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注意合理分群。养殖户应该把体重接近、类型接近的猪放在一起养,把公猪和母猪分开养,把体态较弱或者有病态的猪挑出来单独养。上述分组完成之后,后续尽量不要重新分组,以免造成咬架,影响肥猪的生长速度。
2、注意饲养密度。在对猪根据体重、体质、品种等因素进行分群的时候,还需要结合饲养密度这一因素。一般每个猪圈养猪量以10头到12头最佳,每头猪占的饲养面积大概是1平米左右。
3、一定要去势。去势也就是阉割的意思。对于用作育肥的猪来说,不管公猪还是母猪,都需要进行去势。因为去势后的猪在性方面没有了需求,更方便进行管理,饲料转化率更高,生长速度更快,猪肉的品质也会更好。因此,凡是用作育肥的猪,育肥之前要去势。
4、做好驱虫工作。为了避免寄生虫对育肥猪生长速度和健康的影响,养殖户务必在断奶后和催肥之前各驱虫一次。因为有研究表明,猪的体内寄生虫可以导致其增肥速度下降至少10%。
5、注意饲喂方式。饲料要尽量保持稳定,不要轻易更换饲料,如必须更换,则需要有个一周左右的过渡期;饲喂宜采取少食多次的方式,对于料槽中残留的饲料,要及时清理,以免霉变之后被猪吃掉。
6、注意饲养环境。保证猪舍干净卫生,做好消毒工作,保证良好通风,注意温度和光照。通常,最佳的育肥温度在15度到21度之间。夏季温度高,育肥速度慢;冬季温度低,育肥速度会锐减。尤其是如果温度低于4摄氏度,肥猪的增重速度会暴跌5成以上。
7、保障充足饮水。为猪提供充足的饮水。一般每公斤干饲料,需要搭配5公斤到8公斤的饮水。
8、注意对猪进行调教。对于爱咬架的猪要及时进行驱赶,养殖户可以用投掷石块的方式吸引猪的注意力。在对猪进行合群的时候,要人为的将群居位次建立好。另外,为了避免猪为了吃料而争抢导致一些猪吃不上料,养殖户应该尽量增加料槽的长度和料位。
9、注意疫病防控。注意猪舍环境打扫,一般一天要打扫2次,及时清理粪便到粪场集中。做好疫苗免疫,做好日常的药物和添加剂等保健工作。养殖户平时要多多观察猪群,尤其是注意食欲是否减退、粪便是否正常、精神是否正常,一旦发现异常,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1、放养初期的驯化。猪在自然环境条件下,具有群居性和游动性,不进行驯化就养不成早出晚归的习惯,也不便于管理。因此,在放牧时,采用母猪引领仔猪的模式,人为的让其由近及远,熟悉环境,寻找野草、野果,并且每天下午采食坚持,按时收牧,采用哨音、鼓音等方式,使其回到圈舍,刺激猪建立反应,形成条件反射。经过一周多时间,即可养成傍晚回归吃食休息的习惯。
2、合理补饲。猪在放养时,自由采食野草、野果,一般情况下,不如圈养育肥猪所食饲料营养全面,有时受天气影响,也不一定吃饱吃足,所以还要进行合理的补饲。在放牧过程中,要仔细观察猪采食野草、野果的营养价值,采食量的多少。根据家猪先长骨后长肉再长脂肪的特点,调配补饲日粮配方,在下午收牧后,合理补充饲料,喂足喂好,保证放养猪正常健康生长。
3、仔细观察。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放养猪在山林之中自由采食,活动量大,天气变化大,容易得病,放牧人员应经常仔细观察每头猪的采食状态,精神状态。从猪的皮肤、颜色、被毛整洁、光亮程度,行走快慢等方面判断猪是否健康,发现异常,及时治疗,尽最大程度保护猪的健康生长,实现养猪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