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牧渔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3-04 17:59:28
字号:

1、行业对资源和技术的要求:渔业资源日渐萎缩,特别是淡水渔业。技术的革新带来的是高产量、高效益、但是伴随着的是重污染。很多行业都是如此,就目前来说,禽类有禽流感,乳制品有三聚氰胺,蔬菜类有核辐射,就连白酒都有塑化剂。

农林牧渔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鱼类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安全的但是前景也不是很乐观,氯霉素、链霉素、红霉素、四环素、呋喃西林、痢敌灵、磺胺类药物,这类药物残留性强,一旦在水产养殖大量使用,就会残留在养殖水产品中,如果长期食用抗生素超标水产品,会影响人体健康,明令禁止使用。

五氯酚钠、孔雀石绿、等在生产中仍被少数养殖户使用,这类药物具有高剧毒或重污染特点,污染水环境难于修复,且危害人体健康。

2、行业技术发展趋势、技术进步前景:渔业发展趋势有两种,一种是生态养殖模式,一种是工厂化养殖模式。生态养殖顾名思义就是放养,感觉就是回到四五十年代的那种纯捕捞渔业,但是也有他的不同,不同的就是生态上的维护,物种的补充。

工厂化养殖就是全新的高科技手段了,全部标准化鱼池配套,全自动温控、喂养、捕捞,全方位监控。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在一个操作间完成。

3、国家宏观政策对于行业的影响:国家政策扶持渔业这块逐年在增加,从以前的保证菜篮子到现在的吃放心水产品,吃高品质水产品的转变。渔业这个行会永远是可持续发展的。

4、其他制约的因素:大多都是人为的,主要是环境的破坏。合理有效的利用水资源,是每一个水产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很多不法开发商填湖、填池,使淡水水面面积大幅顿减少,从2002年至今10年时间,全国有100多万亩淡水水面被填平(具体数字不详)。

扩展资料:

1、产业素质明显提高:

近年来我国水产品产量增长幅度保持在3-4%左右,呈现稳定发展的态势;其中养殖产量增长幅度较大。而捕捞产量已开始出现下降的趋势.2002年水产品总产量达4565万吨,较上年增长4%,其中海洋捕捞产量1433万吨,比上年下降22%。

由于国家加大了渔港和渔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并在产业政策上予以扶持,我国渔业整体素质和现代化水平有一定提高;同时由于坚持了以市场为导向,及时对产品结构和生产方式进行调整,狠抓产品质量,使渔业效益明显提高,渔业产值和渔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增长。

2、水产养殖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水产养殖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而且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目前,我国水产养殖业已从过去追求养殖面积扩大和养殖产量增加,转向更加注重品种结构调整和产品质量提高。

新的养殖技术和新的养殖品种不断推出,养殖领域进一步拓展,名特优水产品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工厂化养殖、生态健康养殖模式迅速发展,深水网箱养殖发展势头迅猛,养殖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程度逐步提高。

3、远洋渔业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

贸易额的6亿美元其中出口208.5万吨,出口额46.9亿美元,水产品已成为各地农产品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特别是在养殖水产品出口方面;鳗鲡、对虾、贝类、罗非鱼、大黄鱼、河蟹六大类名优水产品在国际市场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4、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

在产业发展的同时中国政府更加重视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实行了严格的禁渔期和禁渔期制度,严格控制捕捞强度,对捕捞渔船进行大规模压减,对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自1995年起,中国政府在东黄海全面实行伏季休渔制度;

各地还加大对电、炸、鱼等非法作业方式的查处力度,加大水生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管理力度、在此基础上,各地还积极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和人工鱼礁建设;对养护渔业资源。改善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农林牧渔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渔业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渔业环境

当前我国在动物饲养过程中滥用抗生素类药物的现象十分常见

 病因

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养殖密度日益增加,鱼病的发生也日益严重,出现了以肝胆疾患为主要特征的鱼类疾病,即鱼类肝胆综合症。养殖密度过大,水体环境恶化、强化投饲、乱用药物、维生素缺乏、饲料酸败变质,以及营养成分的失衡和饲料中含有有毒物质等,都可能对鱼类肝脏造成损害。

2 病症

肝胆综合症以肝胆肿大、变色为典型症状。病鱼发病初期,肝脏略肿大,轻微贫血,色略淡;胆囊色较暗,略显绿色。随着病情发展,肝脏明显肿大,可比正常情况下大1倍以上,肝色逐渐变黄发白,或呈斑块状黄红白色相间,形成明显的“花肝”症状,有的使肝脏局部或大部分变成“绿肝”;有的肝脏轻触易碎,胆囊明显肿大1-2倍(有时导致胆汁溢出或胆囊破裂),胆汁颜色变深绿或墨绿色,或变黄变白直到无色,重者胆囊充血发红,并使胆汁也成红色。有时,病鱼的脾肾也明显肿大,脏器系统同时膨大。由于主要脏器出现严重病变、受损,机体的抗病能力下降,给其它病菌的侵入以可乘之机,因此该病重症者常同时伴有出血、烂鳃、肠炎、烂尾等症。本病最典型的特征是肝胆肿大和变色。诊断时,应在检查鱼体表及鳃、眼等病变外,剖开鱼腹,认真检查肝胆病变情况,若肝、胆肿大和变色明显,即可初步确定为肝胆综合症。

3 流行情况

肝胆综合症近年来已普遍流行于全国各地,尤其是鱼苗、鱼种发病率高,危害的对象主要是鲤、鲫、草鱼、团头鲂、青鱼、罗非鱼,也常见于鳖。由于普遍误诊为其它鱼病,用药不对症,死亡率可达50%-60%,甚至可达 60%-90%。

4 防治方法

4.1 科学投喂

对肝病的预防要严格按照科学养鱼的要求,培育良好的水质,配制营养丰富而全面、品质优良的饲料,科学投喂,切忌过量投喂;防止蛋白质变质和脂肪氧化,防止饲料受潮发霉变质。如果饲料原料脂肪发生变性,其中具毒性很大的醛类物质,将直接对肝脏造成损害。若麦麸、玉米、菜籽粕、花生粕等受潮发霉,其产生的黄曲霉素、亚硝基物,对肝脏有很大损害。试验证明,投喂含有黄曲霉素0.008~0.012mg/kg的饲料时,经8-12d,鱼肝脏发病率可达80%-100%。当水中氨氮浓度含量过高时,鱼体内氨的代谢产物难以正常排泄,蓄积于血液之中,也易引起鱼类肝胆疾病的发生。

4.2 正确用药

不要低剂量、长期在饲料中添加对鱼类肝脏有损害的药物,如呋喃唑酮、氯霉素、磺胺类、喹乙醇、四环素族抗生素等,要做到合理用药,不用副作用大和残留高的鱼药,如溴氯菊酯、敌敌畏、敌百虫、硫酸铜、敌杀死、林丹等,更不能用国家禁用鱼药或以农药代替鱼药施放于水体中。

在治疗肝病时要尽量弄清病原,治病求本,标本兼治。既要对症治疗,又要消除病因。治疗原则是解毒、补肝、强肝、疏理、消肿,促进肝细胞再生及胆功能恢复正常;如利肝素、强肝散、护肝宝、护肝灵等内服,使用方法见商品说明,同时内服杀菌药,如达克菌20 g/100 kg鱼体重,1日1次,连喂3-5 d。 

选用具有解毒护肝、疏肝理气、促进肝细胞再生的中药组成方剂防治肝病,以下处方可以参考使用:当归、白芍、丹参、郁金、柴胡、黄芪、党参、山药、生地、泽泻、板蓝根、山楂、甘草等,该方剂具有抗脂肪肝、解毒、抗肝损伤、促进肝细胞再生和功能恢复,抑制肝硬化发生等作用。

4.3 补充维生素及微量元素

肝胆综合症使用维生素的意义有二:一是补充维生素的不足,发生肝病时,由于机体需要消耗大量的维生素,加之肝脏受损,一些能在肝脏合成的维生素量减少。因此,补充维生素可以改善鱼体的营养状态;二是维生素本身具有治疗作用,能加强鱼体的抗病能力,促进肝脏损伤的修复和肝细胞的再生,促进机体康复。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甜菜碱、氯化胆碱、肉毒碱、甲硫氨酸、磷元素等,可以促进鱼类肝脏的脂肪代谢,降低脂肪在肝脏内的含量,对防止脂肪肝的形成有明显效果。在饲料配伍中常规添加鱼用应激宁,该药具有疏肝理气、排毒抗出血等功效,每吨饲料中添加鱼用应激宁200 g,可防止鱼类肝胆综合症的发生。牛、猪等动物的肝脏粉含有多种维生素和保护肝脏的因子,有助于促进受损肝细胞的再生、解毒和蛋白质的合成,能改善鱼体症状,增加食欲。

我国是渔业生产大国,水产养殖产量世界第一。

水产品为改善我国人民的膳食结构增加了大量优质蛋白质,为国民的身体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水产养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养殖水生动物的各种疾病发生与流行日趋严重。据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和中国水产学会的统计,我国每年因为各种病害造成的水产养殖动物直接经济损失在 500亿元以上。

迄今为止,对于水生养殖动物的细菌性疾病,国内外大多采用抗生素药物进行治疗。我国是世界上抗生素使用最多的国家,从 2015 年 6 月公布的第一份中国抗生素使用量和排放量清单显示:2013 年我国抗生素使用量达 162 000 t,其中52%为兽用,在 36 种常见抗生素中,人用 15.7%,兽用 84.3%。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js/5_1193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