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县百户坑野生茶叶专业合作社怎么样?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3-04 22:18:32
字号:

泾县百户坑野生茶叶专业合作社是2008-11-26在安徽省宣城市泾县注册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注册地址位于安徽省宣城市泾县榔桥镇共和路192号。

泾县百户坑野生茶叶专业合作社怎么样?

泾县百户坑野生茶叶专业合作社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33418236820841242,企业法人程芸,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泾县百户坑野生茶叶专业合作社的经营范围是:茶叶种植;毛茶初加工、销售;为成员提供相关技术、信息服务。在安徽省,相近经营范围的公司总注册资本为526909万元,主要资本集中在 100-1000万 和 5000万以上 规模的企业中,共1625家。

泾县百户坑野生茶叶专业合作社对外投资1家公司,具有0处分支机构。

通过爱企查查看泾县百户坑野生茶叶专业合作社更多信息和资讯。

安徽盛产茶叶的山区

2012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1亿元,增长13.0%,分别高于全省、全市0.9和0.4个百分点,增幅居全市第3位。

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4.95亿元,增长6.0%;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28.4亿元,增长15.9%,其中工业增加值22.3亿元,增长17.1%;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1.75亿元,增长13.9%。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3.2︰43.8︰33调整为23︰43.6︰33.4。 泾县山多田少,农业生产历来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其中水稻占90%。此外,大宗农产品则为桑茶。在封建私有土地制度下,生产力受到极大束缚,耕作粗放,农艺落后,广种薄收,粮食不能自给。清嘉庆《泾县志·食货》云:“泾县从广百余里,而山居其半,水又去其一,可耕作之田仅三分之一(建国后测算,全县实有耕地仅占总面积十分之一,称之为‘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以是水耕火耨,而一岁之食半皆仰给于外”。民国间,平常年景,全县年产大米仅30万石(约合稻谷4300万斤),以民国20年21.7万人口计算,人均口粮只200市斤(稻谷)左右,长期属缺粮县。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大力发展农业。1950年始,经过土地改革,继又发展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生产力得到解放,农业资源不断得到开发利用,各地大兴水利和农田基本建设,推行农业三改,推广新技术和优良品种,扩大复种面积,全县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发展很快。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53~1957),全县农业总产值平均以12.3%的速度递增。1957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7.48万吨,比1949年增长1倍。

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急躁冒进,加之自然灾害影响,全县农业生产水平下降,农业经济出现负增长,后经调整恢复。

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1963~1970)全县农业经济又稳步增长,平均以3%速度递增。文化大革命运动,再次给全县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1975)和第五个五年计划期间(1976~1980)全县农业经济又出现负增长。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1981~1985)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实行了农业生产联产承包责任制,广大农民生产热情激增,粮油棉以至蚕桑、茶叶等都得到发展,特别是粮食生产增长迅速。1982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13.6万吨,人均占有粮食超过400公斤,第一次自给有余,结束了粮食不足自给的历史。到1987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9680万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26.9%。

2012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2.52万公顷,粮食产量连续多年获得丰收,2012年总产量达到14.48万吨,增长4.9%。茶叶、蚕桑、烟叶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11万亩,产值12亿元。经济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14.95亿元,增长6.0%,增幅居全市第1位。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新增国家级标准化养殖小区1个、省级标准化养殖小区3个,生猪、家禽养殖规模化率分别达42%和85%。全年生猪、家禽出栏量分别比上年增长5%和4%,肉类总产量2.41万吨,增长4.5%。 史籍记载,泾县在唐代已有造纸、缫丝、酿造、制陶、铁木器等手工业生产,其中宣纸制造和缫丝生产历盛不衰。迨至清代与民国时期,全县手工业已有采矿、缫丝、纺织、造纸、印刷、食品、酿造、粮油加工、铁木制具、冶铸、建材、建筑、制陶等10多种门类,30余个行业。

手工业产品以有独特传统工艺而远近闻名的有:后山剪刀,榔桥雨伞,丁桥麻布,章渡酱菜,溪头干子等等。民国16(1927)年,民营丛昌火柴梗片厂开办,用柴油机为动力,有专门机床生产梗片,自此泾县始有机械进行生产的工业。至民国25年,全县有火柴梗片厂5家,机器砻坊3家,生产主要工序,由机械运作。其余有煤矿、宣纸与土纸纸棚、油坊、漕坊、糕坊、粉坊、砻坊、豆腐坊、酱坊、织布机坊、炉铺、铁器铺、木器铺、裁缝铺等1000多家,皆手工生产。其中造纸业最兴,有宣纸棚40余户、土纸棚户百余户。

抗战期间,纺织业大兴,私营棉布机坊最兴时达百余户,并开设官办棉布、棉纱工厂2处,其它各手工行业受战争影响,生产凋蔽。抗战胜利后,受通货膨胀和物价波动的影响,多数工业行业难以为继。新中国建立初,194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850万元(1980年不变价,以下同),1953年对私营工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部分企业实行了公私合营,继又转为地方国营工业;个体手工业实行合作生产,逐步发展为集体工业。

1955年全县有县办全民工业企业5个,县属集体工业企业46个,合作生产社(组)及个体作坊2174个。全年工业总产值970万元。1958年,在“大跃进”形势下全民工业增加到61个,集体企业仅有8个,个体作坊不复存在,一平二调,盲目上马,严重浮夸,造成经济萎缩。“文革”发生,全县工业走向低谷。

1968年工业总产值仅489万元,70年代开始调整恢复,发展了“五小”工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开始经济改革,全县工业得到整顿发展,1978年全民工业企业发展到27个,县属集体工业47个,并发展乡镇工业37个,全年工业总产值增加到6375万元,比1971年增长15%。80年代始,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全县国营、集体、个体工业企业得到全面发展,特别是乡镇企业迅速崛起。全县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已占主导地位。

1987年全县有国营工业企业28个,县属集体工业36个,乡镇工业176个,村办、联户办、个体办工业2547个,全县工业总产值达1.64亿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69.1%。

2012年,全县87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83.25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8.6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8.8%,增幅居全市第3位,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全年全县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9户,总数达到101户。工业增加值占全县GDP的比重达到34.2%,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4.7%,拉动全县GDP增长5.8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对全县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

安徽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盛产茶叶。

安徽四大名茶指的是太平猴魁,黄山毛峰,六安瓜片,祁门红茶,除此之外,安徽的名茶还有屯溪绿茶,霍山黄芽,岳西翠兰,涌溪火青,桐城小花,泾县特尖,舒城小兰花等。

安徽的大别山,高山环抱,云雾缭绕,气候温和,生态植被茂密,非常适合种植茶叶,盛产的霍山黄芽,岳西翠兰,桐城小花,舒城小兰花,六安黄大茶等等,其实都产自于大别山片区。而皖南山区,地林木多,温暖湿润,土层深厚,雨量充沛,常年云雾缭绕,更容易出好茶,加上,安徽种茶历史早,加之茶叶工艺沉淀,考究,天时地利人和,好茶自然天成。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js/5_1202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