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子结果期间有适当的生长温度,在此范围外,白天温度超过35,夜间温度超过20或低于15,茄子生长缓慢,落花严重时,结果自然减少。因此,要注意茄子生产过程的温度调节。花畸形,难以授粉,大部分花容易脱落。在种植过程中要更加注意水和肥料的管理。如果用水和肥料使用不当,茄子营养供应不足,植物长得不好,茄子水分不好,可能会发生落花现象。
秋雨不及时,不能太早或太晚,对水果骑也不利。在肥料比例上,土壤缺乏肥料或编入氮肥会导致落花落果和现象。土壤水分太多,空气湿度太高(85%以上),文采坐不稳,浇水,植物就会生长或生长张力减弱。
茄子是夜光作物,开花期阴天或植物太密,生长势头太旺,茎叶受阻,光线不足,植物生长发育不良,花少,花蕾质量差,花容易脱落。主要是灰霉、黄萎病、马、红蜘蛛等导致落花落果。时间拍错了,可能太早或太晚,坐得太晚,结果不出来。处理花时,温度太高或浓度过大,或突出到茎叶、生长点,软弱无力,导致落花落果。茄子结果机白天的生长最佳温度为25~ 28,夜间为15~ 18。草势太旺的植物要把温度控制在相对低的位置。因此,白天天气晴朗时要及时通风,调节仓库温度不要超过28。控制雅温是控制王城的重点,特别是控制后半夜的温度。
只要出现蓬勃发展的温室,避开洪水,浇水,确定行间就可以了。要倒一点水,通常一次给半沟水就可以了。茄子控制株不能过度控制水。比如过度控制水等弊端出现。引起花芽分化不良,形成短花柱,增加畸形果。植物生长发育不良,生长势头弱,黄叶多,容易早衰。植物旺盛的生长期需要大量的水和肥料,长期缺水,根会吸收水分和营养不足,导致果实生长缓慢,容易形成僵化的分支,产量低。控制植物旺盛生长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比较多,如矮化、保障所、多效唑等,但由于很难掌握五常、多效唑的使用浓度,建议菜农使用助燃素或高浓度的2.85%亚硝酸水剂进行调节。
衢江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1、种植时间
茼蒿种植的时间一般是春季和秋季,由于很多人喜欢吃茼蒿,所以现在也有一些地方在冬季会利用大棚种植茼蒿。一般吃过茼蒿的人都知道它有一股气味,喜欢的人会觉得很好闻,不喜欢的人自然就觉得难闻咯,所以对于害虫它们也是有选择性觅食的,它们也不喜欢茼蒿的气味,所以茼蒿是一种非常健康的蔬菜。
2、选地整地
茼蒿适合在土壤比较湿润、疏松、肥沃的土地,在播种前首先需要整地,使土地疏松之后要施肥,从而保证土壤的肥沃。
3、播种方式
茼蒿最常见的播种方式就是直播,直接在土地里按照一定的密度进行播种,第二就是还可以移栽,也就是说在别的土地上撒满种子,等到它长出幼苗之后,在按照一定的密度进行栽种。
4、除草施肥
在茼蒿刚冒出头的时候就要开始给它浇水,长到大概5-10厘米的时候,就要开始进行除草,除草的方式就会按照间隔将夹杂长在茼蒿中的杂草拔掉就好,同时也可以将密度比较小的植株拔掉用来出售或自己食用,在除完草之后就要进行最后一次施肥,一保证茼蒿的营养供给和鲜嫩程度。
5、温度与水分
茼蒿适合在比较温暖、湿润的环境中生长,所以在春季和冬季需要利用大棚进行种植,以保持它所有的温度,但在温度过高时要及时打开通风,不然会烧坏。而且要保持土壤的湿润,基本上每隔几天就要浇水。
6、疾病预防与采收
由于温度和水分的原因茼蒿一般会得霜霉病,所以要用普立克立马进行防治,不然会大大降低产量。在茼蒿长到15-20厘米的时候就可以开始采收了,一般每隔二十来天收一次,以免影响质量。
一、地质灾害发育类型
根据浙江省小流域调查,共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51处,灾害类型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及塌陷(开采沉陷、岩溶塌陷)等四种,其中以滑坡为主,共31处,占60.8%;次为崩塌和泥石流,各有8处,各占15.7%(表7-4)。
表7-4 地质灾害类型统计表
已发生的地质灾害点30处,占58.8%;地质灾害隐患点21处,占41.2%(表7-5):
表7-5 已发生地质灾害点及地质灾害隐患点统计表
根据地质灾害规模级别划分标准(表7-6),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规模以小型为主,共44处,占86.3%;次为中型,共7处,占13.7%(表7-7)。
表7-6 地质灾害规模级别划分标准表
表7-7 地质灾害(隐患)点规模统计表
二、地质灾害基本特征
(一)滑坡(隐患)
滑坡是衢江区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共31处,占60.8%;规模以小型为主,为28处,中型3处;已发生点19处,隐患点12处;稳定性较差11处,稳定性差20处。
滑坡大多发生在20°~40°的斜坡上,平面上呈半圆或舌形,剖面上以直线型或阶状为主。一般长20~70m,宽20~60m,厚1~3m;最大长300m(长大于100m的5处),宽250m(宽大于100m的3处),厚10m。一般方量500~6000m3,最大33万m3(大于10万m3的三处)。
滑坡所处的工程地质岩组多为坚硬较坚硬其他沉积岩岩组、坚硬块状上侏罗系火山岩岩组、坚硬块状燕山晚期花岗岩岩组,以土质滑坡为主,滑体由含碎石粉粘土、碎石土等残坡积土体组成,结构松散,抗剪强度低,滑动面一般为(较完整)基岩面。滑坡以牵引式和推移式滑动形式较为常见,具蠕动期长、多期次发育等特点,受大气降水影响较大,常为暴雨引发。
滑坡实例:湖南镇里村胡家滑坡
该滑坡位于湖南镇里村胡家自然村东北山坡,低山地貌,出露地层为中侏罗统马涧组地层。该滑坡始发于1955年,从1998年起,每逢雨季,后缘均出现裂缝,现后缘裂缝长10m,宽0.1~0.3m,可测深度0.3~0.5m,2002年前缘出现小规模崩滑,毁坏房屋一间。滑坡平面形态呈半圆形,长28m,宽22m,厚3~4m,体积2200m3。主滑方向240°(图7-3)。
图7-3 湖南镇里村胡家滑坡隐患平面、剖面示意图
滑动面为基岩面,滑体为残坡积碎石土,结构松散;下伏基岩为中侏罗统马涧组含砾粗砂岩,厚层状构造,较完整。雨季,松散土体饱和,重量增加,抗剪强度降低,雨水沿基岩面渗流,易诱发土体失稳。该滑坡稳定性差,对前缘住户(23人)构成较大的威胁。
(二)崩塌(隐患)
衢江区内发现崩塌8处,占15.7%,均为小型规模,已发生点6处,隐患点2处,稳定性较差3处,稳定性差5处。一般方量小于2000m3,最大39000m3。
崩塌多发生在大于40°的陡坡上,一般坡高8~15m,崩落体多为残坡积物和风化破碎基岩,崩塌处基岩层理、节理裂隙较发育,岩石被切割成大小不等的块体;部分结构面(或结构面组合)倾向坡外;前缘修路、建房削坡破坏了原有地质体的应力平衡,增大了临空面。种种因素为崩塌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崩塌实例:峡川镇失母湾村崩塌
该崩塌位于上方镇-衢州公路旁(峡川镇失母湾村),丘陵地貌,出露地层为上侏罗统劳村组地层。2001年6月初次发生崩塌,2002年8月崩塌三次,随即后缘出现一条裂缝,长80m,宽0.4~1m,垂直位移0.5~0.8m。该崩塌平面形态呈半圆形,长60m,宽90m,厚2~4m,方量16200m3,崩落体为残坡积碎石土和松散破碎基岩(图7-4)。
图7-4 峡川镇失母湾村崩塌平面、剖面示意图
出露地层为上侏罗统劳村组砂岩,中薄层构造,岩石风化较强,层理发育,产状15°∠14°、30°∠15°、50°∠19°,近倾向坡外,属不利结构面;斜坡原始地形坡度约40°,开挖后,增大了前缘临空面;受放炮影响,基岩更加破碎。受降雨等因素影响,发生崩塌。该崩塌稳定性差,对过往车辆和行人构成一定的威胁。
(三)泥石流(隐患)
衢江区内发现泥石流8处,占15.7%;小型、中型规模各4处;已发生点2处,隐患点6处;稳定性较差2处,稳定性差6处。一般厚0.5~1.5m,最小方量800m3,最大18万m3。
从泥石流发育的地形地貌条件看,衢江区主要为沟谷型泥石流,沟谷较顺直,坡降较大,沟中或山坡上有较多的松散物质(部分为人为堆积);暴雨是引发泥石流的主要条件,泥石流基本发生在7、8月份,与降雨的集中季节相一致,如2002年8月15日特大暴雨就引发了5处泥石流(隐患);泥石流发生时来势凶猛,破坏力极强,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巨大的(双桥乡黄蒙沟泥石流毁坏房屋200多间)。
泥石流实例:双桥乡田蓬至坞口泥石流隐患
受“8·15”特大洪灾影响,在沟中堆积了大量的碎块石松散物,厚0.5~1.5m,体积约45000m3,属中型泥石流隐患。主沟长约2.0km,纵坡5°~15°。泥石流综合评分为83分,泥石流易发程度属低易发,威胁60余人生命财产安全,危害程度属较大级。逢雨季,可能进一步发展,属较危险级。建议加强监测,沟旁及沟口住户适当搬迁避让。
(四)地面塌陷(隐患)
衢江区内发现地面塌陷4处,均为小型规模;已发生点3处,隐患点1处;稳定性较差点4处。塌陷面积100~5000m2。两处为岩溶塌陷,塌坑1~3个,单个塌坑基本呈圆形,直径5~7m;一处是已闭坑的矿坑塌陷,规模小,距村庄较远,已趋向于基本稳定;另一处为矿坑塌陷隐患,正在开采,位于村庄的斜下方,危害程度为较大级,应引起重视。
三、地质灾害分布规律
(一)时间分布规律
灾害活动时间有两个特点:
其一,2002年发生的灾害最多,共30处,占灾害点总数的58.8%,这与两次大暴雨有较大的关系。
其二,灾害主要发生在6~8月,该期间发生地质灾害37处,占灾害点总数的72.5%(表7-8),与这一期间连续降雨、丰富的降雨量密不可分。
表7-8 地质灾害发生月份统计表
注:其余11处灾害发生月份不详。
(二)地域分布规律
地质灾害(隐患)点主要分布于境内南、北部中低山及丘陵区,在15个乡镇均有分布,其中以双桥、太真、湖南、上方四个乡镇数量最多,共33处,占灾害点总数的64.7%。境内各乡镇灾害点具体分布见表7-9。
表7-9 地质灾害点地域分布统计表
(三)空间分布规律
从标高分布来看(表7-10),地质灾害大多发生在海拔600m高程以下,共47处,占灾害点总数的92.2%。这一带地势相对较平缓,残坡积物相对较厚,人类工程活动(修路、建房削坡,开垦种植等)较多,破坏了山坡的平衡状态,易诱发地质灾害。
表7-10 地质灾害标高分布统计表
(四)与地形坡度的关系
从地质灾害地形坡度分布统计(表7-11)来看,滑坡多发生在20°~40°的斜坡上,崩塌一般发生在大于40°的高陡人工边坡或陡崖,而泥石流、地面塌陷受地形坡度的影响相对小一些。
表7-11 地质灾害地形坡度分布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