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黄河洪水资源化及其保障措施论文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3-04 19:44:19
字号:

浅议黄河洪水资源化及其保障措施论文

浅议黄河洪水资源化及其保障措施论文

  摘要:

 洪水给人类带来过巨大灾难,但其本身并不单具有灾害属性,在某种程度上还具有资源属性,即具有水害和水利双重特性。黄河水资源紧迫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多视角、全方位寻求开源、节流措施,洪水资源化可能会起到意想不到的开源效果。本文根据对洪水资源化的理解,探讨了黄河洪水资源化的几种可能途径,并对洪水资源化的保障措施也略加讨论。

  关键词: 洪水资源化防洪调度黄河

  1、引言。

 洪水给人类带来过巨大灾难,但其本身并不单具有灾害属性,在某种程度上还具有资源属性,即具有水害和水利双重特性。随着水资源短缺的加剧,愈来愈多的水利专家学者开始关注洪水资源化问题,并取得一些初步研究成果[1]。

 黄河为中国的第二大河,但河川径流量仅为全国河川径流量的2%,流域内耕地亩均占有河川径流量和人均占有河川径流量分别为全国平均数的16%和25%。如果扣除调往外流域的100多亿m3水量,流域内人均和耕地亩均水量则更少,黄河水资源则更加短缺[2]。近年来,不断扩大的供水范围和持续增长的供水需求,超过了黄河水资源的承载能力,造成供需矛盾尖锐、河道断流频繁,严重制约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并威胁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安全。黄河水资源紧迫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多视角、全方位寻求开源、节流措施。从洪水的水害和水利的双重属性来看,黄河洪水是可以资源化的,黄河流域历史上就有引洪淤灌的洪水资源化例证。面对科技发达但水资源短缺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研究黄河洪水资源化,或许会起到预想不到的开源效果。

 黄河流域洪水集中在汛期,中下游洪水尤其集中发生在7、8月份,洪水量级大,三门峡(陕县)站实测最大洪峰流量为22000m3/s(1933年),花园口实测最大洪峰流量22300m3/s(1958年),1982年8月,花园口发生15300m3/s的大洪水,东平湖分滞洪区分洪运用[3]。为了防御大洪水,目前黄河已初步建成“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防洪工程体系,并有与之相应的防洪调度原则:充分使用水库拦蓄洪水;在确保大堤安全条件下,尽量利用河道排泄洪水;相机运用分滞洪区分滞洪水[4]。这种防洪调度原则是把洪水作为一种自然灾害来对待,是以把洪水灾害减至最小为目标而制定的,没有考虑到洪水的资源特性。黄河的河川径流主要集中在汛期,干流及主要支流7月至10月径流量一般占年径流量的60%以上,这为洪水资源化客观上提供了很好物质基础。目前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基本形成,特别是小浪底水库的建成,将为洪水资源化提供必要的调控手段。

 本文根据对洪水资源化的理解,探讨了黄河洪水资源化的几种可能途径,并对洪水资源化的保障措施也略加讨论。

  2、黄河洪水资源化几种可能途径。

 黄河流域洪水集中在汛期发生,各地区的较大洪水多发生在7至9月份,上游地区以7月和9月居多,中游地区则主要集中于7、8两月。花园口以上的大洪水和特大洪水主要来自黄河中游,上游兰州以上洪水仅组成花园口大洪水和特大洪水的基流。黄河中游洪水根据不同的来源区分为“上大洪水”和“下大洪水”,“上大洪水”来源于河口镇至三门峡区间,洪水具有洪峰高、洪量大、含沙量大的特点;“下大洪水”来源于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洪水涨势猛、洪峰高、洪量集中、含沙量小。[3]

 根据黄河洪水特性,洪水的资源化有以下几个途径:

 (1)通过水库蓄水,将汛期洪水转化为非汛期供水。

 水库是调节水资源分配的重要工程措施,适当抬高水库的汛限水位,多蓄汛期洪水,是确保黄河下游河道不断流的一个有力途径。适当抬高水库的汛限水位包括两种方法:

 一是根据近年来黄河来水量偏小的趋势,适当抬高水库汛期的防洪限制水位。

 二是由于黄河中下游洪水主要集中于7、8月,9、10月份洪水明显小于7、8月份,根据洪水分期的特点,可以抬高9、10月份(后期)水库的防洪限制水位,使水库多拦蓄汛期的洪水,提高水库非汛期蓄水的保证率,充分发挥水库的综合利用效益。

 (2)利用洪水输送水库和河道泥沙,将洪水作为输沙用水。

 黄河的关键问题是“水少沙多,水沙不平衡”,造成下游河道的淤积,河床不断淤高[5],利用洪水将水库和河道的泥沙多输送入海、输送入田,减少下游河道淤积,是确保下游河床不抬高的有效措施。

 目前,三门峡水库采用“蓄清排浑”的运用方式,拦蓄非汛期的来水、来沙,汛期水库敞泄运用,将非汛期的泥沙集中在汛期排泄[5],这实际上就是把洪水作为输沙用水,汛初三门峡水库排沙时经常出现小水排大沙的情况,致使下游河道淤积严重。“96·8”洪水花园口洪峰流量为7860m3/s,洪水位却高达94。73m,创历史最高,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汛初三门峡水库排沙,造成“96·8”洪水前期河床集中淤积[6]。

 将洪水用于输沙,可以考虑几种方式,一种是蓄小水,放大水。对于1500m3/s—3500m3/s之间的“上大洪水”由于其含沙量大,可将其拦蓄于水库,待蓄水量达到一定数值或发生更大洪水时以5000m3/s——6000m3/s左右的流量排向下游,同时保证流量持续的时间并控制下游的引水量。另一种是发生“下大洪水”时,排泄水库泥沙。用含沙量小的下大洪水稀释水库的高含沙洪水,既排出了水库的泥沙,又减小了下游河道的淤积。还有一种是对泥沙进行多年调节,在平水、枯水年蓄水拦沙,在丰水年进行集中泄空冲刷,形成大流量高含沙洪水输沙[7]。

 (3)将汛期洪水用于补源和灌溉用水。

 黄河防洪工程和引黄灌溉工程的存在,为洪水安全合理的运用提供了条件,发生一定量级的“下大洪水”或洪水含沙量较小时,利用防洪工程将洪水引于渠系河网,一方面洪水可以用于灌溉,另一方面上游水库控制运用,延长洪水的发生时间,采用深沟远引的方式,将洪水远距离输送到引黄补源灌区,补充当地地下水资源,或利用河口地区平原水库,对其补水。 3洪水资源化对防洪调度的要求

 洪水资源化对防洪调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洪水资源化的实现使得防洪调度将要承受更大的风险,洪水资源化和防洪调度恰如兴利与防洪一样是相互矛盾的,如何达到矛盾的统一,并把风险降到最小,是防洪调度要解决的新课题。

 首先洪水资源化要求防洪调度应针对不同的来水情况制定不同的防洪调度原则,不是像以往那样,单一的以防御大洪水为原则尽量把洪水排泄入海,而是要有放、有调、有蓄,作到汛期洪水的“综合利用”。

 从来水的量级来说,可以把洪水分为大洪水、中等洪水和小洪水。对大洪水,防洪调度应侧重防洪安全,在可能的条件下与输沙用水和补源用水相结合;对中等洪水,防洪调度时应以用洪为重,主要考虑将洪水用于水库输沙和补源灌溉用水;对于小洪水,可将其拦蓄于水库,即减少下游河道淤积又提高水库的蓄水保障。

 从不同的来源可以把洪水分为“上大洪水”和“下大洪水”,对“上大洪水”因其含沙量大,防洪调度时可主要考虑洪水与输沙用水相结合,而“下大洪水”因其含沙量小,防洪调度时还要适时考虑防洪与补源灌溉相结合。

 其次,根据黄河洪水发生的时间特点,不同的时期可以有不同的防洪调度原则。7、8月份尤其是7月下旬到8月上旬黄河发生大洪水的几率最高,这一时期的防洪调度还应以防御大洪水为主。9、10月份,洪水相对较小,这时要以蓄洪为主防洪为辅,尽量为非汛期多蓄水,缓解下游水资源短缺的局面。

 另外,洪水资源化要求在防洪调度中,不仅要考虑水量的调度,还要考虑沙量的调度,对不同的库区淤积、不同的下游河道情况、不同含沙量的洪水应有不同的调度方式。

  4、洪水资源化的保障措施。

 (1)实现洪水的资源化,要求防洪调度更细化、更灵活。

 根据水沙的具体情况实施不同的调度方式,同时,洪水的资源化对预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把洪水资源化的'风险降到最小,必需要有完善的预报系统与其相适应。适当抬高水库的汛限水位后,水库的防洪调度必然要承受更大的风险,准确及时的洪水预报可以降低水库的防洪调度风险。水库根据大洪水预报可预泄水库蓄水,降低水库蓄水位,腾出更多的库容防洪;若预报来水量级不大,水库可及时进行资源化调度。

 为了使防洪调度做到洪水资源化,不仅要做来水预报,还要做来沙预报,实现水沙统一调度;不仅要做短期预报,还要做水沙量的中期、长期预报,使水量、沙量的多年调节成为可能。防洪调度与来水预报紧密结合,实现黄河防洪的预报调度。

 (2)实现洪水的资源化,要求汛期不仅要做防洪调度,还要做水量调度,使洪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对用于下游补源和灌溉的洪水,防洪调度和水量调度要紧密联系、相互兼顾,水量调度视具体情况确定引黄补源、灌溉的地点和水量,防洪调度根据洪水情况和水量调度的要求,调控各水利防洪工程,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同时尽量满足下游的水量调度,使黄河洪水安全、合理成为可利用的水资源。

 (3)汛期洪水输沙与小浪底水库的调水调沙运用相结合,突破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运用与防洪调度运用分离的局面。

 目前小浪底水库是以调控库容8亿m3(正常运用期的调控库容为10。5亿m3)、调控上限流量2600m3/s作为调水调沙运用的控制条件,汛期用于调水调沙的库容只有8亿m3,洪水大时就转入防洪运用[8],这对水库和下游河道输沙并不是最有利的。洪水用作输沙用水时,则可以综合考虑调水调沙与洪水输沙运用,把调水调沙库容和一定的防洪库容相结合,以最优的流量和方式输送黄河泥沙,提高输沙率、节约输沙用水。

  5、结语。

 任何事物都有双重特性,洪水能给人类带来灾害,也可以为人类所利用。黄河水资源匮乏的现实,要求我们转变对待洪水的态度,积极研究洪水资源化问题。洪水资源化的实现要求防洪调度突破对洪水以排为主的局面,做到有排、有调、有蓄,这样才能解决防洪调度与洪水资源化的矛盾。洪水的资源化要遵循普遍联系的原理,防洪调度要与水量调度、沙量调度相结合,综合考虑统筹兼顾,最终达到矛盾的统一,既保证黄河的防洪安全,又能充分利用洪水缓解黄河下游的水资源问题和泥沙淤积问题。

  参考文献:

 [1]向立云,姜付仁,洪水资源与洪水资源化刍议[J],中国水科院学报,2000(1)

 [2]席家治,黄河水资源[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1996

 [3]史辅成等,黄河流域暴雨与洪水[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1997

 [4]2001年黄河下游洪水处理预案,黄河防汛总指挥部办公室,2001

 [5]赵业安等,黄河下游河道演变基本规律[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1998

 [6]黄河下游“96。8”洪水综合分析报告汇编,黄河防汛总指挥部办公室,1997

 [7]齐璞等,黄河小水大灾的形成原因及解决途径,第二界多沙河川整治与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9

 [8]小浪底水库初期以防洪减淤运用为中心的综合利用调度方式研究,黄河水利委员会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2001

;

浅谈水利工程中钢板桩围堰施工技术的应用论文

 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对水利水电施工有了更高的要求,考虑到其特殊性,必须从具体情况入手,做好施工工作。水利工程作为重要的基础性设施,涉及到防洪、灌溉、水运和发点等,为了保证施工质量,必须从功能和作用等方面入手,按照对应施工等级进行,保证施工质量,提升施工优势。

  1工程概况

 在本次研究中以湖南某工程作为基础,该水利工程处在河流上游附近,承担防洪、防潮、灌溉等任务,在对工程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具体情况,明确等级。水闸工程和基础建筑为1级,临时性建筑为4级。

 工程现场在地基属于软土基础,为了保证施工质量,提升水利工程稳定性和安全性,需要采用钢板桩围堰施工技术,合理进行结构性施工。

  2钢板桩围堰施工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钢板桩围堰施工技术的影响因素比较多,针对其特殊性,在临床研究中需要做好技术分析工作,按照应用要求进行。以下将对钢板桩围堰施工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2.1确定施工流程

 钢板桩围堰施工的流程比较特殊,分为地基平整、钢板桩下沉以及围堰合拢等,需要按照应用流程要求进行。此外在管理阶段做好管理工作,减少安全隐患,进而提升施工质量。

 2.2钢板桩施工

 在整体施工过程中,钢板桩的施工是重点所在,同时也是施工难点,在实践阶段需要将准备好的钢板模板运输到对应的施工平台,采用专业起吊设备,对其进行逐块拼接。最后一圈拼接结束后,结合具体情况进行管理和控制,采用桩体的自重下沉,等到起沉到水底后,开启小型振动锤,逐渐使其下沉。在此过程中,为围堰内抽水,保证施工顺利进行。为了提升施工稳定性,钢板桩沉入到土层后,停止下沉,对桩体进行调整和完善。

 下沉操作技术后,采用黏土编织袋将外部围住,在内部投入厚度大约50cm的石块,施工结束后,采用水泵进行抽水,及时对围堰渗漏情况进行分析好检查,如果出现渗漏或者其他现象,要第一时间进行处理,避免出现严重的沉积现象。此外需要对水底地质情况进行详细的检查和分析,对地质情况进行检查,施工过程中,可以采用辅助高压冲水或者振动法进行,避免出现硬打的情况,对钢板桩产生损耗。

 2.3围堰合拢施工

 在围堰合拢施工阶段,对钢板桩规格有一定的要求,合拢程度直接影响围堰的密封性。在后续施工阶段以拼接施工为例,需要提前对钢板桩的实际宽度进行测量。通常情况下两端侧口如果很难吻合,则需要采用对应的`措施对其进行调整。在初期拼接阶段,要及时对相应模型进行设定,对于最终情况进行预测,可以对合拢长度进行测量,决定钢板桩的宽度,按照这个标准进行制作和拼装。

 如果发现钢板桩很难完全进行合拢,则需要将钢板桩吊起来,安排专业人员进行设定,必要时适当进行调整。此外施工过程中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会出现桩体和接口不平行的现象,因此要借助外力进行调整,保证钢板桩和合拢口一致。在施工阶段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如果钢板桩暴露在外,为了避免受到锤击,要适当对滑轮组进行调整,安装对应的复滑车,保证另一端也掉下去。

 在钢板桩围堰位置,会出现不平整的情况,施工人员要对远距离钢板桩位置进行测量,但是这种方式也存在对应的风险,由于承受的空隙比较大,钢板桩承受的压力也随之增加,结合具体情况可以采用另外一种处理方式。对最后一组钢板进行测量的阶段,需要对钢板桩进行修正,提升密封性,避免出现严重的渗漏现象。

 2.4钢板桩拆除

 钢板桩拔桩前,将围堰内的支撑设备拆除,按照灌溉密度进行测量。在下游选择乙组或者一块比较容易拆除的钢板桩,结合钢板桩海拔高度进行测定,通常情况下高度大约为1~2m,松动后,从下游开始向两侧拔除,对桩尖变形的桩基进行施工,能加大拔桩设备的能力,将对应的桩一起拔出。

 在拔除阶段,需要将钢板桩和木板焊接物切除,在围堰区域设定大约1~1.5的水位,流程如图1。

 在搬运过程中要博爱正轻拿轻放,避免过多的碰撞直接对围堰模板产生影响。拼接需要连接得当,密封片需要塞好,焊接必须保证牢固和可靠,螺栓连接要提前进行检查,沉入到特定位置后观察土质具体情况。如果发现围堰下部和设计存在不符的现象,要及时进行报告,采取有效的措施。

  3如何提升施工质量

 3.1掌握施工要求

 针对水利工程施工的特殊要求,在实践阶段需要对围堰施工技术进行分析,考虑到施工技术和属性的具体变化,可以按照技术要求进行,避免产生不良影响。工作人员在作业阶段,要注意保证用电安全,观察围堰周围具体情况,如果发现存在变形或者其他情况要立即和项目部门进行沟通,及时进行处理,避免出现施工不当的现象。

 3.2进行现场指导

 围堰施工过程中***员要进行现场指导,为了避免出现违规操作或者其他意外情况,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标准化施工,满足后续施工要求。围堰上需要设置水位标杆,及时观察水位的变化,如果在整体条件下,可以进行施工。如果存在不正常的现象,则要立即停止施工,达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在雨季要做好围堰加固和加高处理工作,保证技术的落实。

  4结束语

 针对水利施工的具体情况,在实践过程中需要从具体情况入手,做好基础指导工作,按照施工要求进行。由于施工流程比较特殊,如果存在意外情况或者其他现象,工作人员要引起重视,从现状入手,需要创新施工方式,提升施工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保证围堰施工的安全性。

;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js/5_1195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