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桑园禁止使用的农药有哪些?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3-04 21:52:47
字号:

桑园管理是养蚕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做得好,桑叶的叶子又厚又绿,可以保证蚕粮的及时供应,满足蚕的营养需求。广西养蚕的农户相当多,去年下半年养蚕近十批。如果桑叶质量差,经济效益就会损失。因此,我们从不忽视桑园的消毒工作。

在桑园禁止使用的农药有哪些?

桑树叶在春季和夏季砍伐后的消毒工作已经做好了各个方面。敌敌畏是一种常见的杀虫剂。用这种农药消毒时,由于各种因素,农药成分残留在叶片上,蚕吃了以后会遭殃。桑园喷洒敌敌畏引起蚕中毒怎么办?接下来,我将介绍中毒的危害,并从中毒原因、预防和治疗等方面分析这个问题。管理好的桑叶品质好,长势好桑园喷洒敌敌畏引起蚕中毒的危害。蚕中毒是指蚕体内某些化学物质的反应,影响蚕体的正常活动和生理功能。敌敌畏中毒是蚕中毒的一种。敌敌畏在广西被蚕农广泛使用。然而,说到中毒,很少有人理解。事实上,一旦中毒有害,将直接结束蚕的繁殖过程,绝不能忽视。

这里的?幼蚕?是指进入50期前的蚕。①急性表现:幼蚕抗病能力差。敌敌畏中毒时,中毒的急性反应是当场死亡,根本没有挣扎的余地。②慢性表现:如果农药残留量少,幼蚕可能继续生长,但会出现食欲不振或腹泻的现象。此时幼蚕的营养摄入急剧减少,进入发育不良阶段。即使煮到最后,茧质也不够好。有些幼蚕不会死,因为吃的少,所以有慢性反应,这也和敌敌畏的浓度有关。幼蚕期中毒引起的发育异常老蚕是指50期或50期以后的蚕,中毒时反应会有所不同。由于体质不同,自然蚕和幼蚕有一定的区别。①急性表现:我认为急性反应无需解释。即使是吃敌敌畏的人也有可能死亡,老蚕中毒严重会直接死亡。②慢性表现:老蚕受到敌敌畏侵害时,抗病能力直线下降,此时发现有软化病、真菌病等疾病。到了最后阶段,可能会导致无茧,或者坏茧,包括黄斑茧和畸形茧等等。因此,养蚕的农民根本没有收入。

敌敌畏的作用和功效是什么?

敌敌畏属于高毒型的农药,所有的植物都不可以浇灌敌敌畏,也不能用它来进行植物的除虫。

因为敌敌畏属于含有机磷的杀虫剂,油性大,在喷洒时会堵住植物叶片上的透气孔,内部的腐蚀性强,植物无法承受敌敌畏的腐蚀特性,在喷洒1至2天内,就会出现药害的情况,从而导致植株渐渐腐败且根系枯萎。

敌敌畏(DDVP)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学名O,O-二甲基-O-(2,2-二氯乙烯基)磷酸酯,分子式为C4H7Cl2O4P。属于有机磷杀虫剂,工业产品均为无色至浅棕色液体,纯品沸点74℃(在133.322Pa下)。

挥发性大,室温下在水中溶解度1%,煤油中溶解度2%~3%,能溶于有机溶剂,易水解,遇碱分解更快。毒性大,急性毒性LD50值:对大白鼠经口为56~80 mg/kg,经皮为75~210 mg/kg。

中毒症状

(一)主因敌敌畏属有机磷农药,广用于农作物杀虫,还有家庭灭蚊、蝇。多见吸入或误服而中毒。

(二)主症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流口水,瞳孔缩小、看东西模糊,大量出汗、呼吸困难。严重者,全身紧束感、胸部压缩感,肌肉跳动,动作不自主。发音不清,瞳孔缩小如针尖大或不等大,抽搐、口吐白沫、昏迷、大小便失禁,脉搏和呼吸都减慢,最后均停止。

敌敌畏是速效广谱性磷酸酯类杀虫杀螨剂。对高等动物毒性中等,挥发性强,易于通过呼吸道或皮肤进入高等动物体内。对鱼类和蜜蜂有毒。对害虫和叶螨类具有强烈的熏蒸作用以及胃毒、触杀作用。具有高效、速效、持效期短、无残留等特点。

可用乳油配成高浓度药液喷洒在仓库害虫、害螨、密闭3~4天后再通风散气,气温较高时药效更好。药液喷洒在棉仓墙面上熏蒸,可防治水稻褐飞虱、棉红铃虫。毒土或毒糠田间撒施熏蒸,可防治粘虫。药液喷洒,可防治稻纵卷叶虫等隐蔽性害虫。

敌敌畏施用后能迅速分解,持效期短,无残留,可在作物收获前很短的时期内施用,以防治刺吸式口器和咀嚼式口器害虫,故适用于苹果、梨、葡萄等果树及蔬菜、蘑菇、茶树、桑树、烟草上,一般收获前禁用期为7天左右。对高梁、玉米易发生药害,瓜类、豆类也较敏感,使用时应注意。

扩展资料:

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印发《海参池塘养殖生产管理指引》,该指引提出,新池塘建成后及投放苗种前,均需进行清塘,旧池塘一般2-3年清塘一次。

消毒要求使用生石灰及次氯酸钠溶液(水产用)、含氯石灰(水产用)等国家已批准的水产养殖用兽药,按照产品说明书的用法用量,兑水全池泼洒,浸泡7-10天后将水排出,再引入海水浸泡2-3天,将水排出,重复进排水1-2次。严禁使用敌敌畏等农药、原料药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进行消毒。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敌敌畏

参考资料:

人民网-农业农村部:海参养殖池塘严禁用敌敌畏等农药消毒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js/5_1201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