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韶关市武江区属于哪个省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3-04 20:11:20
字号:

位于:广东省韶关市武江区

广东省韶关市武江区属于哪个省

韶关市博物馆

韶州公园

面 积: 682平方千米

人 口: 24.03万人

代 码: 440203

邮 编: 512026

驻 地: 新华街道惠民南路

拼 音: Wujiang Qu

区 号: 0751

车 牌: 粤F

武江区东以武江、北江为界,南与曲江区白土镇接壤,西与乳源瑶族自治县侯公渡镇毗邻,北与乳源瑶族自治县桂头镇相连。全区总面积682平方千米,总人口24.03万人(2006年)。

基本概况

广东省韶关市武江区地处粤北,因珠江水系北江上游武江流经境内得名,俗称“河西”。东以武江、北江为界,南与曲江区白土镇接壤,西与乳源瑶族自治县毗邻,为韶关市发展中的现代化新城区。全区总人口为 22.88万人。辖区总面积682平方公里。

2004年全区生产总值8.37亿元(不含龙归、重阳、江湾三镇,下同),其中工业总产值7.22亿元;农业总产值1.66亿元;农民人均收入3951元,增长3.4 %。全区有私营企业120家,注册资金1644万元;个体工商户2504户,注册资金4286万元。区财政收入90%来自民营经济。初步形成了以建筑房地产、机械制造、电子配件、玩具制造业和旅游服务业为主要行业的经济格局。以城郊型农业为主,农、林、牧、渔全面发展。辖区常用耕地面积71455亩。有无公害蔬菜基地、沙山万头养猪场、白芒优质鱼养殖基地、西联葡萄、草莓生产基地。2004年全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607万元,同比增长30.09%,增收1800万元,区财政收入连续多年快速增长。区内金融机构齐备,可办理国内外一切资金往来业务。

武江区凭江临路,通讯发达。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323国道越境而过,交通便捷,南通广州,西通瑶山,北上京湘,东至梅汕。邻县有闻名遐迩的世界地质公园——丹霞山。全区城乡均已路通、电通、讯通。建筑房地产业成为主导产业,2004年创税3800万元。目前建成较大的商业住宅小区有南枫雅居、南枫花园、东枫花园二期、金泽园、江湾名庭、碧岛豪庭等。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普遍改善。

武江区拥有图书馆、文化馆和各乡镇、街道文化站。城乡全面开通闭路电视。群众性文化团体健全、活跃,其中红星村采茶剧团长年活跃于城乡,成为韶关市一大亮点。政府科技投入每年增加,机关、企业基本上配备了电脑,重点部门初步实现了办公和报送信息网络化。全区47680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各种医疗、保健设施完善。全区现有中学5所,小学51所,其中省一级小学1所,市一级小学3所,在校学生26046人,小学、初中入学率均达100%。设置了区体育中心,各类体育设施完善。

地理位置

武江区地处南岭山脉南麓的盆地之中,位于韶关市区武江、北江河的西面,俗称河西,东与浈江区隔河相望,南与曲江区接壤,西与乳源瑶族自治县毗邻,北与浈江区的犁市镇相邻。地理坐标东经113°06′00″~113°34′00″。北纬24°42′00″~24°48′00″。[1]

自然地理

地质:区境内的地质属于沉积岩石地区。以上古生界泥盆~石炭系岩层分布最广。岩浆侵入活动微弱,受粤北山字型地质构造的影响,区内褶皱和断裂极其发育,褶皱主要由古生段地层形成紧密式之间背斜核部,以北东向构造为主。

地貌:武江区地处南岭山脉南_的盆地之中。区境内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最高的黄茂堂山海拨+941米,大岗山海拨+406米,芙蓉山顶海拨+281米。最低武江床处海拨+85米。主要地貌类型为丘陵地带和冲积小平原。

气候:辖区地处北回归线以北中亚热带中部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盛行干冷的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的暖湿气候。年平均气温20.3℃,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858小时,年太阳总辐射为111.5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雨量为1537.4毫米,无霜冻期305天,年平均最高气温是25.4℃,年平均最低气温为16.8℃,年积温平均为7436.0℃。光、热、水资源较为丰富,四季宜耕,春末夏初多雨,秋多干旱,能基本满足喜温作物和双季稻生长的需求,作物终年可生长。入汛期平均在每年的四月中旬。[3]

农业情况

2005年全区粮食总产量22440吨,肉类总产量8990吨,蔬菜总产量134700吨。全区农业总产值23648万元,农业增加值910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177479万元,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37元。

武江区按照“注重实效、发挥优势、培育特色、形成规模、提高档次”的城郊型农业发展思路,加强区域农业特色产业的规划和引导,摒弃了过去那些没有特色大而全,小而全的产业,从而使到规模化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区域化生产格局基本形成,西联、芙蓉已成了以种植葡萄、草莓、百香果、台湾青枣为主的特色农业生产基地。西河镇已建成了韶关市区最大的山蕉甜玉米生产基地,黄朗片已形成了以“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龙归镇建成了3000亩的淮山基地。重阳镇建成了2000亩的西瓜基地,3000亩的蚕桑基地[7]。

经济概况

武江区自1984年建区以来,经济社会发展迅速。是韶关市“菜蓝子工程”的重点基地之一,承担着城市60%以上的农产鲜活商品供应。目前已拥有外资企业23家,股份合作、内资企业68家,乡镇企业1600余家。

近五年社会总产值平均递增28%;1998年农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4889元。两个乡镇进入亿元镇行列,西河镇红星村委员会组建了粤北第一家农村企业集团全区农村在全面实现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追求更大的富裕。

武江区的投资环境日臻完善。交通便利,通讯发达,能源充裕,设施完备。韶关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建设正在西移。城市建设不断扩大,已开发和待开发的城区连片成珠,必将形成粤北地区的又一投资热点。

2004年全区生产总值8.37亿元(不含龙归、重阳、江湾三镇,下同),其中工业总产值7.22亿元;农业总产值1.66亿元;农民人均收入3951元,增长3.4%。

全区有私营企业120家,注册资金1644万元;个体工商户2504户,注册资金4286万元。区财政收入90%来自民营经济。初步形成了以建筑房地产、机械制造、电子配件、玩具制造业和旅游服务业为主要行业的经济格局。

以城郊型农业为主,农、林、牧、渔全面发展。辖区常用耕地面积71455亩。有无公害蔬菜基地、沙山万头养猪场、白芒优质鱼养殖基地、西联葡萄、草莓生产基地。

2004年全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607万元,同比增长30.09%,增收1800万元,区财政收入连续多年快速增长。区内金融机构齐备,可办理国内外一切资金往来业务。

行政区划

武江区辖2个街道、5个镇:新华街道、惠民街道、西联镇、西河镇、龙归镇、江湾镇、重阳镇。共有28个居委会、51个行政村。区人民政府驻惠民南路。

民族宗教

据2000年11月1日零时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定居武江境内的有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高山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傣族、黎族、佤族、畲族、水族、纳西族、土族、仫佬族、羌族、锡伯族、鄂温克族、京族等28个民族。比1991年增加11个民族,增加民族种类的原因是机械变动和自然变动。28个民族当中,其中汉族为190238人,占全区总人口的99.26%,27个小数民族为1417人,占全区总人口的0.74%;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相比,汉族人口增加48072人,所占比重下降0.25个百分点;各小数民族人口增加719人,所占比重增长0.25个百分点。宗教主要有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其中,佛教主要有座落在西河芙蓉山上的蓉山古刹,及境内的居士林等佛教活动场所,区内有佛教信徒100多人。道教在建国后,道士已远离区内或还修从韦其他职业。但改革开放以后,一些俗家道士(师爷)又重操旧业,为一些农民主持丧葬仪式,一些地方还出现了一些新建的土地庙、伯公庙。至2004年,本区有基督教徒约100人,区内已无礼拜堂,礼拜活动均在韶关市基督教礼拜堂举行。[4]

人口语言

人口:辖区总面积682平方公里,总人口为23.6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6.16万人,农业人口7.47万人。人口呈相对集中的团状分布,各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所在地为居民密集点。全区人口分布大势:城镇人口密集,交通要道两侧人口较多,农村人口大多居住在平原、河谷、盆地与丘陵地带,分布较散。较为集中的是惠民街和新华街,两街管辖的人口已占全区总人口的80%以上。方言:本区方言复杂,有客家话,虱婆声、白话、连滩话、船民话,瑶族勉语方言。此外,还有约2万人使用外地方言。这些人口分布在城区及厂矿之中,均为建国前后,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全国各地来本区谋生、工作的外省、县籍居民和干部职工。外地方言人口主要来自湖南、江西、广西、湖北、海南、四川、重庆、山东、河南、浙江、安徽、吉林、黑龙江、江苏、上海等省及清远、惠州、潮州等本省各市、县。客家话分布在龙归、江湾等镇大部分和西联、西河、重阳等镇的部分地区,农村讲客家话的人数约4.46万人,占全区农业人口的60.62%。虱婆声主要分布在重阳、西联、西河等镇大部分地区和龙归镇厚坪村,多数居住在武江、北江河沿岸,虱婆声人口约2.55万人,占全区农业人口数的34.66%。白话主要分布在城区和西河镇塘湾、下坑、广明龙、什石园等村,约12万人,占全区人口51.60%,其中在农村约2100人,占全区农业人口2.85%。连滩话主要分布在西河镇什石园下坝村、黄_中坝村,人口约460人。船民话,主要分布在西河镇什石园村,人口约360人。瑶族分布在江湾镇瑶族村,讲瑶族勉话人口555人。[5]

资源物产

气候资源:武江区处于中国以四川盆地西部为中心的太阳辐射低值区的东南边缘。区境内气候资源较为丰富。太阳辐射量大,阳光充足,一年中太阳照射地面角度大,辐射量也较均匀,全年总日照时数平均值在185小时,一年内6~11月日照时数较多,2~4月最少。日照时数长,带来太阳辐射量大,全年太阳辐射量为111.5千卡/_2,平均每天每平方厘米的太阳辐射量约305卡,每年的1~3月阴雨季节太阳辐射量仅为7.14卡/_2,平均每天每平方厘米为79卡。

热量资源:辖区内热量资源丰富而集中,累年无霜期较长,具有四季宜耕的热量条件。年平均温度为20.3℃,每年的1月份最冷,历年平均温度为6.3℃,极端最低温度为负1.2℃。7月份最热,历年平均温度为34.3℃,极端最高温度为38.4℃。11月份气温显著下降,全年无霜期平均为305天,全区日平均温度在25℃有355天,总积温为7366.2℃,温度稳定通过10℃有290天,总积温为6647.5℃。

水份资源:辖区内雨量充沛,雨热同季。但各月雨量分布不均。由于纬度较低,日照强,季风交替的影响形成多雨,全区历年平均降雨量为1537.4毫米,春夏雨量较多,秋冬雨量最少。3~8月雨量占全年雨量的75%,9月~次年的2月仅占全年雨量的25%。

土地资源:武江地区土资源的分布,按自然形态划分为石灰岩土区和河流冲积土土区。石炭岩土区主分布在西河镇以北的重阳、西联镇以西的龙归、江湾等地区。河流冲积土土区主要分布在武江河、北江河、南水河(流入龙归地段)沿岸一带。按种植习惯及地理位置可划为沿河冲积土区,主产蔬菜水产品的以西河、西联两镇为主,主产水稻、花生、果等经济作物的以龙归、重阳、江湾等地区为多。由于长期的人工耕作而改变了土质,成为水稻土、菜园土等土壤类型。区境内土地面积以荒山荒地面积为多。是我区农、林、牧业、生产用地的主要后备资源。我区的荒山荒地类型,按照地貌特征,土壤组合利用特点可分为宜农荒地、宜林荒山、宜牧荒山荒地和难利用的荒山。

水资源:辖区内地形复杂,丘陵、平原交错,山峦叠起,山间多封闭洼地、暗河、溶洞较多。属亚热带、中热带季风性气候,高温、多雨,水资源较为丰沛。河川径流主要以降雨形式产生,属雨洪补给型的地区。据韶关市水文站提供资料显示,我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537.4毫米,径流量为59.42亿立方米,丰水年(10%)的总径流量为91.53亿立方米,平水年(50%)为56.44亿立方米,枯水年(90%)为31.53亿立方米,最枯水年(95%)为26.74亿立方米。区内建有中小型水库及塘坝工程101宗。蓄水总库容量为2639万m3;其中,中型水库(沐溪水库)1宗,库容量1086万m3;小一型水库2宗,库空量495万m3;小二型水库25宗,总库容量2405万m3;塘坝工程73宗,总库容量为237万m3。

矿产资源:辖区内矿产资源较为丰富。2004年前已发现的矿产主要有煤矿、铁矿、铅锌矿、锡矿、钨矿、金矿、银矿、石灰石、高岭土、莹石矿等20多种。

动物资源:辖区内西北部远郊山丘密林有较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近郊河涌水网有较丰富的鱼类资源。但是,随着韶关城区城市化建设的发展和周边环境污染的影响,动物资源已越来越少。

2004年,全区主要动物资源有:

(一)哺乳类动物 山猪、豪猪、黄_、狐狸、果子狸,玟琳狸、穿山甲、野兔、芒鼠、赤腹松鼠、红颊长吻松鼠、陷纹花松鼠、黄胸鼠、黄毛鼠、杜鼠、小家鼠、褐家鼠、田鼠、水鹿、梅花鹿、蝙蝠等。

(二)鸟类动物 竹鸡、鹌鹑、鹧鸪、麻鹇、班鸠、喜鹊、鹩哥、乌鸦、画眉、红嘴相思鸟、白头翁、黄鹂、麻雀、大雁、大杜鹃、中杜鹃、四声杜鹃、八声杜鹃、红翅杜鹃、绿嘴地鹃、黄雀、燕子、啄木鸟、猫头鹰、白喉斑秧鸡、栗侯斑秧鸟、普通秧鸟、蓝胸秧鸟、白胸苦恶鸟、普遍翠鸟、白胸翡鸟、班头大翠鸟、戴胜、全翅雀、黄雀_、黄胸_、黄喉_等。

(三)爬行类动物 盲蛇、蟒蛇、过村蛇、钝尾两头蛇、铅色水蛇、赤链蛇、斑锦蛇、白花锦蛇、银环蛇、金环蛇、眼镜蛇、百步蛇、青竹蛇、小头蛇、消鼠蛇(水律)、蝰蛇、晰蜴、壁虎、巨晰、蹼趾壁虎、黄斑晰虎(盐蛇仔)、平胸龟(鹰嘴龟、大头龟、长尾龟)、三线闭壳龟(金钱龟、红边龟、金头龟)、地龟、黄喉水龟、乌龟、四眼龟(石龟)、草龟、牛屎龟、中华蟹(水鱼、甲鱼、团鱼、园鱼)等。

(四)鱼类 草鱼、青鱼、赤眼鳟、翘嘴红_、大眼红_、团头鲂、三角鲂、长青鳊、鲮鱼、鲤鱼、黄尾鲴、倒刺_、_鱼、南方白甲鱼、桂华鲮、卷口鱼、长体薄鳅、沙鳅、泥鳅、鳗鲡、胡子鲶、鲶鱼、黄鳝、大眼鳜、石鳜、班鳜、班鳢、月鳢、南鳢、链鱼等。

(五)其他水生动物 据韶关市志记载辖区江河、水库中已知的浮游动物有120多种,水生昆虫类20多种,底栖类动物40多种,甲壳类5种。

植物资源2004年,全区森林面积为779914.5亩,其中有林地面积613647亩,约占61.4%。主要分布在全区5个镇的低山丘陵区,以龙归、江湾两镇森林面积为多,约占全区森林面积的78%。林木年生长量7.7万立方米,年消耗量4.3万立方米,活力木总蓄积量为225.2万立米。全区森林资源保持了持续、稳定、健康增长。辖区内自然植被主要有季风常绿阔叶林、针叶林灌草丛等群落群植物品种,主要有松树,马尾松、杉树、桉树、木荷、台湾相思、樟树、山茶树、竹、苦楝树等品种。在珍稀古树方面,据区林业部门1997年和2002年两次对全区范围的古树进行普查,核定百年以上的古树共55株,其中属国家一级古树1株,估测树龄为550年,树种为小叶榕,位于西河镇什石园村;属国家二级的古树17株;属国家三级古树37株,区内古树主要树种有樟树、雅榕(小叶榕树)枫香树、朴树等四种。[6]

历史沿革

武江区因珠江水系北江上游武江流经境内得名,又因地处韶城之西而俗称“河西”。汉代即在此设立武关镇,辖管湘粤上下水运关税,为晋朝至唐朝时期郡(州)治、县所在地。1984年9月建区。

2000年,武江区辖2个街道、2个镇。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191655人,其中:新华街道 83628人、惠民街道 79114人、西联镇 17271人、西河镇 11642人。

2002年,武江区辖2个街道(新华 惠民)、2个镇(西联 西河),22个村委会、38个居委会。

2004年5月29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4]40号)调整韶关市部分行政区划:将原曲江县的重阳镇、龙归镇、江湾镇划归武江区管辖。调整前,武江区面积137平方千米,人口17万。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武江区辖2个街道(新华、惠民)、5个镇(西联、西河、江湾、龙归、重阳)。

武江民俗

有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岁时节令。群众婚姻礼仪形式多样化。本区殡葬改革制度自1990年始在全区城镇和近郊全面推行,至2004年,全区城乡基本实行火葬。群众服饰习俗以汉族服饰、瑶族服饰、宗教服饰为主;饮食上有日常饮食、节日饮食、礼仪饮食、宗教饮食等习俗;在住宅上主要有农村的姓族大屋、围龙屋、“四点金”住宅、骑楼式住宅、单家独院式楼房、围楼、船民居室和城镇居民框架式楼房等居住习俗。[2]

2016年2月,武江区上榜2015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冬春季节疫病多发,近期有不少养殖场户反馈,15个省份的猪场中有或疑似有非瘟发病情况,尽管大家都有成熟的拔牙与消杀程序,能迅速将损失降到最低,但各养殖户朋友依旧要当心非瘟卷土重来!而非瘟发病4年多以来,对生猪产业产生的影响依旧无比深重......

15省感染再现据我的钢铁网报道以及养殖场户反馈,近期又有非瘟抬头迹象,具体情况如下:

辽宁沈阳周边陆续有零星点状发生,散户及规模企业均有波及;

山东12-1月份相对比较集中,2月情况有所缓解;

安徽有少数散养户发病感染,但均迅速拔牙与消杀,损失很小;

河南12月分感染增多,年后即迅速好转;

河北散养户有综合非瘟、蓝耳、腹泻等发病情况;

山西节前发病相对较多,经过拔牙处理后迅速好转;

黑龙江省、吉林、浙江、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东、广西有零星发病;

总结来看,2023年初冬春交际,本就是疫病高发季节,因此部分猪场有疫病抬头的现象也在行业的意料之中,只需要及时做好拔牙与消杀工作,就能顺利度过危险阶段。

但更重要的是,出现非瘟抬头迹象的猪场一定要“查漏补缺”完善生物安全体系,始终对非瘟抱有敬畏心理,有时候一场导致清场的疫病就来源于大意。

例如近期江苏某饲料厂购入原料中发现了非瘟检测阳性的猪肉,增加了疫病传播风险!

2月7日,山东省畜牧兽医局发布的通知中指出,目前正处冬春交际,动物疫病进入多发高发期,非瘟等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不容乐观。

当然,我们也不必过于恐慌,因为非瘟发生4年多来给行业带来的不止是损失,同样也促进了变革与发展,回顾四年来的非瘟进程,笔者整理出了具体的防疫历史进程——

2018年8月3日,中国确诊首例非洲猪瘟疫情;同年9月份开始,安徽、黑龙江、内蒙古等省份迅速蔓延,一开始还主要集中在北方区域,从10月中下旬开始也在南方传播开来;到2018年末几乎人人自危,非瘟病毒无孔不入的威胁着全国大小猪场。

2019年非瘟形势同样严峻,但业内对于非瘟的认识逐渐清晰,迅速扑杀与消毒洗消开始流行。

2020年开始国内建立了对于非瘟普遍且正确的认知,生物安全体系迅速完善,大小猪场成功复养,能繁母猪出现直线攀升。

2021年国内对非瘟的防控成效显著,生猪产能稳定高涨,而猪价也因此断崖式下降,行业自此开始进入后疫情时代,非瘟疫情虽然逐渐变少,但对于行业的深远影响却延续至今。

非洲猪瘟的深远影响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非瘟确实给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导致大量养猪场户无奈退出,肉价也一度飙涨不止......但我们同样在教训中学习、在阵痛中成长,非瘟后我们的母猪群体全面洗牌,全国生猪生产能力跨上一个台阶,规模化与政策调控也越发清晰......

首先,非瘟带来的最直观影响,就是母猪群体洗牌。

数据显示,2018年8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3130万头,在此之后,能繁母猪数量迅速滑落,一直减少到2019年9月甚至不足1900万头,共缩减1200多万头!

随后,全国大小猪场在高猪价和政策的支持下,开始迅速扩产,能繁母猪在2021年1月出现“狂飙”式增长,迅速从2000万头增长至3117万头,并且后续维持稳定增长,直到2021年6月达到4564万头的顶峰,为“后非瘟时代”低迷行情暴跌埋下伏笔。

除了产能的变化以外,母猪性能同样也获得了巨大改变。

在非瘟洗礼后国内原有的母猪群体大量淘汰,后续大量新母猪引种于国外或国内优秀种猪集团,仅2020年我国就引进种猪超3万头。

随着母猪群体的大规模改良,PSY水平开始以远超常年的速度提升!如2014年我国PSY水平为15,到4年后的2018才提升至16;但非瘟后2021年就提升至18.57、2022年提升至21.13,我国的生猪供应能力极大增强,“缺肉”成为过去式。

其次,伴随着母猪产能的洗牌,另一个更重大的变化是,这些高产母猪大量集中到规模场手中,而原本占据市场主体的散养户群体被非瘟大量淘汰。

最直观的体现是,2007-2021年中国生猪养殖规模化率的年平均增长水平在2%左右,但2018年开始便迅速加速,年平均增速达到3%,2019年更是增长4.1%而达到57.1%,到2021年规模化率已超过了60%!

规模化加速的背后,同样也是散养户无奈退养的心酸泪。

尽管散养户近十几年来都不断退出,但2018年前后退出的数量格外多——2017-2018年养殖场户数降幅连续超过10%;2019年养殖场户数降幅达到27.95%,是往年降幅的4.6倍。

尽管退出的养殖场户不单单是散养户,但却是以防御能力、复养能力最弱的散养户为主!从这个角度来看,生猪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也是大势所趋,经济与疫病都在推动着这一进程。

现在与未来除上述两大影响之外,非瘟带来的影响还有如生物安全体系迅速普及完善,对消毒剂市场也带来爆发式增长,还有饲料行业也被迫推出“高温制粒”等改变。

政策上国家一方面鼓励规模化生猪养殖,另一方面对全国进行“五大区划分”,要求尽量减少生猪向大区外调运,推动了“运猪”向“运肉”的历史性转变。

因此尽管非瘟疫情逐渐离我们远去,国内养猪场已只会有偶发性零星感染,很难再出现大规模发病的情况。

但非瘟对我们的影响无处不在,包括现如今反常的行情也源于非瘟带来的产能动荡。

而放眼未来,非瘟疫苗不再是大家的迫切期待,从越南非瘟试点以及前几年“疫苗毒”的额影响来看,非瘟疫苗即便成功研制商用,也并不一定就能高枕无忧。

笔者曾分析当今国内复杂的蓝耳疫病形势,国内有蓝耳疫苗产品六十多种,但这些年来蓝耳疫病却越发复杂,这也是因为活疫苗容易与病毒结合重组,形成新的毒株!

如果非瘟活疫苗普及开来,同样有演化出新毒株的危险,反而导致非瘟防控更加艰难与严峻!毫不客气的说,对于还在养猪的朋友们而言,非瘟已经是“老朋友”,在未来漫长时间内我们一定还会与这位老朋友“相碍相杀”,在这种背景下,要战胜非瘟容易,难的是战胜自己的惰性与麻痹大意。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js/5_1196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