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三国时期最伟大的科学家不是诸葛亮。他发明了木牛流马,但是曹魏的马军。他改进了诸葛亮的弩,被称为“绝顶聪明”。他出身贫寒,但是聪明好学,发明改进了很多东西。
提到三国时期的科技,人们最容易想到的就是诸葛亮,因为小说被赋予了神秘的色彩,仿佛是一台无动力的自行机器,这在科学上自然是不可能的。所以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的刘仙洲教授在几十年前就发表了一篇论文,认为它们是人力驱动的独轮车和四轮车,在四川和陕西至今还能看到。大多数现代科学家倾向于这样说。
但是,众说纷纭。新疆的王琨教授花了很多年研发这台神奇的机器。笔者曾经见过他的模型。木马的关节是可以活动的,随着车轴的推进,木马似乎在勇敢地前进。它的特点无非是四轮车,木马有稳定前轴的功能。
当年去过诸葛亮北伐的一个指挥中心,现在是四川广元的弼比驿站。依山傍水,交通条件相当艰苦。所以,400年后,李白仍感叹“此行比登天还难”。试想一下,如果还是靠人力推拉,行走在蜀道崎岖的山路之间,并不会节省时间和精力。值得注意的是,诸葛亮之所以要打造“木牛流马”,主要是因为在蜀汉人力资源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他需要解决“平定中原”的前线后勤补给问题。最初,它类似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汽车在欧洲战区的广泛使用。然而,经过这场战争的严峻考验,汽车成为本世纪影响深远的交通工具,这是当初始料未及的。
事实上,三国时期虽然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其科技成果在中华民族科技文化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跟这三个国家之间的竞争态势有很大关系,只有在竞争卓有成效的时候。
就像现在的军备竞赛一样。三国时期的很多科技成果首先是用于军事目的,而不仅仅是用于木牛马。诸葛亮曾经改进过汉朝的强力武器——弓箭弩机,把它从单发改为十连发。就像现在的连发枪,当时叫“连弩”、“容元”。这种新式武器曾经为蜀兵赢得过胜利。据说曹魏大将张合就是被这种新式武器杀死的。魏拿到真品时大吃一惊,但能工巧匠马军仔细研究后指出,如果再改进,效果可以提高5倍。
湖泊纵横交错,面朝大海,苏州有丰富的船舶制造和使用经验。赤壁一战发扬了这个优势。当时的造船业一度领先于刘、曹,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艘造船船“高20多英尺,高32英尺。”它看起来像一个亭子,可以容纳六七百人,生产成千上万的东西。“向北航行至辽东和朝鲜,向南航行至东南亚和天竺。这是一支真正的海军和远洋舰队。但魏晋并不落后,刻意发展造船技术。吴国灭亡的时候,晋国将军王浚造的船,比的大两三倍。”一百二十步,两千人,以木为城,从楼出发,四次行驶,所有人都要骑马出行.该船的繁荣程度从古至今从未有过。"结果是:"自从王君把他的船从益州带下来,皇族的鬼魂就在南京憔悴了。“西晋舰队如日中天,吴栋五千艘战船沦为阶下囚。在竞争中发展起来的造船业对当时的海上交通和贸易产生了重大影响
行军离不开对地形和道路交通的全面了解,所以地图是武将必备的工具。熟悉三国故事的人都知道《张松贤图》。张松是刘璋手下的一个官员。因为刘璋太虚弱,无法自保,就主动把废弃的地形小路画出来,送给了诸葛亮。张松后来为了这张地图献出了生命,但是刘备的军队成功占领了有天险之称的四川。年有一些
中国很早就出现了地图学。春秋战国时期是讲战争的需要,现在已经到了相当的程度。还记得荆轲刺秦王的时候吗?荆轲以赠送地图给秦王嬴政为名,将匕首藏在地图中,躲过了守卫的观察,留下了“地图穷用匕首”的习语。长沙马王堆出土一幅西汉帛画图,近年又发现一幅西汉纸图,可能颠覆了东汉蔡伦造纸术的传统认识。事实上,三国时期的地图学确实有了新的发展,不仅是制图技术的提高,还有最早的地图学理论,即《三国演义》、《龚宇区域图》、《方丈地形图》,即李、魏晋时期裴秀绘制的“分度比”、“准视”、“道里”、“道里”。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认为,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地图学比西方早了约1000年,而Xi现存碑林中两幅宋代地图上细致准确的铭文仍然令人惊叹。
三国军事医学中有很多传说,最著名的是华佗用开颅术为曹操治疗“头痛风”的故事。据史料记载,华佗曾用一种叫“麻飞散”的药物作为手术的麻醉剂。年的相关记载是人类文化史上最早的全身麻醉和腹部手术的记载。这种神奇的麻沸散是如何配制的,目前还不得而知。有人认为鸦片是主要原料,有人认为是曼陀罗花。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如果没有战争环境,外科不可能有如此大的进步。
华佗还创立了最早的健身体操“五禽戏”,模仿五种动物的形状和动作,防病强身。今天的形意拳以武术为主,如猴拳、蛇拳、鹰拳等。可能由此发展变化。和现在流行的健美操是一个道理。关云长的《六体图》也据说是华佗在他的小说里写的。历史上,在曹操杀华佗之前,关羽受伤之后,又有一个不知名的医生做了“刮骨救人”的工作。可见当时有相当一部分有能力的军医。因为华佗很有名,前后的情节都可以处理,后来的小说家就把这个故事套在他头上。
此外,被后人尊为“医圣”的张仲景也是华佗的同时代人,但他的名字在韩曙而非三国,所以一般认为他是东汉人。张仲景是内科专家。当时战争和流行病频繁发生。“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对军队的影响也很大。曹操兵败赤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量士兵染上传染病,极大地影响了战斗力。张仲景《三国志》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中医辨证论治临床理论,包括原理、方法、方剂,至今仍被中医奉为法则。据说有一次华佗被这本书震惊了,说:“这本书真是一本活书。”这是一本真正能救人的书。医学的每一项重大进步都是以无数生命为代价的。但是每一个重大的进步都可以拯救更多的生命。
说到三国的科技,人们总是崇拜诸葛亮。历史书确实记录了他对科学技术的高度重视和他个人的发明创造。比原创,比优劣,比马蜂窝。机械技能是终极技能。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他是一个T型人才,有很多特长和能力。从这一点来说,他与后来的“汉学”儒学有着根本的不同,这表现在汉代的名物训诂上。文革期间,有人把他当成法家的代表。其实“儒法兼备”是后世的特色。
其实当时最聪明的人不是诸葛亮,而是曹魏的马军,他改进了诸葛亮的弩,被誉为“绝顶聪明”。他出身贫寒,但是聪明好学,发明改进了很多东西。曾经听人说古代有辆南方车,已经失传很久了。这恐怕不是事实,但他认为这个原则是正确的,应该能做到。其他人不信。经过几天的研究,他真的做出了一种齿轮传动的CSR,三月份非常实用。农业上还有一种用来“打滚”的提水工具。“让孩子转过来,灌溉是自盖的,这个多,它的巧合就多一百倍。”这在灌溉耕地方面非常实用。南方一些地方还能看到的龙骨水车,可能就是翻车的后代。马军还改进了丝织机,效率提高了五六倍,在古代纺织技术上有了突破性的发展。直到解放前,这种机器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仍然可见。还有液压驱动齿轮传动玩具“百喜”。他的发明涉及广泛的领域。这真的是三国时期的爱迪生。他也是曹操博采众长的受益者。这说明作为领导,最重要的是选人,不一定是做事。在这一点上,曹操似乎更胜一筹。
当然,曹的才华也有其局限性。比如华佗让曹操很头疼。他希望这个名医成为他的私人医生,只为他一个人服务。如果华佗不愿意,他宁愿杀了华佗。这还是“宁教我忍天下,不教天下忍我”的霸道作风。马军的很多发明要么失传了,要么没钱做了。比如投石车,可以把石头扔出几百步之外去伤害敌人,就是火炮的前身,掌管火炮的官员。在我国科技史上,这已经成为一个遗憾,因为他不拨款,不能投入实际应用。
竞争促进发展,战争是一种特殊而紧迫的竞争,关乎生死。科技在这里是一种特殊的战斗力。一项新的科技成果,关系到几千人、几十万人,甚至几百万、几千万人的生活。因此,我们必须集中最优秀的人才,调动最先进的设备和充足的资金,在最短的时间内研制并投入使用。在战争期间或战争结束后,任何有利于生产和经济发展的技术和设备自然会转移到民用领域,并不断得到完善和改进。纵观所有国家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