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实行宽窄行种植有哪些优点?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3-04 19:29:11
字号:

一、有利于提高光照资源的利用率。玉米宽窄行种植技术能够充分发挥边行效益,确保每一株玉米都能够得到充足的光照,玉米植株之间相互遮挡率降低,大大提高光照利用率,为玉米高产稳产奠定坚实基础;其次,有利于改善田间通风情况。

玉米实行宽窄行种植有哪些优点?

玉米宽窄行种植技术能够很好的改善田间玉米通风情况,使得田间空气交换不断加强,确保玉米在进行光合作用过程中有充足二氧化碳,因为田间通风率升高,玉米夜间温度不断下降,昼夜温差不断增加,提高玉米干物质的积累,玉米群体产量会不断提升;最后,可以显著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采用玉米宽窄行种植技术可以将种植单位划分为休息区和耕作区,第二年可以在休息区耕种,将土地利用问题充分考虑进去。同时,应用玉米宽窄行种植技术能够为土地深松技术的应用提供前提条件,设备可以在宽行中进行深松作业和施肥,极大的促进玉米生长。玉米宽窄行种植技术其操作简单,实用性强,具有能够增强通风透光性,可以充分发挥土壤中水、热、气、肥的作用,缓解作物间争光、争肥的矛盾,改善品质,提高产量等优点,是农民增产增收的一项新的玉米栽培技术措施。玉米是我国的主要农作物,我们可以采取措施积极做好玉米宽窄行种植技术,让玉米产量和品质进一步得到提升。

1、增强光合作用

传统玉米种植采用的是密植的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单位种植量,但是最终产量的提升并不明显,甚至种植密度过大还可能引发玉米品质下降乃至减产问题。分析原因,主要是传统种植技术会导致玉米的生长处于相对统一的水平,而这样会对其整体光合作用产生影响。宽窄行种植技术的应用,能够将玉米植株之间的距离控制在一个恰当的范围内,最大程度的保证其光合作用,实现养分的快速积累,促进玉米产量的增加。

2 、保证土壤肥力

土地本身的利用率存在一定限度,而一般情况下,土地利用率与播种作物以及种植方式存在密切关联。想要保证土壤肥力,确保土壤具备持续供给能力,就必须对作物种植范围进行科学规划,选择科学有效的种植方式,在保证土壤肥力的同时,促进作物产量的增长。宽窄行种植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对于土地种植区域的合理规划,保持肥力,实现土地的持续利用。

3、 提高生长效率

传统玉米种子方式会导致玉米的生长基本保持在同一水平线,白天植株光合作用大体一致,不过在夜间,植株的发育会受到一定影响。尤其是在密植的情况下,植株之间的距离较短,空气流动性差,植株的呼吸作用会弱化,而相对闷热的根部环境也不利于植株对于养分的吸收。宽窄行种植技术的应用,能够确保作物在不同时段收集养分,相互之间的干扰较小,而且田间空气流通效果好,植株养分积累时间更长,能够促进其生长效率的提高。

种植玉米,可采取以下方法:

1.合理密植

高油玉米适宜密度为每亩4000~4500株。为了减少空杆数,提高群体均匀性,出苗数应为适宜栽植密度的两倍左右;4~5叶期,苗数应为适宜栽植密度的1.3~1.5倍;适宜栽植密度的上限应采用种植密度。吐丝期可与辅助授粉相结合,对弱株进行辅助授粉,可消除空秆,保证群体均匀。

2.科学施肥

为了促进植物生长,增加籽粒重量和含油量,应添加氮、磷和钾肥。一般来说,每亩有机肥1000-2000公斤,五氧化二磷8公斤,氮8-10公斤,硫酸锌1-2公斤,苗期氮肥2-3克,拔节后5-7天。施用10~12公斤氮肥。

3.化学调节

高油玉米植株通常高2.5至2.8米。控制高抗是高油玉米高产的关键措施之一。一般来说,在大耀斑期间每英亩可以喷洒30毫升玉米,或者在大耀斑期间每英亩喷洒新的生长调节剂维他林。

4.病虫害及时处理

高油玉米对大斑病有较强的抗性,但玉米螟的发生率较高。本防治方法可用于大钟口期,螨类3~5kg,毒死蜱3kg,呋喃丹颗粒剂2kg。在高发区,在吐丝期可再次应用于雌蕊,可有效减少笋的损失,保证高产丰收。

扩展资料

种植玉米注意事项

1.适宜播种,合理密植

播种应根据当地气候进行。上蔡县种植区气温急剧下降,雨林害虫严重。种植的主要目的是调节温度,以保证玉米能够在大雨中。前提是早熟,及时避免后期生长的环境因素。玉米种植距离最适合于每株35-40cm的距离,这给玉米种子足够的生长空间和生长所需的水和养分。

2.合理灌溉

播种后,保持湿润,保证秧苗的出现。出苗后,表层土壤应保持湿润,特别是在抽穗或需水的关键时期。如果缺水或缺水困难,花粉少,活力差。因此,应及时提供充足的水分以保证玉米正常生长所需的水分。玉米苗期耐旱。在这个时期,我们不应该给它太多的水,这对它们的生长不好。河南省的降雨量相当适宜。一般来说,在正常的雨季不需要浇玉米幼苗,但如果是在夏季,则可能需要加强对玉米田的管理,因为在夏季。河南省有很多暴雨。如果你不太注意这种情况,就会发生洪水。因此,种植者应始终关注天气变化,采取必要措施应对雨天天气。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js/5_1194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