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化的水果特产是什么?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3-04 21:09:16
字号:

从化火龙果

从化的水果特产是什么?

火龙果营养丰富,功用独特,对人体健康有绝佳的功效。它含有一般植物少有的植物性白蛋白及花青素、丰富的维生素和水溶性膳食纤维。白蛋白是具黏性、胶质性的物质,对重金属中毒具有解毒的功效。

从化樱桃

从化樱桃从化樱桃是近十年引入的优良水果品种,约16个就有一公斤重,粉湖绿的果色之中俏带红晕,靓丽可人,食之爽甜清滑,双颌流芳。

钱岗糯米糍地理标志产品

钱岗糯米糍荔枝出产于太平镇钱岗村, 是从化特产,果农采用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生产, 果形呈扁心形,单果重24克以上,果色大红带玉绿色,果肉厚而多汁,晶莹软滑,果味香浓甜蜜,果核小如米粒,焦核率特高,可溶性固形物质达18%以上,是荔枝中之精品。糯米糍,为荔枝品种之一。

从化栽培种植荔枝,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始种朝代已无从考究。清雍正八年(1730年)《从化县志》物产志(下)篇记载:“荔有数种,以核小而夏至后熟者为佳。”抗日战争前,太平至温泉流溪河两岸已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荔枝产区。日本入侵从化时,荔枝生产曾受到严重破坏。抗战胜利后到解放前夕,荔枝生产得以恢复。1949年,全县荔枝种植面积1.42万亩。土改后,农民分得土地,纷纷在山坡旱地和“五边地”开荒种荔枝,从小量栽培发展到连片种植,荔枝收入成为全县农村重要经济来源之一。50年代,全县新种荔枝果树1.1万亩。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土地、果树归生产队集体所有。“文化大革命”期间,有些公社出现砍果树改种水稻的现象,水果生产遭受损失。1979年,全县荔枝种植面积从1972年的2.19万亩减至1.93万亩。80年代,县委、县政府加强对荔枝生产的领导,把荔枝生产作为从化一大优势,落实荔枝管理责任制,组织营造荔枝生产基地。1983年,全县圈驳荔枝苗17万多株,在太平到温泉、城郊到龙潭公路两旁山坡连片新种荔枝约2000亩,形成公路沿线荔枝林带。县政府从进口化肥中拨出6131吨,作荔枝专用化肥。1984年开始,县委、县政府的主要领导分别到棋杆岭南、龙潭西向、鳌头黄罗、白兔村等办荔枝种植示范点,带动全县荔枝生产发展,掀起新的荔枝种植热潮。原来荔枝较少的棋杆、民乐、鳌头、龙潭等地也开始利用山坡地大面积种植。至1986年,全县荔枝种植面积增至4.05万亩,比1979年翻一番。1986年从化被列为全国7个荔枝生产基地后,以耕山种荔枝为主的开发热潮迅速掀起。1987年10月,县委、县政府把荔枝生产作为开发农业重点,发放荔枝育苗财政贴息贷款98万元,种果贷款200万元(含其他水果),是年圈育荔枝苗64万株,各级领导办荔枝种植示范点,以点带面,荔枝种植趋向基地化发展。1987~1989年,全县新种荔枝面积1.89万亩。其中太平镇连片新种荔枝13万棵,神岗镇形成广从公路沿线2000亩、银林至石联4000亩两个以荔枝为主的林带。灌村镇荔枝果树人均近9棵,荔枝发展速度列为全县之首。进入90年代,荔枝生产逐步向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发展,各地相继出现连片种植优质荔枝的热潮,种植面积以年过万亩的速度增长。1995年夏,广州市市长黎子流到灌村镇新田村视察,他看到荔枝林延伸至半山腰,山下一座座小楼房,欣然挥笔题词:“山上荔枝林,山下荔枝楼”。至1996年,全市荔枝种植面积首次超过10万亩。至1997年,全市荔枝种植面积比80年代末又翻一番。至2003年,全市15个镇中荔枝种植面积超过万亩的镇有太平、神岗、江埔、灌村、桃园、良口、棋杆、鳌头、龙潭等9个。2004年,全市荔枝种植面积23.67万亩,其中无公害、标准化荔枝生产基地10个,荔枝种植面积2.5万亩。

1979年,荔枝种植主要分布在交通方便的流溪河两岸太平、神岗、江埔、城郊、温泉一带。这5个公社种植荔枝30多万棵,占全县三分之二,荔枝产量占全县80%。进入80年代,随着果树管理责任制的落实,农民种果积极性高,除流溪河两岸区域继续扩种外,逐年向丘陵台地发展。原来荔枝比较少的灌村、棋杆、民乐、鳌头、龙潭也有大量种植。至1985年,这些地区的种植面积均超过千亩,成为从化荔枝的新产区。进入90年代,荔枝种植区域继续扩展,良口以北的吕田、东明也有小面积种植。至2004年,全市荔枝种植面积23.67万亩,其中太平镇7.54万亩,占31.85%;鳌头镇5.93万亩,占22.77%;城郊街3.86万亩,占16.31%;温泉镇3.58万亩,占15.12%;良口镇1.19万亩,占5.03%;江埔街1.14万亩,占4.82%;街口街5891亩,占2.49%;其他3798亩,占1.6%。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js/5_1199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