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的建成对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3-04 22:05:48
字号:

都江堰建成对周边地区农业发展的影响是引水灌溉和防洪,另外也兼具水运和城市供水的功能。它将岷江水一分为二,引一部分流向玉垒山的东侧,让成都平原的南半壁不再受水患的困扰,而北半壁又免于干旱之苦。

都江堰的建成对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几千年来,岷江在这里变害为利,造福农桑,将成都平原变成“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的“天府之国”,并进而促进了整个四川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但是都江堰工程也在现实中影响了生态平衡。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

都江堰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年~前251年),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

都江堰使成都平原变成水旱从沃、沃野千里,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我国新晋4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旅游又添新去处,分别是哪些?

申遗成功的河套灌区保证和灌区农田的旱涝保收,还确保了河势的稳定对城区的防洪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河套灌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是黄河多沙河流引水灌溉的典范,引黄灌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河套灌区地处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错带,它和长城共同见证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黄河变迁的历史,同时也是内蒙古高原最重要的粮食产区和生态屏障,现灌溉面积1020万亩。

中国灌溉工程的建设发展伴随和支撑中华文明的历史发展。特有的自然气候条件,使灌溉成为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历史上产生了数量众多、类型多样、区域特色鲜明的灌溉工程,许多至今仍在发挥功能。中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几乎涵盖了灌溉工程的所有类型,是灌溉工程遗产类型最丰富、分布最广泛、灌溉效益最突出的国家。

灌溉工程遗产是中华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保护灌溉工程遗产体系、挖掘传承区域特色水利历史文化,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环节。延续至今的灌溉工程遗产都是生态水利工程的经典范例,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申报与可持续保护利用为契机,深入挖掘并向世界展现中国灌溉历史文化,研究总结其科学技术、文化价值及管理经验,对助推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和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灌溉工程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是它的灌溉功能,通过取水口上移,新建金临渠进水闸,确保了充足的水源,保证了灌区农田的旱涝保收。二是千金陂陂体矗立在抚河主流与干港分叉位置,确保了河势稳定对城区防洪发挥着重要作用。

说起灌溉工程遗址,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位于四川成都的都江堰吧?就在几天前,又发生了让全国人民举杯庆祝的事,天宝陂、龙首渠引洛古灌区、白沙溪三十六堰、桑园围成功入选2020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截止2020年,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已达到23处,成为拥有遗产工程类型最丰富、分布范围最广泛、灌溉效益最突出的国家,携古灌溉工程遗址荣誉于一身。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参观一下这四项伟大的灌溉工程。

天宝陂。位于福建省福清市的龙江中段,始建于唐代天宝年间(742-756年)。天宝陂坝体长216米、高约3.5米,其中150米为唐至明代所修旧坝。它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大型蓄淡拒咸水利工程,如今依然能使当地1.9万亩耕地保持生机勃勃的景象,真是令人赞叹不已。

龙首渠引洛古灌区。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史载汉武帝时修筑,因在隧洞施工中首创?井渠法?,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渠,其后引洛灌溉代有传承,民国时期在龙首渠基础上修建洛惠渠,发展至今,灌溉农田74.3万亩。

白沙溪三十六堰。位于浙江省金华市,是浙江现存最古老的堰坝引水灌溉工程。东汉时期首筑白沙堰,工程师们巧妙地运用了当地的地势起伏,百余年间陆续建成横跨45公里、水位落差168米的三十六座堰。目前,仍有21座古堰继续发挥着引水灌溉作用,灌溉农田27.8万亩。

桑园围。始建于北宋,地跨佛山市南海、顺德两区,由北江、西江大堤合围而成,是我国古代最大的围造型水利工程,发挥着灌溉、防洪排涝、水运等效益。围堤全长64.8公里,围内土地面积265.4平方公里,农田灌溉面积6.2万亩。

看完这些,大家下次旅游想去上面哪一个景点呢?我想去的是白沙溪三十六堰,简直美成仙境了!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js/5_1202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