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看到一些关于农业发展方面的报道,留意到一则关于支持农业转型家庭农场的新闻,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情况,很多朋友对于家庭农场也不是特别的明白。
一、家庭农场
家庭农场对于我们来说比较的陌生,印象中家庭农场应该是西方国家的一种农业种植体系。
就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种植,参与种植的成员以家庭成员为主,因此很多时候都被称为农场主。
而我们国家也正是借鉴了西方等一些国家的农业种植方式,在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就已经提到家庭经济模式,但是毕竟因为一个经济模式的改变一定要经过历史的验证才可以,这样也可以少走很多的弯路。
因此国家一直都在某些地区进行试点。
目前试点的结果还不错,毕竟我国人口众多,要实现以家庭为单位的农场经济模式,还是比较容易实施。
据相关资料统计截止到2021年,我国家庭农场规模已经发展至390万家,相比于2019年的80多万家,效果也是非常的不错。
二、家庭农场带来的好处
1、降低了种植的风险
毕竟当人们以家庭为单位分到数量可观的土地,会很大程度调动老百姓的积极性,这样就降低了种植管理的风险,同时还降低了自然灾害的危害。
2、增加了灵活性
这样可以在通过家庭成员的共同力量,在农业现代化机械设备的辅助下,实现一定规模化的劳动强度和适应种植过程的复杂程度。
团结大家的力量,而且一旦土地划归到家庭,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适当调整种植范围,做到农业生产的多样性。
如今既然有很多的地方试点成功,也就代表着以家庭农场为主的农业生产模式的正式开启,那么如何才符合标准,如何才能够申请成为家庭农场?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3、人员规模
对于人员规模没有硬性规定,一般情况就是以家庭成员为主。
4、投入规模
家庭农场想要得以实现,就必须要有一定的投入规模,毕竟如果家庭成员比较的少,那么以家庭成员为主的农业生产模式就是一个摆设,只有具有一定的规模,才能够实现家庭农场。
因此经过计算得出,加上土地流转的各项费用,农机具等机械设备的投入还有一些农资的投入等,各项费用必须要达到50万元以上才行,也就是一定要有一定规模的流动资金,才可以从事家庭农场的生产经营模式。
5、流转规模
上文我们说到了土地流转会有各项费用,因此对于土地流转的规模也就有了不同的标准:比如经济作物种植要在30亩以上,粮食作物种植要在50亩以上,还需要和农户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其中流转土地期限需达到5年以上。
可能这一方面有一些小伙伴就不是特别地理解。
我国人口众多,虽然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但是真正用于农业生产的耕地并没有多少。
而粮食关系着国家的经济命脉,无论我们发展得如何好,粮食始终放在第一位,也要有主、次粮之分。
进行家庭农场式的生产经营模式,虽然鼓励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变换种植模式,但是并不是没有要求的,那就是一定要有主粮和次粮的区分,在这个基础上根据自身的需求进行相应的种植模式的转换。
如果没有对这方面的规定,如果老百姓全部种植了蔬菜或者是非主粮,试想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我们又该如何生存?因此国家才会对想要申请家庭农场的人群,对于流转规模提出要求。
可能有人会说这个标准还是有一定的难度,首先要有一个50万的流动资金,就是一个比较大的难题。
其实试想一下也就明白了,如果没有流动资金的要求,那么家庭农场就无法形成规模,那么和之前的把农田分发到户的做法没有什么根本上的区别。
单从字面上也可以知道农场一定是要有一定规模才可以。
总结:
无论任何形式的生产模式都要符合社会的发展,以及相应的环境,而不是一成不变。
求发展就不可以固步自封,而是要积极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以为我用,这样既可以少走很多的弯路,又可以发展经济,从而达到双赢。
家庭农场扶持政策
惠农政策给树立信心,农场规模生产带来增长增收。根据查询瑞文网显示。
1、惠农政策给树立信心。近几年,国家为了家庭农场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掌握科学种田技术,懂得管理,新型农民指明了方向,有用武之地,为农业发展铺平了道路,从一家一户分散管理走向家庭农场集约化管理。
2、农场规模生产,带来增长增收。以前我承包田亩少,工作时间短,干三歇五,不能稳定劳动员,缺少劳力,耽误农时,影响产量。现在成立家庭农场,承包236亩面积,可与劳务工签到合同,定劳动队伍,采用规范管理,科学种田,机械化耕作,节支增效,今年每亩比去年节约开支约150多元,今年小麦平均亩产500多公斤
从农业部获悉,国家将加大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实行新增补贴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倾斜政策。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家庭农场登记制度,明确认定标准、登记办法、扶持政策。探索开展家庭农场统计和家庭农场经营者培训工作。推动相关部门采取奖励补助等多种办法,扶持家庭农场健康发展。
2012年中央财政安排奖励资金35亿元,专项用于发展生猪生产,具体包括规模化生猪养殖户(场)猪舍改造、良种引进、粪污处理的支出,生猪养殖大户购买公猪、母猪、仔猪和饲料等的贷款贴息和保险保费补助支出,生猪流通和加工方面的贷款贴息支出,生猪防疫服务费用支出等。奖励资金按照引导生产、多调多奖、直拨到县、专项使用的原则,依据生猪调出量、出栏量和存栏量权重分别为50%、25%、25%进行测算。2013年中央财政继续实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
为推动家畜品种改良,提高家畜生产水平,带动养殖户增收,从2005年开始,国家实施畜牧良种补贴政策,2012年畜牧良种补贴资金12亿元,主要用于对项目省养殖场(户)购买优质种猪(牛)精液或者种公羊、牦牛种公牛给予价格补贴。生猪良种补贴标准为每头能繁母猪40元;奶牛良种补贴标准为荷斯坦牛、娟姗牛、奶水牛每头能繁母牛30元,其他品种每头能繁母牛20元;肉牛良种补贴标准为每头能繁母牛10元;羊良种补贴标准为每只种公羊800元;牦牛种公牛补贴标准为每头种公牛2000元。2013年国家将继续实施畜牧良种补贴政策。
发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是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建设现代畜牧业的重要抓手。从2007年开始,中央财政每年安排25亿元在全国范围内支持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2008年中央财政安排2亿元资金支持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建设,2009年开始中央资金增加到5亿元;2012年中央财政新增1亿元支持内蒙古、四川、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肉牛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开展改扩建。支持资金主要用于养殖场(小区)水电路改造、粪污处理、防疫、挤奶、质量检测等配套设施建设等。2013年国家将继续支持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
我国动物防疫补助政策主要包括: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补助政策,国家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小反刍兽疫(限西藏、新疆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重大动物疫病实行强制免疫政策;强制免疫疫苗由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会同省级财政部门进行政府招标采购,兽医部门逐级免费发放给养殖场(户);疫苗经费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按比例分担,养殖场(户)无须支付强制免疫疫苗费用。畜禽疫病扑杀补助政策,国家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小反刍兽疫发病动物及同群动物和布病、结核病阳性奶牛实施强制扑杀;对因重大动物疫病扑杀畜禽给养殖者造成的损失予以补助,补助经费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基层动物防疫工作补助政策,补助经费用于对村级防疫员承担的为畜禽实施强制免疫等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经费的劳务补助,2012年中央财政投入7.8亿元补助经费。养殖环节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补助政策,国家对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上,对养殖环节病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的生猪规模化养殖场(小区),给予每头80元的无害化处理费用补助,补助经费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2013年,中央财政将继续实施动物防疫补助政策。
为支持菜篮子产品生产,2012年中央财政安排8亿元补助资金,支持2067个畜禽养殖场进行标准化改造,其中生猪养殖场576个,蛋鸡养殖场477个,肉鸡养殖场227个,肉牛养殖场347个,肉羊养殖场440个。
2013年中央提出要继续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一是增加农业保险品种。自2007年中央开展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以来,保费补贴品种持续增加,目前中央财政提供保费补贴的品种有玉米、水稻、小麦、棉花、马铃薯、油料作物、糖料作物、能繁母猪、奶牛、育肥猪、天然橡胶、森林、青稞、藏系羊、牦牛等,共计15个。一些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地方,还增加保费补贴品种,由地方财政对特色农业保险给予保费补贴。2013年,国家将开展农作物制种、渔业、农机、农房保险和重点国有林区森林保险保费补贴试点,增加农业保险品种。二是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生产大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力度,适当提高部分险种的保费补贴比例。对于种植业保险,中央财政对中西部省份补贴保费的40%,对东部沿海省份补贴保费的35%。2013年中央提出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生产大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力度,适当提高部分险种的保费补贴比例。三是推进建立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
2013年,在尊重农民意愿和需求的前提下,优先在丘陵山区、老少边穷和集中供气无法覆盖的地区,因地制宜发展户用沼气,进一步强化服务网点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在农户集中居住、新农村建设等地区,建设村级沼气集中供气站。大中型沼气工程要打破沼气工程与养殖场(养殖小区)、发酵原料与畜禽粪便的两个捆绑,加大规模化沼气生产厂的建设力度,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和运营。
以上回答你满意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