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3-05 03:50:31
字号:

中国环境污染问题

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

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多项进展,但形势仍然非常严峻。

大气污染程度在加剧,北京成了世界上尘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水环境污染也日益突出。环境污染从城市向农村扩展。某些物种灭绝、植被破坏、土地退化,以及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正严重地威胁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改善。

据我国专家偏保守的估计,每年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000亿元,占我国1992年国民生产总值(GNP))的9%左右。国外有的报道称,中国正在成为“公害大国”。

(一)城市环境污染态势

1.大气污染十分严重

我国大气污染属于煤烟型污染,以尘和酸雨(二氧化硫)污染危害最大,并呈发展趋势。

城市尘污染。据参加全球大气监测的北京、沈阳、西安、上海、广州5个城市的监测资料表明,总悬浮颗粒物年日均浓度分别在200~550μg/m3范围内,超过世界卫生组织(WHO)卫生标准60~90μg/m3约3~9倍,这5个城市全被列入世界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之中,北京是世界上尘污染最严重的首都之一。然而,这5个城市在我国仅属中等污染,许多城市尘污染还要严重得多,如:吉林、济南、太原、铜川等城市总悬浮微粒年日均浓度都超过600μg/m3,这些城市冬季总悬浮颗粒物年日均浓度超过1000μg/m3。全国500多个城市中,大气环境质量符合一级标准的城市不到1%。尘污染严重刺激和损害呼吸道粘膜,对细胞产生毒性作用,引起炎症和气道阻力增加,长期作用导致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据流行病学调查,我国空气污染导致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的归因百分比为30%以上。据20个统计资料较全的大中城市分析,每年因大气污染所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为150万人,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数为2.3万人,肺心病患者17.7万人,肺心病死亡人数1.3万人。

酸雨污染。由于我国迄今尚未对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采取有效措施,而煤炭消耗量不断增加,造成区域性大面积酸雨污染严重。广东、广西、四川盆地和贵州大部分地区形成了我国西南、华南酸雨区,已成为与欧洲、北美并列的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酸雨危害十分严重。例如在重庆市,马尾松成片死亡;街道两旁树木自60年代以来已更换3次树种,仍无法抗御酸雨的侵蚀;嘉陵江大桥钢梁腐蚀严重,必须每年除锈和油漆一次;重庆电视塔建成3年后就生锈,9年内维修3次;建筑物变得又黑又脏;农作物减产5%~10%,往往一次酸雨后作物成片毁坏;酸雾明显损害人体健康。除西南、华南酸雨区之外,近年来又逐渐形成了以长沙、南昌为代表的华中酸雨区,以厦门、上海为代表的华东沿海酸雨区和以青岛为代表的北方酸雨区。据估算,仅西南、华南酸雨区因酸雨造成森林死亡、农业减产、金属腐蚀的经济损失即达140亿元(按1988年价格计)。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煤炭消耗量将不断增加,全国煤粉尘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将以4%的速度增长,若不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大气煤烟型污染问题将越来越严重。同时,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汽车和摩托车拥有量迅速增加,许多城市出现了明显的汽车尾气污染问题。

2.水环境污染日益突出

我国的水环境污染以有机物污染为主,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污染在“七五”期间曾得到较好控制,但近几年又有所恶化。

(l)河流

全国七大水系中近一半河段污染严重,86%的城市河段水质普遍超标。例如,淮河在评价的2000公里河段中,78.7%的河段不符合饮用水标准,79.7%的河段不符合渔业用水标准,32%的河段不符合灌溉用水标准。近几年来共发生大的污染事故54起,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极大危害,直接经济损失2亿元;江苏邳县污水灌溉农田,造成小麦平均每亩减产40~50公斤,水稻平均每亩减产60~90公斤。1989年春节之际,上游开闸污水下泄,致使淮南、蚌埠两市自来水受到严重污染而不能饮用,100多万市民的饮用水发生危机,老百姓怨声载道。淮河流域许多地区癌症发病率比正常地区高出十几倍到上百倍,一些村庄2/3的人肝肿大。除淮河之外,松辽水系、海河水系、珠江水系的污染也十分严重。据15个省市29条江河不完全统计,2800公里河段渔类基本绝迹,有渔业价值的中小河流50%不符合渔业水质标准,平均每年发生大面积污染死鱼事故约1000起,直接经济损失4亿元。同时由于河口的污染,溯河性鱼虾资源遭到破坏,产量大幅度下降,部分内湾渔场荒废。

(2)湖泊

我国湖泊普遍遭到污染,尤其是重金属污染和富营养化问题十分突出。例如:滇池是昆明最大的饮用水源,供水量占全市供水量的54%,由于昆明市及滇池周围地区大量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排入,致使滇池重金属污染和富营养化十分严重,作为饮用水源已有多项指标不合格,藻类丛生,夏秋季84%的水面被藻类覆盖。昆明市第三水厂1993年被迫停产43天,直接经济损失4000多万元;沿湖不少农村的井水也不能饮用,造成30多万农民饮水困难;由于饮用污染的水,中毒事件时有发生,1987年昆明市肉联厂100多名职工中毒;滇池特产银鱼大幅度减产,1987年产量仅为最高年产量的1/10,鱼群种类减少,名贵鱼种绝迹。

据全国饮用水源调查,全国约7亿人饮用大肠菌群超标水,1.64亿人饮用有机污染严重的水,3500万人饮用硝酸盐超标水。近年来我国伤寒、细菌性痢疾、传染性肝炎、腹泻等疾病屡有发生,都与水污染有关。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特别是北方缺水问题已十分严重,水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全国500多个城市中有300多个城市缺水,40多个城市经常闹水荒。据统计,全国因缺水造成粮食减产50多亿斤,工业产值损失近千亿元。

3.噪声和固体废物污染亟待解决

全国的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声级基本在70~76分贝之间,据42个城市监测,92.8%的城市交通噪声平均声级超过70分贝的限值;多数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污染状况也呈恶化趋势。全国2/3城市居民在噪声超标环境下工作和生活。

我国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和堆存量以平均每年2000万吨的速度增长。1992年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达到6.2亿吨,堆存量达到59.2亿吨,占地5.5万公顷。城市垃圾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1992年达到8262万吨,造成垃圾包围城市的严重局面。固体废物中含有各种有毒有害物质,扬尘污染大气,渗滤液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堆存物污染农田,造成土壤质量下降,并成为重大的环境隐患。目前全国遭受工业固体废物和城市生活垃圾危害的耕地已达1000万公顷,每年损失粮食120亿公斤。

(二)环境污染从城市向农村扩展

随着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出现了由城市向农村急速蔓延的大趋势。据调查,乡镇企业现有1800万家, 1992年其废水排放量为36.6亿吨,全国2/3的河流受乡镇企业污染,污染土地2000多万亩。

近十年来,我国使用农药防治虫害效果显著,每年使用农药面积为23亿亩次,每年化肥施用量达2930万吨(折纯),但农药、化肥有效施用率仅为30%(仅为国外先进农业区的1/2),其余都挥发到大气中或随水流入土壤和江河湖泊,造成水域富营养化或饮用水源硝酸盐含量超标。农用塑料的大规模使用,对土壤物理性状有极大的影响,全国平均每亩农田残留地膜5公斤左右,地膜残留率为20%~30%,对土壤破坏很大。由于乡镇工业的总体技术水平和“三废”治理能力低,排出的污染物严重污染周围环境,有的地区已到了不能容忍的地步,例如,一个小造纸厂污染一条河,全国1万多家小造纸厂造成农村水环境严重恶化;土法炼焦、炼硫磺、金属冶炼产生的大气污染使大面积植被坏死、粮食绝收;乱采滥挖、采富弃贫致使资源破坏、草场退化、土地沙化、河道淤塞,其后果不仅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严重危害农民的健康,贵州、云南等省出现了明显的公害病,如铅中毒、砷中毒、镉中毒等。

农村环境问题如不及早重视和防范,将会造成比现在城市环境更复杂、更有害、更难治理和恢复的被动局面;生态破坏是涉及长远的根本性的问题,农村生态环境一旦被破坏,需经过几代人才能恢复,甚至难以逆转!

(三)生态破坏态势

我国的生态破坏态势日益严峻。由于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引起了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和自然生态严重失衡。

1.物种灭绝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高等植物和野生动物物种均占世界的10%左右,其中约有200个特有属。然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导致了动植物生境的破坏,物种数量急剧减少,有的物种已经灭绝。据统计,我国高等植物大约有4600种处于濒危或受威胁状态,占高等植物的15%以上,近50年来约有200种高等植物灭绝,平均1年灭绝4种;野生动物中约有400种处于濒危或受威胁状态。近年来,非法捕猎、经营、倒卖、食用野生动物的现象屡禁不止。广东省吴川县非法出售犀牛角,广东珠海活熊取胆等案件已在国际上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

2.植被破坏

森林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支柱。一个良性生态系统要求森林覆盖率不低于30%。然而,据1993年林业部公布,我国森林覆盖率仅13.9%。尽管建国后开展了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但森林破坏更为严重,特别是用材林中可供采伐的成熟林和过熟林蓄积量已大幅度减少。同时,大量林地被侵占,1984~ 1988年全国每年被侵占750万亩,而1989~1991年达年均837万亩,呈逐年上升趋势,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植树造林的成效。草原面临严重退化,几十年来,由于过度放牧和管理不善,造成了13亿亩草原严重退化、沙化、碱化,加剧了草地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

3.土地退化

我国是世界上土地沙漠化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十年来土地沙漠化急剧发展,50~70年代年均沙化面积为1560平方公里,70~80年代扩大到2100平方公里,总面积已达20.l万平方公里。我国还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建国初期水土流失面积约153万平方公里,40年来初步治理了50多万平方公里,而目前水土流失面积已达179万平方公里。我国的耕地退化问题也十分突出。如原来土地肥沃的北大荒黑土带,土壤的有机质已从原来的5%~8%下降到l%~2%(理想值应当是不小于3%)。同时,由于农业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调,全国每年因灾害损毁的耕地约200万亩。

(四)面对全球环境问题,中国的形象堪忧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全球环境正在急剧恶化,臭氧层破坏、热带雨林消失、温室效应和酸雨等全球环境问题正严重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南极上空出现“臭氧空洞”以及横跨美国、日本、中国、前苏联等广阔地带上空的臭氧已经减少3%的警报,正受到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臭氧层破坏将导致皮肤癌发病率增加,明显损害人体及动物免疫系统。我国已于1989年和1991年先后参加了《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和修正后的《蒙特利尔议定书》。《议定书》规定:经济发达国家将于1994年全部停止使用哈龙类物质,1996年全部停止使用氯氟烃类物质。虽然我国与发展中国家有10年宽限期,但发达国家全部停止使用后,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生产与使用受控物质数量最多的国家,难免受到巨大的国际压力。

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使用化石燃料时排出的大量二氧化碳等气体所致。目前,我国人均使用能源水平低,但使用煤炭的总量占世界第三(美国、前苏联、中国),而且,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形式,在短期内不可能根本得到改变。部分发达国家提出到200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要控制在1990年的水平,那时,我国有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而成为众矢之的。

我国是生物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并已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上签字,承担了履行公约的义务。但是,由于一些人缺乏认识,滥捕乱杀野生动物、滥砍乱挖野生植物现象依然存在,走私贩卖珍稀物种屡禁不止,这不仅严重破坏我国的生物资源,也造成了极坏的国际影响。

(五)与国际经济接轨,环境保护面临巨大压力

1992年我国GNP增长12.8%,1993年GNP增长13.4%。但是这种增长基本上是靠外延扩大再生产,靠拼资源、拼能源取得的。这种以高物耗、高能耗、粗放经营为特征的传统发展模式,如不彻底改变,既难以持久,也无法同他国竞争。

同时“贸易与环境”也是当今世界的又一热点。随着关贸总协定的控制领域不断拓宽,谈判范围已由货物贸易到劳务市场、由知识产权到环境保护。美国等西方国家已正式要求中国开放环境保护产品与服务市场。此外,环保条件也正在成为影响贸易和投资的重要条件之一。工业化国家正在提倡“清洁生产”和对生产过程进行从“摇篮到坟墓”的全过程控制。对于属于这类生产的产品,一些国家颁发了“环境标志”、“生态标志”或“绿色标志”,没有标志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将不得不丧失竞争力。从发展趋势看,开发“环境标志”产品是国际接轨的必要,否则,国外的产品进得来,我们的产品出不去。

综上所述,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同时又面临着全球环境问题和国际贸易竞争的巨大压力。为了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于那些突出的环境问题和相关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了。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客观条件,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开发与保护是人类生活的必要前提,是人类自产生之日起即已进行的实践活动,正所谓环境创造人,人亦创造环境。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开发和保护,一方面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一方面反映了人类自觉意识的增强。在人类的产生过程中,工具的制作是关键的一步,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工具的制作标志着人类的产生,也标志着对自然环境利用、开发的开始。最初这些用作工具的石头还不曾经过磨制,比较简陋粗糙,考古发现中的这类石制工具,如果不经过仔细辨认,一般人是很难识别的。

然而原始人类就是用这些工具来采集、狩猎,向大自然索取自己赖以生存的物品。元谋人和北京人的洞址中的动物骨骼和燃火的灰姆是其藏身、饮食、取暖等生活细节的具体物证。蓝田人的食谱已相当丰富,采集和狩猎是他们获取食物的主要手段。考古材料证明:种类繁多的浆果、坚果和可吃的块根、嫩叶、树蕊、昆虫、鸟蛋;各种容易捉到的鸟类,以及青蛙、龟、蜥蜴、蛇、鼠、野猪、兔等都曾是蓝田人常的主要食品。

新石器时代晚期,原始先民发明了农业,生活于黄河流域的人们,培育出了适宜当地种植的耐旱作物:粟;生活于长江流域的人们,培育出适宜于江南水乡种植的作物品种:稻。他们使用经过磨制的斧、锄、镰等石质工具开垦土地,种植、管理稼禾。他们还发明了畜牧业和词养业,社会分工开始产生。同时他们继续从事采集、渔猎等活动,作为原始农业经济的补充。

历史进入父系氏族公社之后便加快了向文明迈进的速度,这就是我国历史上的英雄时代。在这一时代,我国原始先民积极进取,为求得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向大自然进行了艰苦的斗争,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开发达到了前所未存的水平,为后代留下了史诗般的英雄传说。《易·系辞》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淮南子·修务训》云;神农乃始教民播否谷,相土地,宜燥湿肥境{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国语·鲁语》云: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植百谷百蔬。这些历史传说,将百谷百蔬的种植集中于勇于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的黄帝等英雄人物身上,说明了此一时期正是原始农业飞跃发展的时代,而某些部族首领,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世本·作篇》云伯益作井,水井的发明也是农业经济发展的结果。考古资料显示,最早的水井出现于太行山东麓一带,可能是由善于平治水土的共工族发明。水井的发明,一则可以使人们向远离江河的平原和山区纵深发展,扩大生活领域;二则可以用于农业灌溉,大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到了大禹时期,我国原始先民战天斗地,向大自然开战的雄壮乐章达到了 *** 。《吕氏春秋·古乐》记载:大禹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降通伤以导河,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史记·夏本纪》记载大禹在治水过程中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跃胖荩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禹在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同时,更能注意利用自然资源,对自然环境合理开发,大大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夏代是我国进人阶级社会后的第一个朝代,人们利用、开发自然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尚书·益稷》云,暨益奏庶鲜食,又云,暨稷播,奏庶鲜食艰食。马融注曰:艰又作根。云根生之食,谓之百谷。由此可知,夏代百谷确已成为人们的主要食物,与农业生产发展的同时,以天象和物候为内容的历法知识已相当丰富,人们已能根据时令季节适时进行作物耕种。商代农业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反映在宗教思想上就是土地崇拜的观念已深人人心。商人用大量的牺牲向土地神——社,举行隆重的祭礼,以祈求获得较好收成。土地崇拜的宗教观念在原始社会即已产生,至商代表现得更为强烈与虔诚,这不是商人在自然面前失去了进取的勇气的反映,面是商人在生产力依然较低的情况下,进一步征服自然的愿望更为强烈的反映。

青铜冶炼技术的发明与青铜工具、器物的铸造,是夏、商时代开发、利用自然的巨大成果。在二里头夏代遗址中发现有冶铜作坊,并出土有刀、铃、爵、镞等青铜器具。商代,特别是商后期,即殷墟时期,青铜铸造技术与工艺达到了我国青铜时代的最高峰。生活用具、生产用具、作战武器等种类一应俱全,而且工艺精良,型制优美,体态高大。

城郭的扩大及土台起筑、四阿重屋式的建筑形式的发明,是商人利用开发自然的又一成果。原始时代,人们居住的是地穴式、半地穴式或木骨泥墙的茅草屋室,抗御风寒的能力较弱。大约在英雄时代后期,人们发明了城池以利居住,夏、商时代更进一步扩大。同时,此阶段又发明了版筑技术,用以建造土台起筑、四阿重屋式{大宫殿,既能抵抗风雨,又能防潮御寒。人们用自己的双手和高超的智慧,为自己在自然环境中分割出一块相对独立的生存空间,以便进行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人类在自然面前的自由活动能力大大提高了,为文明的发展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和环境。

自西周时代以后,随着中央集权的逐步强化,国家能掌握和调动的人力物力越来越多,人们利用环境为人类造福的主动意识越来越强,开发环境的规模越来越大,这主要体现在水利工程的兴建上。在此,仅选择邗沟、鸿沟和都江堰三大水利工程对这一问题予以说明。

邗沟是春秋末年由吴国开挖的,自邗沟城(今江苏扬州)经射阳湖(今江苏宝应)至末口(今江苏淮安)人淮,再北通沂水、济水,基本上沟通了长江与黄河两大水系的联系。吴国开挖邗沟的初衷是为了争霸中原,但是在客观上却沟通了南北交往,促进了两地经济联系的加强与发展。

鸿沟是战国初年魏国开凿的人工运河。鸿沟北起黄河,横过济水,引黄河水注人著名的圃田泽,然后由圃田泽东去,经过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城的北、东而南行,与颍水相通。颍水是淮河的支流&圃田泽东西长约18公里,南北宽约9公里,发挥了调节鸿沟水量的作用,水盛则北注,渠溢则南播。鸿沟的开通使黄河号淮河联接起来,形成黄淮平原上密集的鸿沟运河系统,不仅便利了航运,而且灌溉了所经地区的农田。鸿沟周围一带成了战国时代著名的农业丰产区。此外鸿沟对促进全国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起到了巨大的积极作用。鸿沟的开凿疏通,显示了当时水利工程技术水平的进步。

都江堰,位于今四川灌县西北岷江中游。最初的兴建始于西周末年,古蜀国杜宇王以开明为相,在岷江出山处开挖一条人工运河,引岷江水人沱江,这是都江堰的前身。到了战国时代,秦国蜀郡守李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建了举世闻名的具有防洪、排灌、航运等多种功能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整个工程由都江鱼嘴、离碓、宝瓶口等组成。都江鱼嘴是用石块砌成的石埂,将岷江分为外江与内江外江为岷江正流,内江供灌溉用水。离碓位于灌县城南部,夹于内外江之间,是开凿岩石后被隔开的石碓。在其东部则是宝瓶口,用来节制内江水量。当多雨季节岷江水上涨越过都江鱼嘴,离碓便成为第二道分水处,江水流过离碓北边的飞沙堰进人外江。舂天少雨季节则可引水灌溉,经宝瓶口流人大片农田。都江堰具有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的功效,保证了成都平原的农田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此外,楚国的芍陂,魏国的漳水十二渠,秦国的郑国渠,都是为了灌溉农田而兴建的著名水利工程。这些水利工程的兴建,极大地促进了各地经济的发展,为社会进步、文明发展、国家统一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利用、开发自然环境与资源的同时,人们开始注意对自然环境进行保护,水土保持就是一项重要内容。《诗·小雅·黍苗》记载召伯率众经营谢邑时,做到了原隰平,泉流清。《国语·周语下》记载周太子晋谏灵王壅谷、洛二水的话说:古之长民者,不堕山,不崇薮,不防川,不窦泽。夫山,土之聚也;薮,物之归也;川,气之导也;泽,水之钟也。夫天地成而聚于高,归物于下。疏为川谷,以导其气,陂塘@庳,以钟其美。是故聚不奖溃而物有所归,气不沈滞,而亦不散越。就是说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环境时应依据山川形势,顺其自然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功有所成。太子晋托古言志,说明这种认识或源自更加古老的时代。在长期的平治水土的实践中,人们已懂得了川壅必溃的道理。西周末年召穆公谏厉王时曾用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作喻,劝说衍王向国人开放言路,说明疏川导滞已成为众人皆知的常识。

据文献记载,我国很早就已懂得了生态平衡的重要性。《礼记·郊特牲》记载了先秦时代每年蜡祭时所咏之歌,词云: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据说这是从传说中的伊耆氏那里流传下来的歌谣,可见其年代之久远。歌谣表达了人们希望水土保持的良好愿望。在每年蜡祭时,除了祭祀沟坝堤庸之外,还要祭祀猫和虎,因为猫吃田鼠,虎吃田豕。在科技不发达的情况下,人们就是这样依靠生物间的相生相克,保持生态平衡以求得庄稼的丰收。

先秦时代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还体现在上至国王下至民众在各个季节依时令特点安排生活与生产。这种安排既是国家政治的规定,又是统治思想的体现,具有近乎法理的效力。请看《礼记·月令》中的有关记载:

孟春:命祀山林川泽,牺牲毋用牝,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杀孩虫、胎夭飞鸟,毋毋卵。仲春:毋竭川泽,毋漉陂池,毋焚山林。……祀不用牺牲。季春:乃合累牛腾马,游牝于牧。田猎D、罘、罗、罔、毕、赘、镂兽之药,毋出九门。孟夏:继长增高,毋有坏堕,毋起土功,毋伐大树……驱兽毋害五谷,毋大田猎。季夏:土润溽暑,大雨时行,烧S行水,利以杀草,如以热场。孟秋:完堤坊,谨壅塞,以备水潦。仲秋;易关市,来商旅,纳货贿,以便民事,四方来集,远乡皆至。则财不T,上无乏用,百事乃遂。季秋:天子乃厉饰,执弓挟矢以猎…是月也,草木黄落、乃伐薪为炭。孟冬:巧命水渔师,收水泉池泽之x。仲冬:山林泽·有能取蔬食田揩禽兽者,野虞教遒之。季冬:命渔师始渔.天子亲往……冰方盛,水泽腹坚,命取冰,冰以入,令告民出五种.命农计耦耕事,修耒耜,及田器。

《礼记》诸篇对先秦礼制多有保存和阐发。《月令》对一年四节每个月份有关活动的安排,虽然不可皆以之为信史,但毕竟不是无据的空论。尽管其中有五行思想的因素,但我们不能简单地视其为阴阳五行家之作,其中有关依据季节时令和气候冷暖而进行水土保持、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持的思想及理论,当是我国先秦时代长期以来在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开发和保护的实践中所积累的经验总结。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js/5_1221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