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次大陆已知的最早的城市文化,1921年第一次在旁遮普邦(Punjab)的哈拉帕发现,1922年又在信德邦(Sindh)境内印度河畔的摩亨约-达罗(Mohenjo-daro)发现(如今这两个地方都属于巴基斯坦)。后来,在喀拉蚩(Karachi)以西480公里(300哩),靠近阿拉伯海岸的苏特克根多尔(SutkagenDor),在喀拉蚩东北1,600公里(1000哩)西姆拉山(SimlaHills)麓的鲁伯尔(Rupar),在距喀拉蚩东南800公里(500哩)西海岸南部的坎贝湾(GulfofCambay),以及在离德里北边50公里(30哩)的亚穆纳河盆地(YamunaBasin),都发现这一文明的遗迹。它比稍早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埃及文明分布更广。
印度河文明包括哈拉帕和摩亨约-达罗两个大城市以及100多个较小的城镇和村庄。两个大城市方圆都超过5公里(3哩),由其规模可推测是两个大邦的政治中心或是一个大帝国轮流以两地为京城(印度历史上原是有一国两都之制的),但也可能是哈拉帕继摩亨约-达罗之后成为京城所在地,因为摩亨约-达罗不止一次受到大洪水的破坏。在卡提阿瓦(Kathiawar)以及更往南的南部文化区比主要的印度河地区略迟开发,这种文化有文字,字符约有250~500个,部分已被试作解读,此种语言已暂被归入达罗毗荼(Dravidian)语族。该文明的中心时期约在西元前2500~前1700年,但在前2千纪出现的南部地区文化可能延续到更晚的时候。
印度河文明显然是由邻近地方或古时的村庄演变而来。采行美索不达米亚的灌溉农耕方式,一则有足够的技术在广阔肥沃的印度河流域收获作物,再则可控制每年一度既会肥沃土地又会制造祸患的水灾。新文明一旦在平原区取得立足点并能应付切身问题,无疑将使人民温饱,人口数量增加,下一步当然是沿着大河道两侧向前扩展。虽然零星的商业在此出现过,人民仍赖农业为生,除了栽种小麦和六行型大麦外,也找到饲料豆、芥末、芝麻以及一些枣核和些许最早栽植棉花的痕迹。驯养的动物有狗、猫、瘤牛、短角牛、家禽等,还可能饲养过猪、骆驼、水牛。象可能也被驯养,象牙的使用颇为普遍。由于冲积平原没有矿产,矿物有时自外地运来。黄金由南印度或阿富汗输入,银和铜自阿富汗或印度西北(今拉贾斯坦〔Rajasthan〕)输入,青金石来自阿富汗,绿松石来自伊朗(波斯),另有似玉的白云母来自印度南部。
印度河流域文明发生晚于尼罗河流域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但早于黄河长江流域文明。考古工作在印度河流域的摩亨佐-达罗(Mohenjo-daro)和哈拉帕(Harappa),人口都在4万以上。两个城市的中心都有一个人工堆成的土墩,用作卫城。在这个土墩上建有大谷仓,对其居民来说,这就好比是如今的中央银行,发现了古代城市的遗址,发现了大量石器、青铜器和农作物遗迹,同时出土大量印章,但印章上文字至今无人能够解读,甚至不能确定其究竟是文字还是图象符号。
自古以来,印度河水灌溉就一直是成功的农业的基础。现代灌溉工程始于1850年左右,庞大的灌渠系统是英国行政机构修筑的。信德和旁遮普的许多旧渠道和泄洪道得到恢复和实现现代化;从而创立了世界上最庞大的灌溉渠网。1947年分治时,印度与西巴基斯坦之间的国际界线将原来设计为一体的巴里河间地区灌溉网和苏特莱杰河谷工程分为两个部分。其源头工程在印度而灌渠流经巴基斯坦。这就导致巴基斯坦某些地区供水中断。由此而引起持续若干年的争端,通过世界银行的斡旋得以解决,巴基斯坦和印度订立《印度河河水条约》(1960)。根据此条约,印度河流域西部3条河流--印度河、杰赫勒姆河与杰纳布河--的水量(除少量用于喀什米尔)供巴基斯坦使用,而东部3条河流--拉维河、贝阿斯河与苏特莱杰河--的水量几乎完全供给印度。
亚洲注入印度洋的河流分两个系统:一为发源于青藏高原南侧的河流,有印度河、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萨尔温江和伊洛瓦底江等;一为发源于亚美尼亚高原注入波斯湾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中南半岛和南亚次大陆的河流,都属于热带季风性河流,一年中水位变化很大。印度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的上游水量不大,但穿过喜马拉雅山汇合山地南侧诸河以后,流量大增。至于西亚的两河,则都流经干燥地区,水量不大,属于由融雪水和雨水补给的河流,春季水位最高,夏季水位低。 恒河是南亚水量丰富的河流,发源于降水丰富的喜马拉雅高山区南麓,又流经径流大的印度大平原,恒河流域的地形,特别有利于形成强大的水系。恒河全长2700km,平均流量25100m3/s,超过黄河流量16倍多。恒河有两条位于海拔4500m高度上的河源,它们穿过山地峡谷流入平原后,落差极小,流速渐慢,水势平稳。恒河汇纳了喜马拉雅山脉方面许多多水支流,其中最大的是朱木拿河。恒河汇纳德干高原方面的支流较少。恒河下游分流纵横,主要水道有八,在入孟加拉湾处,与布拉马普特拉河汇合一起,形成了广阔的恒河三角洲,这两条河流三角洲总面积约8×104km2,三角洲的开始点距海有500km。在三角洲地区,恒河分成许多支叉,其最东与最西支叉间直线距离,几乎达到300km。恒河河水给孟加拉湾带入的悬浮物质每年约为2×108m3,在离岸100km处,仍可清楚地看到恒河浑浊的水线。在探查孟加拉湾北部海底构造时,曾发现一条深而长的水下地沟,它是晚第三纪末由于沉降而被淹没于海底的恒河下游河床遗迹。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的分流经常游移不定,汛期往往给居民带来危害。 恒河河水大部由夏季季风降雨供给,一部分由喜马拉雅山脉上的冰雪融水供给。因此水位从5月开始上涨,7—9月由于季风降雨达到最高水位,在这个时期恒河的深度和宽度都达到平水位时的两倍。三角洲上洪水有时还由飓风形成,这种类型的洪水出现在10—11月,虽不经常发生,一旦出现能造成极大危害。恒河上游因为落差较大,侵蚀搬运作用很强,加上第四纪以来地盘隆起,以致形成了恒河大平原。恒河的经济意义很大。它流经人口稠密和大面积的农业地带,自古以来河水就用于灌溉,有复杂的渠道系统和一些水库。恒河自出山以后即可通航。布拉马普特拉河的水文特征基本上与恒河一致,只是它的水位波动更大一些。布拉马普特拉河河水也广泛用作灌溉,它的通航距离,从河口算起约有1300km。 印度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北麓我国西藏境内,先向西北流,穿行于喜马拉雅山和喀喇昆仑山之间,后转向西南流,在巴基斯坦旁遮普省汇纳了较大支流,其中主要是杰卢姆河、奇纳布河与萨特累季河等。印度河全长3180km,比恒河长度大,但流域面积仅96×104km2。印度河上源海拔高度5300m,在穿经喜马拉雅山脉时,形成一系列长达几十公里的深峻峡谷,河床狭窄,两岸石崖壁立,河流在其间奔腾咆哮,形成许多急流与岩槛。印度河流入平原后,出现一些分流,其中有的分流在干季经常干涸,而在雨季,一些分流汇合起来总宽度可达25km。印度河在近河口处,分13支入阿拉伯海,并在河口附近形成三角洲。印度河各支流,因系流经西瓦里克(Siwalik)丘陵地易被侵蚀的沉积岩区,故河流的含沙量很多,致中、下游河床有时高出两岸,而使河道多不固定。 和南亚其他大河一样,印度河水也以夏季季风雨水补给为主,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辅。但印度河流域降水量远比恒河流域为少,而蒸发量却很大,渗透作用也很强,因此印度河的流量不如恒河大,其平均流量不及恒河的1/3。在由融雪引起的春汛和季风汛期之间,是水位显著低降时期。由于印度河流经干燥地区,所以它作为灌溉水源的意义就更大,通过在平原地区修建堤坝和渠道,灌溉面积已达15×105ha以上。印度河由于河口水浅,大船不能沿河上行,故航运意义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