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场废弃物指鸭场在鸭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鸭粪(尿)、病死鸭和孵化厂废弃物(蛋壳、死胚等)、过期兽药、残余疫苗和疫苗瓶等。传染病致死的鸭及因病扑杀的死尸,要用密闭袋包装,经焚化或发酵后深埋处理,鸭场不得出售病鸭、死鸭。鸭粪、垫料废弃物要用专车通过脏道运出鸭舍500米以外,经发酵后无害化处理;厕所设置化粪池,避免粪水直接进入环境。有救治价值的病鸭应隔离饲养,由兽医进行诊治。鸭场废弃物经无害化处理后可以作为农业田肥。处理方法有堆积生物热处理法、鸭粪干燥处理法。鸭场废弃物经无害化处理后不得作为其他动物的饲料。使用垫料的饲养场,采取鸭出栏后一次性清理垫料,饲养过程中垫料潮湿要及时清出、更换,网上饲养时应及时清理粪便。清出的垫料和粪便在固定地点进行堆放,充分发酵处理,作为农用肥料。堆肥池地面应为混凝土结构。鸭场产生的污水可经过物理方法、化学方法或生物方法等手段处理后直接排放或循环使用,也可作为液体肥料。鸭粪可以经过高温堆肥等无害化处理后肥田,也可以经必要的消毒后喂鱼,禁止畜禽粪便不经处理直接排入地上或地下水源中。蛋壳、死胚、过期兽药、残余疫苗、疫苗瓶等可同一定量生石灰混合后深埋处理。
传统的基塘农业生产包括桑(桑树)基鱼塘、蔗(甘蔗)基鱼塘、果(水果)基鱼塘等类型。
一、传统基塘养殖的概念:
基塘农业是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创建的耕作经营管理制度的一种新型农业。基塘是指水塘及包围水塘的小地块。传统的基塘农业生产包括桑(桑树)基鱼塘、蔗(甘蔗)基鱼塘、果(水果)基鱼塘等类型。
以桑基鱼塘为例,农民利用生物互生互养的原理,建立起田塘生态系统。他们挖塘养鱼,在塘基面上种桑,利用桑叶养蚕,再用蚕沙喂鱼,含有鱼屎的塘泥作肥料还塘基,形成一个闭合的生态链环,称为"桑基鱼塘型"。在这个食物链中,桑树是生产者,蚕是一级消费者,鱼是二级消费者,鱼塘中的微生物则是分解者,物质在其中周而复始地循环,生生不息,废物得到全面的利用。这种生产模式,就其特点来说,是符合生态农业精神的。
二、传统基塘养殖的优势:
基塘模型切实根据生态学原理组织农业生产,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相互依存关系,实行无废物生产,提供尽可能多的清洁产品,既有效地利用机械设备、化肥、农药,又尽量减少其污染影响,也充分吸收传统农业的经验,力争实现绿色植被最大、生物产量最高、光合作用最合理、经济效益最好、生态平衡最佳等目标。
三、现代基塘养殖的概念:
现代化基塘养殖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基塘养殖,甚至有点突出基塘养殖的范围,它强调的是养殖模式的结合,比方说:种养结合、养猪-沼气-果园、养鸡-鱼塘等等,但随着规模化养殖的出现,饲料中的重金属问题、大量的用药残留等问题,这种结合养殖的模式面临了严峻的考验。下面就我个人了解的情况来谈谈它的利与弊:
四、现代基塘养殖的优势:
实际上与传统基塘养殖的优势相差不大,关键就在于变废为宝。如养猪-沼气-果园模式,充分利用了猪粪,用猪粪在沼气池发酵释放出的燃气做饭和给猪保暖,用生化池中的污水浇灌果园,用果园的收入进行再投资,形成良性循环,不仅保证了猪粪便的无污染排放,还把猪粪便加以利用,既环保又经济。
养殖-沼气-种植业的结合典范当属西方发达国家,并且他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这种模式不符合我国的国情,我国除了极少数农场外,其他基本上种养是分离的。现代化规模养殖的粪便很难再次进入农田发挥肥田的作用。首先是化肥的大规模使用,其次是现代养殖业那种粪便先水化再烘干技术让粪便失去了养料的能力。
五、现代基塘养殖的弊端:
现代养殖中运用了不少的药,饲料中也经常添加了重金属来刺激动物的快速生长。而那些兽药和重金属会残留在粪便中,如果我们不经处理就直接运用。如养猪—养鱼模式中,猪粪中的药物残留和重金属会传入鱼塘,如抗生素、磺胺类和铜、砷等元素,不仅会污染水体,更会富集鱼体之中,人食用后有害健康。基于上述原因,目前台湾已经彻底放弃鱼牧结合的方法。
其次就是生态养殖不单要满足结构上的完整性,更要满足数量上的适宜。前者结构上的完整性一般还能注意,但后者就不怎么可以调控了。如养猪-养鱼系统中,当猪粪数量过大,鱼塘面积过小,微生物分解不够,长此以往,这个鱼塘是会崩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