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黄: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茎入药,抗菌作用强,抗菌谱广,可防治肠炎病、烂鳃病、白头白嘴病等。
(2)黄芩: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入药,有抑菌、抗病毒、镇静、利尿解毒等功效,可防治烂腮病、打印病、败血病、肠炎病等。
(3)黄连:又名鸡爪连、川连、味连、土黄连,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状茎入药,有抑菌、消炎、解毒功效,主要用于防治细菌性肠炎。
(4)黄柏: 又名案木、聚皮、元柏,落叶乔木。以树皮入药,有抑菌、解毒、消肿、止痛等功能,可防治草鱼出血病。
(5)苦楝: 又名楝树,落叶乔木。根、茎、叶、果均可入药,有杀虫、杀菌作用,用于防治寄生虫,如锚头鳋、车轮虫、隐鞭虫、毛细线虫等。
(6)五倍子:又名棓子、百药煎、百虫仓等,为漆树科植物盐肤木的叶上的干燥虫瘿,由五倍子的蚜虫寄生而成。杀菌能力强,用于防治白头白嘴病、白皮病、赤皮病、疖疮病等。
(7)大蒜:以鳞、茎入药,所含的大蒜素具有广谱抑菌、止痢、驱虫及健胃功效,常用于防治肠炎病、烂腮病、锚头鳋病等。
(8)乌桕:又名油子树、白桕、木梓树等,落叶乔木。以果、叶入药,有杀菌、消肿作用,常用于防治细菌性烂腮病、白头白嘴病等。
药材加工
净制
除去杂草、泥沙及非入药的部分。根据不同品种的要求,有的需要刮去外皮,如白芍;有的应削去粗皮,如黄柏;有的要除去芦头、须根和残留枝叶等,再进行大小分级,如牛膝、青木香、丹参、白芷、前胡、射干、虎杖等;有的要剥去木心,如丹皮。蒸、煮、烫某些含淀粉或糖质及粘液质较多的药材,不易干燥,有的同时含有使自身某些成分分解和转化的酶,如经加热处理,使酶失去活力,则能保持药性不致变质。山上的草药
切制
一些根茎类药材,如丹参、白芷、前胡、牛膝、射干、虎杖、商陆、葛根、土伏苓、玄参等,应趁鲜切成片、块或段,再进行干燥;果大不易干透的果实类药材,如宣木瓜、酸橙、佛手等,应先切开后再干燥;树皮类药材如杜仲、厚朴、肉桂等也应采后趁鲜切成块或片或卷成筒,再进行干燥。
干燥
干燥的目的是便于长期贮存备用,干燥加工时尽量保持生药的外观、气味和有效成分的含量不变。
晒干
利用阳光和户外流动的空气将药材晒干。晒干法一般适用于不要求保持一定颜色和不含挥发油的药材,如薏苡、牛蒡子、黄芪、丹皮、杜仲等。晒干法方法简便,但不同药材方法也各异。晾晒时通常把采收的药材摊放于席子上,要注意防雨、防露、防止大风吹散,并经常翻动,促其及早干燥。
烘干
利用烘防或火坑低温烘烤,使药材干燥。烘干时应控制温度,温度低了不易干燥,温度过高则影响质量,如烤大黄温度不超过60℃,温度过高则体泡色暗,质量降低;花类药材烘干时,温度不能过高,如烘银花的温度掌握在38℃—42℃。
目前水产养殖的病害种类多达200种,淡水养殖发病率在10%以上,海水养殖发病率更高,特别是对虾养殖,发病率超过60%。同时,病害防治的手段和使用的药物更是五花八门。据统计,当前水产养殖中,使用的药品已达300余种,实际上几乎所有人用和兽用的抗菌药品都在养殖中使用,有的甚至使用氯霉素类、孔雀石绿、呋喃类等国内外已禁止使用的抗菌药品。从亲体暂养开始,使用各种抗菌药和消毒剂已成为育苗和养成的必要程序,药物在生物体内大量积累,严重威胁消费者的健康,并使病菌产生耐药性,又加大了病害防治的难度。为此,有关部门主动与国际标准接轨,制定了新的禁用药目录和水产品药残标准,然而却并未引起人们像对待其它食品安全那样的广泛关注。
如何科学合理的在水产养殖中使用药物,专家建议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注意用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首先要对池塘的生态条件、水质情况、鱼体状况和药物的作用,有充分的了解,然后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正确的治疗方案和用药方法,避免乱用鱼药,切不能身边有什么药,就用什么药,图省事方便。对于已发病的池塘,弄清原因后,应及时用药,切莫拖延时间。只有在早期病鱼虽食欲下降,但还能摄食药饵的情况下,药物才会发挥治疗作用,再加上外用药物对池塘的消毒作用,疾病才能被控制。
二、在综合治疗时注意药物的拮抗性和协助性。水产养殖中,绝大多数的外用药多少都会受到水质影响。在多种药物综合治疗时,互相之间影响尤为明显。如常用的生石灰,它不仅与硫酸铜、漂白粉和富氯有拮抗作用,而且也受水中磷或氨氮的影响,同样磷或氨氮也受生石灰作用而影响肥效,因此在生产使用时应错开5-7天左右时间。
三、注意用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目前水产药物的生产管理还不完善,对所生产的水产药物在检测可靠性手段方面也不先进,然而水产新药品种递增速度却很惊人。对诸多的新药,用户使用前,如条件允许,先做一下药物试验是很必要的,通过试验,就可防止劣质药物直接用于生产所造成的危害。对那些剂量要求很严格的药物,如漂白粉,在生产使用时,只要误差百万分之一的浓度,就可引起死鱼现象,应引起足够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