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于造林的宜林地大多比较贫瘠,难以长期满足林木生长需要,其微量元素等各种营养物质极度缺乏,地力衰退,理化性质变坏,受森林主伐、清理林场、疏伐或修枝等自然或人为因素影响,归还土壤的森林枯落物数量逐年减少,造成有机质大量损失。为促进林木生长,施肥环节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施肥,可增加土壤肥力、改善林木生长环境和养分状况,从而达到提高林分生长量、缩短成材年限、促进母树结实以及控制病虫害发展的目的。
2、施肥时间,有效的施肥季节为林木生长旺盛期,即春季和初夏,此时施肥有利于根系吸收养分,如杉木幼林施肥以春季为宜。另外,根据林木生长发育阶段,可区分为幼林施肥、中龄林施肥和近熟林施肥等,这样更适合林木整个轮伐期的营养管理。
3、施肥量可根据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土壤贫瘠程度、林龄和施用肥料种类确定。为获得施肥的最佳效果,必须先清楚树种在不同土壤上对肥料的需求量,以及对氮、磷、钾比例要求。由于造林地的肥力差异很大,由不同树种组成的林分吸收养分总量和对各种营养元素的吸收比例也不尽相同,同一树种龄期不同对养分的要求也有差别,加之林分把吸收的一部分养分以枯落物形式归还土壤,因而施肥量的确定相当复杂。
4、施基肥,在造林前将肥料施入土壤中,基肥要求深施,因为耕作层的湿度和温度有利于肥料分解,一般施15~17厘米为宜。 追肥分为撒施、条施、沟施、灌溉施肥和根外追肥等。撒施是把肥料与干土混合后撒在树行间,盖土并灌溉。
5、撒施肥料时严防撒到林木叶子上,条施又叫沟施,把矿质肥料施在沟中,既可液体追肥也可干施,液体追肥:肥料溶于水后浇于沟中;干施:为了撒肥均匀,可用干细土与肥料混合后再撒于沟中,最后用土将肥料加以覆盖。灌溉施肥:肥料随同灌溉水进入田间,即滴灌、地下滴灌等灌水的同时,准确而且均匀地将肥料施在林木根系附近,被根系直接吸收利用,灌溉施肥可节省肥料用量和控制肥料的入渗深度,同时可减轻施肥对环境的污染。
6、根外追肥:又称叶面追肥,是把速效肥料溶于水中,再施于林木叶片上。根外追肥效果快,能及时提供林木急需的营养元素,但喷到叶面上的肥料溶液容易干,林木不易全部吸收利用,其施肥效果不能完全代替土壤施肥,它只是一种补充施肥方法。根外追肥一般要喷3~4次,才能取得较好效果,如果喷后两日降雨,雨后应再补喷一次。
1、土壤施肥
土壤施肥应施入土表层以下,这样利于根系的吸收,也可以减少肥料的损失。有些化肥是易挥发性的;不埋入土中,损失很大。如碳酸氢铵,撒在地表面,土壤越干旱损失越大。硫酸铵试验,施入土表层以下1厘米、2厘米、3厘米,比施在土层表面减少的损失分别为36%、52%和60%。土壤施肥,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环状(轮状)施肥:按树冠大小,以主干为中心挖环状沟,半径为树的滴水线(滴水线是指树冠垂直下来到地面的那条线),沟的深度依根系分布深浅而定,一般深20-30cm,宽30cm。之后放入肥料,用泥土再埋回去。这种情况通常在肥料较少或者幼树的时候使用。
放射沟(辐射状)施肥:由树冠下向外开沟,里面一端起自树冠外缘投影下稍内,外面一端延伸到树冠外缘投影以外。沟的条数4~8条,宽与深由肥料多少而定。施肥后覆土。这种施肥方法伤根少,能促进根系吸收,适于成年树,太密植的树也不宜用。第二年施肥时,沟的位置应错开。
全圃施肥:先把肥料全园铺撒开,用耧耙与土混合或翻人土中。生草条件下,把肥撒在草上即可。全圃施肥后配合灌溉,效率高。这种方法施肥面积大,利于根系吸收,适于成年树、密植树。
条沟状施肥法:以树主干为中心,在树的左右两边的各划两条平行线,线到树主干的距离为滴水线到树主干的距离,深宽各30cm,施肥后覆土填平,通常在成年树上使用。
盘状沟施肥法:以树主干为中心,滴水线为半径的圆上挖 6到4个30cm宽的坑,然后将肥均匀撒入盘内,然后覆土填平,经常用于幼树施肥。
洒播施肥法:将肥均匀撒布树的周围,然后结合秋末冬初或早春深耙把肥翻入土中。适用于根系已布满全园的成年树,但不能长期应用。
2、根外施肥
包括枝干涂抹或喷施、枝干注射、叶面喷施。生产上以叶面喷施的方法最常用。
枝干涂抹或喷施:适于给树木补充铁、锌等微量元素,可与冬季树干涂白结合一起做,方法是白灰浆中加入硫酸亚铁或硫酸锌,浓度可以比叶面喷施高些。树皮可以吸收营养元素,但效率不高;经雨淋,树干上的肥料渐向树皮内渗入一些,或冲淋到树冠下土壤中,再经根系吸收一些。
枝干注射:可用高压喷药机加上改装的注射器,先向树干上打钻孔,再由注射器向树干中强力注射。用于注射硫酸亚铁(1%~4%)和螯合铁(0.05%~ 0.10%)防治缺铁症,同时加入硼酸、硫酸锌,也有效果。凡是缺素均与土壤条件有关,在依靠土壤施肥效果不好的情况下,用树干注射效果佳。
3、灌溉施肥
灌溉施肥是将肥料通过灌溉系统(喷灌、微量灌溉、滴灌)进行树木施肥的一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