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除草剂危害的产生,其影响因素很多,与杀虫杀菌剂产生药害不同,除草剂危害会造成巨大损失,轻则减产,重则颗粒无收。技术上的药害多是由于施药剂量、施药时期、除草剂混合、施药器械使用或选择不当引起的。至于施药量,多数农户在田间用药时,由于没有专门的计量工具,往往有意无意或私自增加药量,认为?浓度越高效果越好?,对除草剂也持想当然的态度,误以为用药量越大,除草效果越好。过高的剂量极易对作物造成药害,尤其是在使用超高效除草剂和遇低温、多雨气候条件时,药害现象更为普遍和严重,尤其是在作物幼苗期。
?有些除草剂具有较大的漂移性,在规定的作物上施药时,很容易飘移到邻近的作物上,造成药害。2,4- D丁酯及其混剂是最常见的飘移药害。此前美国发生的麦草畏禁用事件,其重要原因之一是麦草畏的易漂性。激素类除草剂易引起药害漂移。
?气温、湿度、光照、风雨等气象条件对除草剂药效的发挥起着重要作用,但也可能引起药害。已有研究表明,当土壤温度低于15℃时,在大豆上使用三氟羧草醚,或土壤温度低于5℃时在小麦上使用炔草酯,会由于药物在植株中不易降解,造成药害。一般情况下,乙草胺是一种用于土壤处理的除草剂,对作物来说是比较安全的,但是当施用后暴雨来临时,作物很容易受到药害。
苯氧基丙酸酯类除草剂,这类除草剂对作物的药害相对较大,首先影响幼嫩的生长组织,心叶枯黄,继而老叶发黄、变紫,然后枯死,整个植株生长受到抑制,植株矮小。二硝基苯胺除草剂,这种除草剂的典型症状是根生长受到抑制,根短而粗,根尖变厚,茎或胚轴膨大,严重受害时不能出苗。三氮苯除草剂这类除草剂对作物药害的症状是脉间失绿、叶缘发黄,进而使叶片完全失绿、死亡。
水稻是国内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同时也是使用农药最多的作物,而当前水稻种植方式和病虫害的防治以及打农药都还欠缺科学化,对农药减量技术的研究和运用也还远远不够,因此带来许多负面影响。面对存在的问题,只有从实际出发,减少农药用量,保护农田生态环境,才能实现对病虫害的防控,进而实现水稻产量的增加、品质的提高以及农民增收,创造更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农药是农业中不可以缺失的生产因素。一直以来,农药控制作物病虫草产生危害,保护作物安全生长,提升作物产量,推动社会经济平稳生长等都起着至关重要的功效。可是农药在使用很多的同时,也导致了明显的空气污染,对水、土壤、空气等造成了不良影响。此外,过多、盲目地使用农药也造成了明显的食品卫生问题,已经可以影响到我们的健康。因此,科学和探寻农药减量问题,合理使用农药,控制水体污染,对未来农业可持续发展,确保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
农药减量的必要性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的污染问题日趋严重,空气、水、土壤中的有害物成分日益增加,其中农药则是导致此类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科学和探寻农药减量使用问题,合理使用农药,控制水体污染,可以降低空气污染,合理地保护生态环境,对推动条件的可持续发展。
病虫害防治措施的要求
太过追求和依靠有毒农药,容易导致病虫的耐药性和抗药性的提升,不仅导致除虫效果不佳,并且还会造成用药量增加,防治成本上升。这就要求经营者更改其对病虫的防治措施,落实“防患于未然,综合防治”的战略方针。
科学用药技术缺乏,使用农药方式不合理
水稻栽种户学历大多数稍低、管理粗放,从而产生了防治效果差,盲目滥用、乱用农药的状况及其防治成本费大幅度升高等问题。农药种类采用不合理,施药方式有误。不区分农药种类用药、无论防什么病、治什么虫,只依照自身的习惯,怎么方便怎么用,一成不变地用一种方式;都不按病虫害生长习性来用药,用药量随便扩加,药害事故也持续产生。药剂挑选不科学,用药使用量不规范。防治同一种病虫害,多种功效的农药一起使用,不依据防治目标,作物和施药时间对症治疗用药,经常是持续多次用药,用药量猛增,使用率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