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随着规模化猪场的不断增多,你会发现原来的土猪、笨猪,黑猪以及生态猪在养殖户那里越来越少,转而是各种向国外看齐的规模化猪场,虽说满足大多数消费者口粮非常关键,但是作为千年的养猪大国,如何提高生态猪的发展市场以及发展空间,如何重振我国散养土猪的理念、状态、方法显得尤为重要。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很多人养猪选择生猪散养,生猪散养模式存在问题有哪些?
1.不合理的饲喂
有些农村散养户可能因缺乏营养方面的知识,对投喂给猪只的饲料不大懂如何配比。认为让让猪吃得多、吃得饱就能长得快、长得壮。其实并不是这样的,猪是一种杂食性东西,虽然它上面都吃,但并不代表吃什么都能健康成长。我们在给猪配比饲料的时候要注意,针对不同生长阶段的猪要使用不同的配方,像仔猪有仔猪料,育肥猪根据日龄大小饲料也不相同,只有做到了营养全面又均衡,才能让猪吃得好,吃得好自然就长得好。营养失衡的猪,抵抗力会下降不说,甚至还会造成增重难的情况。
2.不可能完全做到全面的消毒
对于散养户的消毒问题,一般您去问,您消毒过没有?回答是很久没有消毒了或者是一个月消毒一次等等的回答,小编想说,那么长时间消毒一次,还不如不消毒,没有必要投入消毒药的钱!猪圈舍内长期有猪,对消毒水的要求是一定能带猪消毒的产品,带猪消毒的产品又不能完全的消杀细菌和病毒,一旦发生疫情就会在所难免造成很大损失!
3.选址不合理,环境条件差
多数散养户在选址时不考虑地势高燥、背风向阳、排水及排污方便、人畜分离等条件,只要有地就建。有的养殖户将猪舍建在低洼潮湿的地方,猪舍简陋,环境脏乱差,或修建的猪舍离人居住的房屋较近,隔离的区域过小。加上散养户经常把猪、禽及家犬等动物进行混养,导致传染病传播的机会增大。而且散养户猪舍普遍低矮,通风和光照不好,这些因素都将对生猪生长造成较大影响,降低猪对疫病的抵抗能力。
散养状态下的畜禽肉质肯定更高。因此,散养养猪在未来高端市场肯定会更受欢迎。但是对于农民来说,散养模式也有很多潜在的麻烦,比养猪场的封闭养殖更难。圈养的猪一般吃和睡,比较安静,不那么野,攻击性也比较小。但是,养猪就不一样了。因为猪经常在外面跑,所以脾气大,容易打架。如果猪因打架受伤,很容易导致应激或其他不良情况。猪一般都是分圈养的。虽然有大圈子和小圈子,但猪毕竟是分流的,圈子之间是相互隔离的。这样做的好处是,如果一个圈子的猪生病了,就不会轻易传染到其他圈子的猪身上,也方便农民隔离治疗。但很难说全团都是散养。一旦猪生病,它们很容易传播到整个群体。
我们前面说过,散养状态的猪更容易打架,所以对那些个体较弱的猪特别不利。如果猪的体型不是很平均的话,弱的很有可能放在一起也活不了。从饲养的角度来说,圈养猪无疑更容易控制饲养量。只要你计算一下每头猪每个阶段的采食量,就能保证猪快速增重、长肉。但是,自由放养状态的猪要保证采食量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他们可能在最后一餐吃了很多,下一餐可能会因为饲料摄入不足而挨饿。所以这也是散养猪生长缓慢的重要原因。对于自由放养状态的猪,选猪要采用严格的标准,保证猪的个体大小均匀,强弱一致。猪要定期体检。猪每天转圈的时候最好仔细观察,看猪有没有生病。一旦猪的身体出现异常症状,最好提前隔离。
村民买猪主要有三个来源,75%的农民从附近市场的猪贩那里购买。在购买时,90%的农民对猪的接种和猪的品种不太重视,只根据自己的经验选择猪,这将增加猪的患病率,提高养猪的成功率,降低猪的生产效率。木村20%的农民买小猪。由于缺乏相关技术人员的指导和村防疫人员的疏忽,农民几乎不接种仔猪,增加了猪的流行。5%的农民能够养活自己。由于农民技术能力有限,母猪在发情期和孕期无法得到合理的饲养管理,导致产仔数低,母猪混乱。
本次调查走访的100户农村散养户中,90%的农户饲养方法不科学,饲养时间不固定,早晚各喂一次量不均,长期以来造成猪消化系统紊乱,饲料报酬低,生长缓慢。饲料的搭配也不合理。大多数农民选择用玉米、米糠或农副产品的浓缩饲料生喂猪。农民使用浓缩饲料时,不按饲料说明书添加,而是为了节省饲料而少添加,导致营养不完全。这种饲料不能满足猪不同阶段的生长需求,导致群体增重低,饲养周期延长。一般农村猪放生需要7~8个月,比规模化猪场长2~3个月。育种产量高,经济效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