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饲料行业当前发展情况
饲料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行业,作为连接种植业与养殖业的饲料行业,其发展对促进粮食高效转化增值、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畜牧水产养殖起到良好的基础支撑和保证作用,饲料行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现代农牧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
饲料产业的快速发展主要取决于畜牧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养殖方式的改变及饲料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近二十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们饮食结构发生改变,拉动畜禽产品需求规模的扩大。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使畜牧业规模化养殖比例得到提高。生产饲料的企业自身在质量、成本、营销等综合竞争能力的有效提升,推动了饲料市场销量迅速增长。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饲料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数据,2005—2011年以来,我国的饲料工业年产量分别为
10,727万吨、11,049万吨、12,319万吨、13,083万吨、14,182万吨、16,202万吨和16,900万吨,同期增长
3.00%、11.50%、6.00%、8.40%、14.24%和4.31%。近七年的饲料工业年产值分别为2,742亿元、2,908亿元、
3,011亿元、3,812亿元、4,266亿元、5,410亿元和7,276亿元,同期增长6.05%、3.54%、26.60%、11.91%、
26.82%和34.5%;总体上看,我国的饲料工业在年产值和年产量上都实现了平稳增长。
由图可以看出,我国饲料行业近三年总体实现了平稳快速增长。但实际发展中,受到各种因素影响,饲料行业发展水平、盈利能力等也有较大程度的波动。
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饲料生产呈现出先抑后扬的走势。上半年全国饲料产量连续两季出现下滑,但在国家一系列遏制生产下滑政策的作用下,畜牧业生产形势逐步转好,饲料生产自第三季度开始恢复性增长。
2010年受养殖业回暖以及规模养殖比例上升影响,我国饲料行业实现了持续增长,但受畜产品价格波动、原材料价格高位运行等因素影响,饲料行业盈利水平下降。同时饲料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行业整合程度进一步加快。
2011年以来,虽然养殖业盈利处于较高水平,但因猪病高发、频发,导致养殖户补栏积极性不高。在此背景下2011年上半年国内饲料需求有所下降,但随着猪价持续高企,养殖户补栏意愿有所提高,饲料行业需求有所增长。截至2011年,我国饲料行业总产量达到1.69亿吨,同比增长4%。
2、饲料行业的发展前景
从国际角度看,世界饲料业的发展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距今已发展了近60年时间,在产业集中度、生产工艺、质量监控、认证制度等方面拥有较为成熟的经验和技术。据网上资料统计,目前全球饲料产量的分布大都集中在产量排名最前的饲料生产国内,不到3,800家的饲料加工企业承担了全球80%以上的饲料产量,且以上企业中平均单厂饲料产量为25-100万吨。北美、西欧和其他一些成熟市场普遍强调减少饲料加工厂数量、提高单厂产量的生产理念,这些国家的饲料加工企业会通过建立大型、专业饲料加工厂或饲料生产线的方式,强化原料的集中采购、产品的规范制作和保证食品安全,从而实现饲料生产的规模经济。而以美国为首的部分饲料高产国家更强调饲料行业的产业化过程,如建立自身的饲料科研机构并由专业的营养学博士负责对新饲料产品的研究和开发、提高饲料生产机械化和养殖规模化程度,及饲料生产厂与养殖企业的产业链整合等。
就我国而言,我国饲料业伴随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发展而崛起的新型产业,饲料工业在促进养殖业和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产业之一,我国饲料和养殖业得到了国家在税收、财政上的多项优惠政策,近年来饲料企业数、饲料年产量和年产值也呈现增长态势。但因行业成熟度较低,还存在着诸如集约化程度低、竞争恶质化、科技产业化水平低、规模效应不显著等问题。结合国际发达国家饲料行业的发展变化,我国农牧行业由单一业务向集养殖、加工一体化的大型综合农牧企业集团发展是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饲料企业通过生产规模的加速扩大,实现集团化、规模化、品牌化的发展,由此带动饲料工业经济一体化,农牧行业产业链整合等。
3、饲料行业政策
2006年八月农业部印发了《饲料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十一五”发展规划指出:我国饲料工业“十一五”发展的总体目标是逐步实现安全、优质、高效、协调发展,确保饲料产品供求平衡和质量安全;实现饲料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提高科技对饲料工业的贡献率,饲料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显著增强;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饲料工业生产与经营的法律体系,保障饲料工业持续、健康发展,逐步将饲料大国转变为饲料强国。此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若干农业生产资料征免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1]113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饲料产品免征增值税问题的通知(财税[2001]121号)》等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的规定,饲料生产企业可享受免征增值税优惠政策。
4、饲料行业竞争格局
由于饲料行业门槛较低,经过近年的快速发展,饲料生产企业上万家,竞争激烈,利润空间受到进一步挤压,利润水平已经降到3%左右。众多的小企业不堪重负停产倒闭,而大企业则利用行业洗牌机遇及其规模优势,通过兼并和新建扩大产能产量,我国饲料行业逐渐向规模化和集约化转变。从饲料企业数量来看,逐年呈下降趋势:2007年我国饲料企业为15,376家,比2006年减少125家,同比下降
0.8%;2008年全国饲料企业为1.36万家,较2007年减少约两千家;2009年,饲料企业约为12,291家,较2008年减少约1,309
家,同比下降9.6%;2010年,饲料企业10,843家,同比减少1,448家,下降幅度为11.8%,其中,全国前50家大型饲料企业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43%。从区域发展来看,区域性稳步发展和重点省份集中发展效应特点更加明显,产业区域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和部分省份:2010年,东部地区饲料总产量为9,566万吨,占全国饲料总产量59.0%;中部地区饲料总产量3,461万吨,占全国饲料总产量的22.5%;西部地区饲料总产量为2,994
万吨,占全国饲料总产量的18.5%;和2009年相比,东部地区增长9.2%,中部地区增长9.6%,西部地区增长9.8%。2010年突破千万吨的省份由2009年的4省增加到5省,分别为:广东、山东、河南、辽宁、河北,以上5省总产量为7,064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43.6%。
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原料、人工、管理、运输等综合生产成本全面上涨,饲料企业承担高成本压力,行业平均利润水平下降。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加剧,饲料行业兼并整合的进程将逐步加快,整合后的行业利润率将逐步上升。
目前行业内存在的大量技术落后、管理粗放的小企业将逐渐丧失竞争能力,最终被市场淘汰。行业扩张步伐,并购、重组、产业链延伸势头迅猛,将逐步形成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大型饲料企业集团。大型饲料企业集团的不断发展壮大,将有助于我国饲料行业资源整合和行业集中度的提升,有利于我国饲料行业今后长期可持续健康发展。
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饲料行业高利润、高增长时期结束,已经进入新的整合关键时期,整合提升、优胜劣汰的速度加快。饲料企业通过整合重组、做大做强后,不仅实现了优势互补,扩大优势,增加自身实力,也使企业增强承受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明显增强,有利于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现代化、专业化、规范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5、华西希望集团的优势及行业地位
一是政策优势。作为世界上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中国自2003年起连续颁发了7个中央一号文件,将三农问题列为国家发展重中之重。2008年1月30日,中央下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表明了中央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坚定、持久的决心。围绕深入实施中央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农业部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西部地区农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如《农业部关于加快发展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意见》、《农业部关于贯彻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快西部地区农业发展的十大措施》、《农业部关于加快西部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意见》等,据统计2000—2009年上半年农业部累计安排西部地区农业投资381
亿元。公司在15年的经营发展中,始终坚持以饲料行业为主导产业,将西部地区作为其饲料生产、牲畜养殖和销售的重点区域,致力于不断提升自身饲料的产能、质量和销量,公司部分从事农牧业养殖、国家鼓励类产业项目的下属子公司更是享受免征企业所得税、按15%所得税率计缴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
二是品牌优势。公司具备的品牌优势体现在希望集团的品牌优势和自身品牌优势两方面。首先,公司董事长陈育新及其3兄弟在育新良种场的成功基础上创建成立了独具特色的“希望”品牌并在1992年投资创建了希望集团。经过20余年的摸索和发展,“希望”品牌在养殖行业可谓家喻户晓,希望集团也发展壮大成为中国民营企业的一面旗臶。1995年后,刘氏四兄弟明晰产权进行资产重组,分别成立了大陆希望集团、东方希望集团、华西希望集团和新希望集团,其中华西希望集团、东方希望集团和新希望集团均以饲料生产为主营业务,三家公司生产的饲料产品在业内也沿用了原有的“希望”品牌美誉,被统称为“希望饲料”。“希望饲料”实现了从饲料原料种植业—饲料规模化生产销售—养殖业—食品规模化深加工的大农业产业化链条,饲料地位全国前三。其次,从华西希望自身来看,公司董事长陈育新在饲料行业的地位决定了公司品牌的强大竞争力,作为希望集团核心饲料技术的研发和拥有者,陈育新将自身对饲料、农业的认知和研发成果充分贯穿和运用到华西希望的管理生产中目前经过华西希望饲料行业的高速发展,旗下的37家饲料生产厂商和
“希望”、“万千”、“健珠”、“普华”、“生博”多个饲料品牌在全国,尤其是西南地区享有美誉,市场影响力和辐射力逐年增强。
三是技术优势。公司的技术优势主要体现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硬件方面,公司目前下属的饲料生产企业采用了国内大型、成套设备加工企业的设备进行生产和安装,如正昌、牧羊等国内知名设备品牌,部分核心设备采用进口设备,为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提供了硬件保障。软件方面,公司在主营猪用饲料方面具备丰富的自主研发技术,严格的质量基础管理及过硬的质量管理人员。公司
“万千系”、“特驱系”均成立了专门负责研发生产饲料核心产品预混料的企业,其中“万千系”的预混料生产机构农研所拥有多名饲料领域专业人才,在近年来与省内外多家农业高校洽谈合作,紧跟国际国内最先进的营养配方和加工工艺,提高饲料生产的附加值和盈利空间。
四是产品优势。目前普通猪的生长周期为4个月,分为乳猪、仔猪、中猪和大猪4个阶段,不同生长阶段的猪可能存在疾病和生长困难,故喂养的饲料产品有所区别。公司从母猪营养、仔猪不同生长阶段的特点入手,开发研制出一系列高端饲料产品,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养殖过程中存在的猪体水肿病多、初生弱小等问题,缩短仔猪饲料喂养时间10—15天,降低仔猪饲养成本20元/头,从而使饲料产品的适口性好、性价比高、料肉比低,在同业饲料产品竞争中具有较大优势。
五是销售网络优势。相比于西南地区其他饲料生产企业设定的150公里销售半径,公司缩短至70
—80公里,核心区市场半径缩短至50公里,并建立起总经销、分销、直销和零售销售相结合的多种销售模式,对远距离县级城镇、中心区市场、核心区市场采取差异化销售的销售网络。目前公司下属的37家饲料生产厂主要分布在云、贵、川、渝的规模养殖场数量多的乡镇,通过铺开销售市场、在核心区域密集建厂,公司形成核心区域内生产的规模效应,有效降低销售运输费用,利于销售团队集中开发和突破市场竞争空白区域,把公司饲料品牌植根于养殖户和规模养殖场中,形成对饲料的惯性需求。此外,公司目前下游客户中散养户和规模养殖场的占比为3:7,产品销售渠道较为稳定。接下来公司拟进一步加大对规模养殖户的销售力度,提高销售总额,稳定销售渠道。
目前,公司位列全国饲料行业第一梯队,主要竞争对手包括新希望集团、通威集团、正大集团。虽然同类饲料产品具有一定的同质性,但由于饲料品种繁多,加之区域市场需求不同等特点,以上4家公司相互市场抢占和恶性竞争的局面并不明显。
从饲料定位上看,新希望集团的饲料产业以猪配合料为主要产品,且近年业务开拓重点逐步向国外转移,现已在孟加拉、菲律宾等国投资建厂并正式投产,2010年国外市场销售收入占该公司全年主营业务收入的20.34%;通威集团以水产饲料生产为主,2010年水产饲料销量占饲料销售总量的51.39%,猪用饲料销售量占比为18.5%。该公司分别以长三角、珠三角、两湖等地作为新一轮加速发展、扩张的重点区域;正大集团涉及农牧食品、商业零售、工业、药业、房地产、传媒、金融业等,年销售额超过600亿元人民币,饲料产品主要以猪、鸡、鱼、牛、羊系列居多;而发行人饲料产品主要为猪用饲料、鱼用饲料和禽用饲料三类,其中以猪用饲料为主,鱼用饲料、禽用饲料为辅。公司从事饲料行业十余年,始终以西南地区作为业务发展重点区域。2010年公司饲料总产量为87.07万吨,2011年公司全年饲料总产量111.45万吨。公司生产的“万千”、“希望”、“健珠”、“普华”等饲料品牌在西南地区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
1.中国登记注册的饲料企业约13000家,饲料生产总量1亿3千万吨左右,平均每家企业每年约1万吨,每月不足千吨。
2.饲料行业市场良莠不齐,混乱不一。
3.企业及产品定位模糊,产业短链发展,缺乏长期发展战略,且易变,执行不到位。
4.产品品类复杂,单产品销量低,制造性浪费严重,规模不经济,服务客户结构简单。
5.以产品为导向,通过控制成本实现企业发展,研发与服务等环节较薄弱。
6.多数企业设备简单,管理粗放,产品质量不稳定导致品牌忠诚度降低,无形中加大客户开发与维护成本。
7.普遍缺乏市场化运作机制,仍处于简单推销阶段,以价格和促销为主要营销手段;营销人员营销专业性程度低,数量偏多而质量偏低。
8.“三无”现象突出,无优势产品系列,无差异化营销策略,无专业化的服务体系。
出现问题
总体上饲料资源仍处于短缺状态
我国是资源短缺的国家,而且资源破坏速度惊人,同时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并且在未来50年内仍然是处于总人口增加的趋势,加上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物的消费将会增加,我国的粮食以及畜产品的消费将会成大幅度的增长趋势,所以从长期来看饲料资源短缺问题将是制约我国饲料生产的主要因素。
饲料工业体系不完善,整体加工能力低
饲料工业在我国起步较晚,1997年后发展迅速,从当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它的作用将越来越突出,但同时目前我国饲料工业的各方面的发展还不够完善,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区域布局不够合理,导致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难以形成规模效益;科技含量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
饲料生产结构不合理
我国的饲料生产仍停留在以生产混合饲料和单一饲料为主的阶段,而浓缩饲料、精料补充料以及预混合饲料在饲料生产中所占的比例有限,因此饲料的利用率以及畜禽的营养效果难以达到国际的先进水平。同时,由于我国的畜牧业生产结构的不合理,导致饲料产品结构不合理,耗粮数量较多的猪料比例占到50%以上,禽料占到25%-30%,而节粮型的牛羊料约为20%,而世界水平为猪料31%、牛料26%,奶料17%,因此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有一定的距离。
大型饲料企业产品需求充足,管理水平较高,资产周转率比较高,即使平均销售毛利率不高,但整体投资回报率较好。而规模小、成本高、市场营销能力弱的饲料生产企业由于销售毛利率较低,竞争日趋激烈,在行业中生存发展难度较大,将逐渐退出市场,为饲料行业内的优势企业提供了发展契机。 谷物饲料在加工过程中被霉菌、磁感应氧菌、腐败菌等污染,其产生的有害毒素被毛皮经济动物食用后引起的中毒病称谷物饲料中毒。炎热的夏季多发本病,常引起大批死亡。谷物饲料被污染后,没有经过可靠的熟制,如将谷物饲料煮的半生不熟,再放置一段时间,在炎热的夏季可很快发酵变馊,其中的细菌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将这样的饲料喂给毛皮经济动物就会发生中毒。
在煮熟的谷物中,趁热加入生鱼、肉、牛乳,也会给细菌创造快速繁殖的条件,产生大量毒素,引起毛皮经济动物中毒。毛皮经济动物发生中毒后,精神沉郁,喜卧不喜动,眼结膜和口腔黏膜潮红或黄染,鼻镜干燥,呕吐,消瘦,并出现强烈而频繁的抽搐。病初期发生便秘而后腹泻下痢,稀薄的粪便中混有血液,随着病情的发展,病兽四肢无力,处于半麻痹状态,眼窝塌陷,机体高度脱水,心力衰竭,呼吸困难昏迷甚至死亡。剖检可见血液呈暗紫色,凝固不良,腹腔、胸腔和心包腔内积有多量淡**浑浊的渗出液。心室扩张,心肌脆弱。胃肠黏膜充血、肿胀,伴有出血性变化,肝脏肿大、淤血。脾脏肿大,质地松软如泥团。肺脏充血水肿。根据饲料检查、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可以确诊。
预防本病要严把饮料关,不喂发霉变质的饲料。谷物饲料要晾晒干透再储存起来,在梅雨季节,要经常晾晒;最好的办法是少进货勤进货,进货时要认真检查。每天加工煮熟的饲料不要太多,不能超过1天的用量,剩下的饲料要加热处理后才能用。不要用变馊的剩料喂毛皮经济动物。
治疗本病首先要停喂现有的饲料,喂一些面糊、米汤等有营养有吸附作用的食物。当出现神经症状时,可用氯丙嗪,每千克体重1毫克~5毫克,或鲁米那,每千克体重4毫克。当呼吸困难时,可用尼可刹米0.3毫升,肌肉注射。当发生肠炎,可肌肉注射青霉素,每千克体重1万~1.5万单位,或口服土霉素,每千克体重20毫克~40毫克。为了解毒,可用20%葡萄糖溶液10毫升和1毫升维生素C,皮下注射。 饲料行业的高周转是被忽视的竞争力。市场普遍认为饲料行业毛利率低,没有技术含量,在农业板块中受到的关注度和估值一直较低。但事实上,在过去的10年当中,饲料板块ROE有7年高于种子,5年高于水产养殖。2006年至今,饲料板块ROE更是遥遥领先,平均分别比种子和水产养殖板块高6.35%和4.22%。究其原因,我们认为市场可能忽视了高周转同样是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以2011年为例,饲料行业资产周转速度是种子的7倍,水产的6倍,疫苗的4.5倍。
饲料行业集中度提升进行时。相较于其他农业子板块,饲料企业受到资源约束较小,集中度提升难度较低、下游养殖业的整合推动了饲料行业集中度的提升,行业呈现大企业领跑,小企业发展艰难、不断被淘汰的格局。
适应于下游养殖业发展形态,未来饲料行业的发展模式预期将分为“产业链一体化”和“专业价值链服务”模式。猪饲料和水产饲料行业行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预计仍然以“专业价值链服务”为主,禽类饲料则可能朝“一体化“发展。
未来饲料企业的竞争将是大企业之间的竞争,将从单纯的产品竞争转入价值链竞争,为养殖户提供增值效益成为关键。我们认为,在未来的竞争当中能够提供差异化、高性价比产品、为客户提供全套养殖服务以及注重价值链利益分配的企业能够有望占据先机,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于大型饲料企业而言,当前行业还处在“蓝海阶段“,蕴藏重大机遇。
养殖户选购配合饲料的误区和解决办法
随着家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大多数家禽养殖户逐步认识到了配合饲料在家禽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使用配合饲料饲喂家禽,但由于对配合饲料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在选购配合饲料时存在一些误区,影响了养殖效益的提高。
误区一:饲料颜色黄 必定有营养
配合饲料注重其营养成分的全面与平衡,而饲料颜色的深浅与饲料本身的营养价值高低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在植物类蛋白质饲料中,豆饼(粕)的颜色浅黄,其营养价值及适口性相对较好,人们就认为饲料颜色浅黄,即是豆饼(粕)用量多,质量就好。而菜饼(粕)棉饼(粕)的颜色相对较深,适口性稍差,就认为不好。这其实是误解,实际上只要能科学地合理搭配,照样能配合出营养全面平衡的饲料,并可相应降低成本,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有些饲料生产厂家为了追求高额利润,利用群众追求饲料颜色的心理,在生产中加入化学颜料,以次充好,来扩大销售量,坑害消费者,养殖户不可不防。
误区二:饲料香味浓 质量一定行
配合饲料的气味应以饲料本身固有的气味为主,在配合饲料中适量加入调味剂,如香味素、甜味素、鲜味剂、咸味剂等,能提高饲料适口性,刺激食欲和饲料转化率,促进家禽生长。但它们只是改变了饲料的物理性状,对饲料本身营养价值不大,若片面追求感观效果,过量添加有可能产生某些毒副作用(如食盐中毒等),甚至影响胴体品质,降低其商品利用率。
误区三:饲料腥味大 鱼粉量不差
优质鱼粉在动物性蛋白质饲料中其营养价值是相对较高的,各种氨基酸较为平衡,适口性好,易消化吸收,是一种很好的蛋白质饲料,但因其产量有限,价格相对较高,饲料厂一般配合用量不会太高,而是添加鱼香素等有鱼腥香味的诱食剂,来增加饲料的鱼香味,也就是说饲料的鱼香味的大小并不完全证明该饲料所含鱼粉的多少,用户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实践证明,在无鱼粉情况下也能配合出全价的高营养水平的配合饲料,取得很好的实际饲养效果。
误区四:蛋白含量高 饲料准不孬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最基本物质,是饲料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营养素,在家禽日粮中必须要有足够的蛋白质饲料来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但是并非蛋白质越多越好,这是因为在不同的生长阶段,机体对蛋白质的吸收利用率是不同的,过多的供给蛋白质,家禽不仅不能全部转化成体蛋白,而且还要通过机体一系列运作,再作为能量饲料消耗掉,这不但是对蛋白质饲料的浪费,而且增加了家禽肾脏的负担,影响家禽的健康,得不偿失。特别在当前蛋白饲料相对缺乏的情况下,更不应该在家禽日粮中添加过量蛋白质饲料。
那么,如何选购配合饲料,确保养殖成功呢?下面从五个方面对饲料进行辨别分析:
1.看饲料颜色。某一品牌某一种类的饲料,它的颜色在一定的时期内相对保持稳定。由于各种饲料原料颜色不一样,不同厂家有不同的配方。因而不能用统一的颜色标准来衡量,但我们在选购同一品牌时如果颜色变化过大,应引起警觉。
2.闻饲料气味。好的浓缩料应有较纯的鱼腥味,而不是臭味或其他异味。有些劣质饲料为了掩盖一些变质原料发生的霉味而加入较高浓度的香精,因此有些饲料尽管特别香,但并不是好饲料。
3.看饲料均匀度。正规厂家的优质饲料混合都是非常均匀的,不会出现分极现象,劣质饲料因加工设备简陋,很难保证饲料的品质,从外观看,每包饲料的不用部位各抓一把,很容易看出区别。
4.看包装商标。正规厂家包装应是美观整齐、厂址、电话、适应品种明确,有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商标。许多假冒伪劣产品包装袋上的厂址,电话都是假的,更没有注册商标,经注册的商标右上方都有R标注。
5.看生产日期。尽管有些饲料是正规厂家生产的优质饲料,但如果超过了保质期,饲料难免会变质,即使保管良好,饲料中维生素等养分的效价也会降低,影响饲养效果。购买饲料还应注意,最好一次购买的饲料在保质期内能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