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最详细最权威的介绍〕
霍山县茶叶经济是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而“霍山黄芽”又是霍山茶叶的支柱产品,列入安徽十大名茶之一,5次获得国际茶博览会金奖,深受国内外客商的青睐。
近年来,虽然当地政府大打 “黄芽”品牌,扩大名茶种植面积,强势推动茶叶生产,茶叶产量逐年增加,但传统粗放经营短时期难以改变,茶叶种、摘、加工、销售环节未得到有效改进,茶业强县尚未真正形成。
茶业发展遇到瓶颈
在品种推广上,政策引导和市场推动效果差。目前,霍山县除示范基地外,高等级名优茶形不成批量,影响“黄芽”等级提升。
食品安全认证茶叶少,影响出口贸易。按照国家食品商检出口标准,霍山茶园能达到要求的仅有万亩左右。
茶叶加工企业制茶设备老化。目前该县茶叶初制厂的机械大多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购置的,很难制作条形美观的精品茶。
茶价多年迂回徘徊。由于良种茶园种植面积小产量少,加上制作工艺落后,占总量90%的二、三级“黄芽”茶价与前几年茶价相似。
资金不足制约茶企发展。茶叶生产企业生产资金多依赖于经营者自有资金投入,外部资金注入有限。据了解,霍山县茶叶生产龙头企业圣茗茶叶公司,由于外部资金注入不足,在近6年的经营中只能通过自我积累缓慢发展。
加快茶叶产业升级
霍山县目前拥有华东地区规模最大、设施一流茶叶市场——大别山绿色商城,年茶叶交易量1000多吨,已成为农业部定点茶叶批发市场,是我省十大绿色农产品市场。另外,该县有茶园11.8万亩,其中1万亩通过OFDC检测,出产无农残有机茶;6万亩通过农业部无公害认证。
面对霍山茶业发展现状,有关专家指出,政府应高度重视茶叶品种的改造,推广连片优质苗,逐步淘汰低产园;加快食品认证建设,在国内外市场大量需求有机茶和绿色食品茶的前提下,应引导农民从长期效益出发,积极推广无农残有机茶园建设;从茶树种植、管理、采摘、加工各环节入手,加快质量体系建设;扶持、鼓励茶商建立茶叶基地;同时,加大茶叶系列品种开发,提高茶叶综合利用,如茶饮料、茶食品等,提高茶叶加工附加值的科技含量,壮大和完善茶业经济链条。
省内从事茶叶研究的专家也认为,茶叶生产企业要加强设施技术改善。要集中整治一批不符合要求的茶叶初制厂,下大决心把低档的茶叶加工转向食品安全认证轨道。茶叶加工企业可通过吸收社会资金加入和争取信贷扶持相结合壮大资金实力,对生产条件进行升级改造,最终实现茶业强县的目标。
特色农业快速发展,实现农业结构调整的重大突破,是农民增收致富的新渠道。渔山乡开发项目以水产、肉猪、茶叶、干水果等传统产业为主。主要抓好三个基地:一是水产基地。建立了富阳区最大的水产养殖基地—五丰水产养殖示范园区,有3178亩,被杭州市授予“杭州市都市农业示范园区”荣誉称号。充分发挥水产协会作用,提供科技服务,增加科技含量,多发展“名、特、优、新”水产品种,并形成产销一体化的经营模式,以提高产业效益,打响“渔山”品牌;二是建立万头肉猪生产基地,投资100万元,占地70亩;三是发展茶叶基地。渔山乡现有茶园面积1000多亩,茶叶种植选择优良品种,实现提早采茶期,除增加产量外,还严把炒制、包装关,争取列入“富春铭绿”,建立300亩无公害茶叶基地。
渔山乡是富阳的茶叶主产区,在渔山茶叶发展势头良好,茶叶加工户越来越多,渔山乡有茶叶加工户60多户,茶机68台。渔山乡农技服务中心、科协、科技办邀请富阳市农业局茶叶技术人员到渔山乡为80多名茶农举办茶叶科技培训,主要讲解了茶叶机械的构造原理和操作程序、茶叶炒制技术。利用制茶机器面对面的给茶农讲解怎样炒制茶叶和机器的用法。通过培训,渔山乡的茶农更进一步认识到茶叶炒制也要靠科技,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劳动成本,增加收入,还提高了茶叶的质量。
渔山乡在政府引导下,积极开展科技培训,引导农户大力发展茶叶生产,提升茶叶产业化水平,先后举办了3期无公害茶叶栽培、加工技术培训班,共有100多人参加了培训,使广大农户掌握了一整套茶叶栽培、加工技术,茶叶专业化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渔山乡茶叶发展势头很猛,已种植茶叶80多万株。渔山乡有茶叶面积1500多亩,30亩以上大户有10多户,最大的有120亩。茶叶生产的发展进一步增加了农民的经济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