1991年《中国食品轻工业十年新成就展示会》“优秀新产品奖”。古丈毛尖远销德国、日本和中国香港等地,窨制成的古丈毛尖茉莉花茶更是香飘万里,饮誉海风外。
照片3-15 县城中一座雕塑,茶是古丈的标志
照片3-16 袁隆平称古丈毛尖是中国名茶
照片3-17 狮子口茶园
照片3-18 狮子口茶园的“银针”
古丈茶园主要分布在海拔800~1000m的山坡,土壤母质多为紫色板岩,含磷高;古丈毛尖品质特点是条索紧细,秀而稍直,色泽翠绿,白毫满披,香气高悦,滋味醇爽回甘,尤耐冲泡,叶底嫩匀明毫,含氨基酸3.14%,咖啡碱4.51%,茶多酚27.11%,儿茶素类13.72%,水溶性物总量38.18 %[13]。
(2)碣滩茶
碣滩茶产于湘西古属辰州府沅陵县碣滩茶场,因茶场坐落在沅水江畔的碣滩山上而得名。碣滩山为板溪群紫红色板岩、砂质板岩组成,土质肥沃富含磷、茶树生长旺盛,芽叶肥壮,叶质嫩软,芽茸甚多(照片3-19,3-20)。
照片3-19 碣滩茶种植在紫红色板岩土壤上
照片3-20 碣滩茶园(山下为沅水,现为五强溪水库)
碣滩茶种植最早见于西晋《荆江土地记》,所载“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王威廉考证,沅陵碣滩就包括其中。相传1300多年前,唐高宗第八子李旦被武太后(则天)贬至辰州,与胡凤姣产生了爱情。李旦后来回京做了皇帝称睿宗,胡凤姣受诏进京,由辰州泛舟顺沅江而下,途经碣滩,品尝了碣滩茶,甚觉甜醇爽口,择其上者带回京城,备受文武百官赞赏。此后指令碣滩广壁茶园,官府监制把上品纳为“贡茶”,据传此时碣滩茶已进入日本。因此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时,还向周总理打听碣滩茶。
碣滩茶之有名在沅陵县志《唐·陆贽翰苑集序》有清楚的记述:“邑中产茶处多,先以碣滩产者为最,……报先摘者则为毛尖,今且以之充土贡产矣。”
碣滩茶形、色、香、味俱美,外形紧细卷曲,锋苗秀而,白毫显露色绿润,冲泡后能“三起三落”,宛如游龙戏虾,汤色黄绿明亮,有毫浑,香味鲜爽甘醇;更为奇特之处是近怀者因香浓不间其香,远怀者倒倍觉芬芳;当地民俗,不仅以茶当酒款待客人,而且作为除痰去病、益寿延年之佳品,家家必备,人人皆饮。有人赞颂“形若碧云茸若霜,巧夺天工芽中藏;清汤绿叶醉人眼,越夜长留齿颊香”,故1981年在湖南省名优茶评选会上被评为“名茶”、1989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优质茶”,到1991年连续8届被评为省名茶。
(3)官庄毛尖
唐陆羽《茶经》中引东晋《坤元录》云:“辰州溆浦县西北三百五十里无射山,云蛮俗当吉庆之时,亲族集会歌舞于山上,山多茶树”,官庄即属此区域内。历史上的贡茶“介亭毛尖”就出在官庄附近的黄金坪,沅陵县志记载“官庄介亭毛尖唐代盛行,清乾隆时期作为贡品”。
官庄毛尖产区林深谷幽,常年云雾缭绕,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紫红色板页岩土壤肥沃,是湖南出产优质茶的重要产区。官庄毛尖外形条索紧细微曲,色泽翠绿,白毫显露完整,香气清高持久,汤色晶莹绿亮,滋味浓爽,经久耐泡,叶底嫩匀明净;含茶多酚23.42%、氨基酸2.26%、咖啡碱4.91%、儿茶素总量15.73%、水溶性物总量37.62%;1981年、1982年连续两届评为省优名茶。
(4)安化黑茶
黑茶生产始于明朝,嘉靖三年(1524年)在有关奏章中就提到了黑茶。最早生产黑茶是四川,是由绿色茶做色后蒸压而成;湖南黑茶生产在四川之后,由于四川黑茶产量有限,而湖南黑茶产量大,价格低廉,于是在16世纪四川黑茶逐渐为湖南黑茶实际上是安化黑茶所代替。
安化黑茶是由特殊制茶工艺生产的茶叶,据传有两种方法:一是安化边江刘姓家庭不向外传的神秘产品;二是清道光初年一张姓晋商和安化黄沙坪当地制茶师傅花费数年工夫研制而成。总之采制工艺十分讲究。
黑茶的茶叶原料采摘于资江两岸雅沙垃、黄沙坪、溪州、江南、小淹等村镇崇山峻岭的浅变质碎屑岩土壤之茶园(照片3-21),有的还是次野生茶园(多年无培管)。
黑茶中有一种叫“千两茶”者,它是以优质黑毛茶为原料,用棍锤筑制在长筒形的篾篓中,筑造成高147cm,直径20cm,重约37kg,将其置于凉架上,经夏秋季节约50d左右的日晒夜露(不能淋雨),在自然条件催化下,自行发酵、干燥,吸“天地之灵气,纳宇宙之精华”于茶体内,再进入长期陈放期,陈放越久,质量越好,品位越佳。据说1953年生产的“千两茶”,专家估价48万元,在中央电视台上播出(照片3-22~3-25)。
3.震旦寒武系浅变质砂质板岩、板岩和砂岩红壤类型
主要分布在湘南的桂东、汝城、江华等县,是省内红茶、黑茶产区,其中如江华毛尖、五盖山米茶等也是省内很有名气的优质茶叶。
照片3-21 安化黑茶茶园
照片3-22 安化千两茶
照片3-23 安化千两茶
照片3-24 身价数十万元的1953年生产的千两茶
照片3-25 中央电视台播放1953年千两茶的专家价估
(1)五盖山米茶
据明《万历郴州志》记载:“五盖山东州东南三十里,周围百八十里,有五个山峰耸之常年时有云、雾、雨、露、雪所盖,故称五盖山”。全山总面积20余万亩,广布野生茶树,产茶丰富,品质优异,据清嘉庆《郴县县志》记述“茶,郴属均产,以五盖为佳也”,其中以海拔1000~1400m的碧云庵、万惠庵、两江口一带所产为冠。
五盖山茶早在明代已被列为贡品,当时多系清明时采摘“未开苞”的嫩芽制成。相传所制茶叶“一升茶有一升米重”,故称米芽。
五盖山米芽品质特点是外形细嫩匀称,色彩银光隐翠,全系芽尖,茸毛贴身,内质姨香持久,汤色清澈,滋味鲜而甘醇,叶底嫩而明亮。产品经湖南省名茶评比,被誉为湖南名茶中的“明珠”。
(2)江华毛尖
属我国历史名茶,据有关文献记载,清乾隆年间(1779年)前后,江华毛尖主产于县境东的大圩区猫仔冲一带,以后发展到两岔河上游河路口一带的云雾山腰和溪谷之旁。
江华毛尖外形条索肥厚,紧结卷曲,白毫显露,内质汤色晶莹,香气清高,滋味浓醇甘爽,叶底嫩绿;含茶多酚27.40%、儿茶素总量13.29%、咖啡碱4.37%、氨基酸4.01%、水溶物总量45.30%。1987~1989年连续三年获“湖南省名茶奖”。
(二)碳酸盐岩土壤类型
湖南省碳酸盐岩的地质时代主要为泥盆纪至二叠纪,其地层分布在湘中、湘南广大丘陵地区,所衍生的土壤为红壤;此外在湘西也大片出露寒武纪碳酸盐岩地层,所衍生的土壤为黄壤。在上述地区多种植茶树,但大片茶园分布则是在土层厚度大、脱钙化作用彻底的红壤和黄壤区域,如湘中邵东宋家塘、娄底万宝、涟源茶园山等地,多有正规茶场生产,故产量在湖南省内占有重要地位,是主要的红茶产区,但是质量平平,现未见有优良茶叶品种报道。
(三)紫色碎屑岩(红层)土壤类型
紫色碎屑岩土壤类型省内分布广,少有茶叶种植,尚无名茶产出报道,但是江西武夷丹霞地貌之紫红碎屑岩土壤类型中有国内外闻名的“乌龙茶”(照片3-26、照片3-27)。
照片3-26 武夷山景区中的乌龙茶茶园
照片3-27 武夷山的茶文化
(四)第四系红土土壤类型
第四系红土土壤类型湖南省内分布较广,但多处于平地丘岗,沿洞庭湖周边及河流阶地分布。所产名茶甚多,有的在历史上就是名茶,有的则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开辟茶园逐渐发展创立名牌的,有代表性的列举如下。
(1)君山银针、君山毛尖
前述君山银针时,根据“岩缝石隙露数株(茶树)”,认为君山茶是种植在浅变质碎屑岩土壤类型中,但后来的《茶经》对君山茶的记述中,谈到君山大小72个山头全种有茶,直至现在仍如此。这72个山头全是“泥沙质,透水力很强,降水向下渗透,将水储存在数十米厚的细砂土层中,下面又有透水能力不强的岩石作底板,茶树就生长在这个地下水水库之上”[13]。
据第四纪地层学研究,数十米的细砂土层是第四系晚更新统红土土壤类型(照片3-28)。晚更新世红土是风成的,唐代方千诗《题君山》有“元是昆仑山顶石,海风吹落洞庭湖”句,此句与君山第四系晚更新统风成砂,虽然是偶合,但也似有道理。
照片3-28 君山第四系晚更新统红土土壤类型上的茶树
从已有资料看来,君山银针的茶树种植环境有三点是很清楚的:一是浅变质碎屑岩土壤类型;二是第四系更新统红土土壤类型;三是茶树春来长在云雾中。
(2)洞庭春
洞庭春茶产在濒湖丘陵地段的岳阳黄沙街,茶园面积2400亩(照片3-29,3-30),以成土母质第四纪中更新世红土衍生成的红壤。
照片3-29 洞庭春茶叶
照片3-30 洞庭春茶园
洞庭春茶系著名茶叶专家、全国农业劳模刘先知、肖玲夫妇研制而成的名茶,形美质优,外形条索紧结微曲,肥硕匀齐,白毫满枝,内质香气鲜浓特大,滋味醇厚鲜爽,汤色清澈明净,叶底嫩绿明亮。经农业部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分析,其内含物丰富,各项卫生指针均符合国家标准,被定为钓鱼台国宾馆招待外国首相一级的礼金。因此,1985年参加南京全国名茶评比会,被评为全国十一大部级名茶之一;1990年在广州国家级名茶评比会上,以总分102.33名列全国第二,获国家银质奖;曾四次获部优、五次获省优金奖,被誉为湘北第一有机茶。
(3)东湖银毫
东湖银毫是湖南农业大学(原湖南农学院)实验农场茶园实行科学种茶,在第四系中更新世红壤丘岗上培育的名茶。该茶具有色碧绿,毫闪光、鲜嫩澈、汤清澈味醇爽形优美的特点。据分析,含氨基酸4.54%,叶绿素0.162%,茶多酸19.00%,1981年、1982年、1985年参加三届湖南名优茶评比,连续获得省名茶称号。
(4)兰岭有机茶
湘阴县六塘乡兰岭产绿茶,早在14年前成立了湖南兰岭茶叶责任有限公司,由它建立了示范基地,引导农民种茶,主要在第四系中更新世红土丘岗开群茶园1万余亩(照片3-29);同时创建了兰岭茶叶生物防治研究所,各个生产环节实行“有机化”管理,不施农药、化肥;创立了有机茶品牌,获得了国家绿色食品、国家有机食品以及德国BCS 有机食品的认证,成为国内同行业唯一进入美国超市的有机绿色食品。1998年江泽民同志喝了兰岭茶后,连声说“好喝,好喝”(照片3-31,3-32)。
(5)其他
长沙县大渔茶园(照片3-33,3-34)、汨罗天马山茶园、浏阳淳口茶园、汨罗天井茶园(照片3-35)、茶陵洣江茶园(照片3-36)等都是在第四系更新统网纹红土土壤类型上培植的茶园,都有省优部优名茶产出,有的历史悠久。如茶陵洣江所产茶叶,早在南北朝的《茶陵图经》中就提及“茶陵者,所谓陵谷生茗焉”;1871年的《茶陵州志》记载:“景阳山在州东,接江西吉安府永新县界一名茶山,以陵谷间多生茶茗,故名”。景阳山名茶山,从景阳流经茶陵的一条水,称洣水,又称茶陵江,由此可见茶陵洣江一带产茶已有1500余年了。
照片3-31 第四系更新统网纹红土土壤类型
照片3-32 兰岭茶及茶具
照片3-33 长沙县大渔茶场
照片3-34 长沙县大渔茶场第四系网纹红土土壤剖面
照片3-35 汨罗市天井茶场第四系网纹红土土壤剖面
照片3-36 茶陵洣江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