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灌溉是指通过水泵将水从底盘灌入田埂和沟渠,然后流入畦、坛、埂等地进行耕作。按灌溉方式分,有漫灌、畦灌、脊灌、穴灌等。漫灌。多用于栽培地或景观地,如花境、花坛、自然布局、林缘等。围住需要灌溉的场地后,让水流入并灌溉,直到所有的水都满了。这种方法节省了劳动力和时间。可以很好地改变小气候湿度,维持时间长,但耗水量大。
边界灌溉。多用于苗圃、花坛和其他栽培场所。当它用于景观场地时,应在做完边界后进行灌溉。在操作过程中,水会流进边界。在一个边界被填满后,它将被改变以灌溉其他边界。这种方法与漫灌相比省水,是常用的传统方法之一。山脊式灌溉:指将苗木单行种植在山脊上,按山脊浇水。这种方法与沟灌基本相同。
穴灌:多用于大苗或新栽种的苗木现场。在种植穴周围,多采用圆圈,穴的大小与树冠的莲蓬直径基本一致。将水倒入坎儿井,灌完水后将脊背放平。再次浇水时,仍需对桩头进行灌溉。如果苗木较小,而且是成群栽种,也可以用畦子围起来,同时浇水,然后压平。
地下管道灌溉,通过管道将水从水源地输送到栽培地,用截流闸门灌溉沟渠的方法来控制水流量,这叫地下管道浇灌法。采用这种方法,场地整洁美观,占地面积小,中间不漏水,每年可节省维修费用。但投资大、水温低、流量有限等不足。
喷灌,水源通过水塔和水泵注入管道,然后流向各支管,最后通过喷头喷洒到栽培地和植物上,称为喷灌。喷灌的立管越高,管径越大,所需水压越高。在设计和应用喷灌时,应事先进行仔细计算,以减少失败的可能性。喷灌具有节水、加湿、均匀灌溉、温差小、调节小气候的优点,还具有上药和喷洒农药的功能。但投资大,育苗成本增加,所以不能在寒冷季节使用。滴灌是通过主管和支管将水滴入栽培地或种植穴,然后在支管上打孔并与毛细管连接的方法。滴灌法省水、省工、不浪费水资源,是其优点。但是,一次性投资大,增加的苗木成本不足。
(1)水分管理要点
葡萄萌芽前应充分灌水1次,空气湿度保持在80%以上;萌芽后至开花前,灌溉小水1~3次,棚内空气湿度控制在70%~80%;开花坐果期停止灌水,棚内空气湿度控制在50%~70%;幼果期小水勤灌,土壤湿度控制在65%左右,空气湿度控制在75%左右。谨防忽干忽湿。果实着色成熟期停止灌水,及时排水,空气湿度控制在60%~80%。采收上市前,当含糖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着色等指标达到标准时,可根据土壤墒情适当少量补水,可以提高采收品质。采收后,结合施用基肥,及时足量灌水。可以积极推广分根区交替灌溉。落叶休眠后充分灌水1次,休眠期如果土壤干旱,可小水灌溉1~3次。
(2)湿度调节技术
湿度的调节是保持相对适宜的土壤湿度与空气湿度。湿度偏小时增湿,湿度过大时降湿。
灌溉浇水的原则是看天、看地、看植株。设施条件下,基本不受自然下雨的影响,当土壤缺水、或植株临时萎蔫,即可补充灌水。
增加湿度:增加湿度主要靠灌水,灌水要掌握勤灌、少灌的原则,可有效防止土壤忽干忽湿,切不可大水漫灌。大水漫灌易造成水分过大,土壤中氧气不足,土壤温度降低不易提高,对作物造成伤害。
有滴灌设备条件的进行滴灌最好,可避免湿度过大;滴灌属节水灌溉,可减少地下水流动。暂时不需水作物可不灌水。浇水可在地膜下进行,既可降低空气湿度,又可避免病害的发生。也可膜上灌溉,该方法是陕西礼泉渭北旱腰带地区群众发明的,集成了地膜覆盖与节水灌溉技术,效果良好。具体操作是将葡萄园地面整平,行间吸收根区域地膜覆盖,膜上以适当距离留空(孔),水放至膜上,快速流动,并从孔穴处渗入土壤,封闭孔穴保湿。
分根区灌溉技术是在葡萄行植株左右两侧,依次左、右单边灌溉,这样,既节约用水,也不至于使土壤湿度变化太大,植株吸收根系基本保持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降低湿度:降低湿度可通过通风换气、覆盖地膜、节水灌溉等方法改善。通风换气是降低湿度的有效方法,但要注意与温度调节相协调。通风时要注意强度与时间,一般当温度超过28℃,空气相对湿度超过90%时,需降温排湿。通风口过小或过大,与通风时间过短或过长,均不利于适宜温度与湿度的保持。
地膜覆盖可以有效减少水分蒸发,节约水分,同时可以有效降低小气候空气湿度,降低病害发生概率。采用地膜覆盖结合滴灌、微喷灌或渗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可以有效控制湿度,减少与节约用水,同时规避由于为了降低湿度,打开通风而影响温度的问题。
无论温室或者大棚,日均大气温度达20℃时可以撤除棚膜。具体实施时可将膜卷起暂时不撤,如遇降雨,可临时将膜覆上以作为遮雨措施,防止受到自然降雨的剧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