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病概要-白虎汤总结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6 21:49:06
字号:

8.52伤寒,脉浮滑,此以里有热,表无寒也,白虎汤主之。

阳明病概要-白虎汤总结

一般太阳感冒的时候都会觉得脉是偏浮的,浮脉按下去发现里面好像还有一坨东西按不断,就说明表面有邪气,但里面还是有东西的,它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太阳那种表层的病,可能牵涉到里面了。

当把到浮滑脉的时候,里面是有热的,所以整个脉就会被撑上来,这样有底的浮脉已经不是外表受寒的太阳脉,而是一个有里热的现象了,就需要清里热的白虎汤。

白虎汤的主证是这个人额头头痛,很容易出汗,觉得燥热。

白虎汤的加味:

1.燥热、发热出大汗,是白虎汤。

2.如果是多一个口渴的证,那就用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人参汤的脉是偏滑的,白虎汤的脉是偏洪的。

在阳明病的分类里,分为阳明经病跟跟阳明热病,白虎汤被称之为阳明经病。

葛根证是太阳病的感觉偏燥热,好像温病感冒一样的感觉。太阳阳明合病会自下利,是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

白虎汤的主症框是比较偏到阳明病那边,发烧、燥渴、脉洪大。

白通汤的里寒而外热,一个人的底子如果太冷了,会把人的阳气都逼得浮越在表,白通汤、通脉四逆汤的下寒上热,里寒外热的,它的主证是两个颧骨红彤彤的,称为戴阳。

黄连汤也是上热下寒,那么就会有一个疑惑,如果只是说一个上热下寒,哪里知道要喝什么汤?《伤寒论》这本书最重要的技术就在于辩证,同样是上热下寒,有的在三阴病里面可能会形成白通汤证、通脉四逆汤证,也有在太阳病里头形成心下痞形成黄连汤证,我们只要抓住了主证,就很好开方了。但如果不抓主症只看病机,除非是调体质,那个人没生什么病,就是看五脏阴阳虚实调体质,不然光是从病机要开经方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就像肾气丸的糖尿病患者,火不归元也是上热下寒,所以抓主症比是伤寒学习上面比较有意义的事情。

在学《伤寒杂病论》,尤其是伤寒的部分,杂病还好一点,伤寒的部分在学习的立场来讲的话,必须跟八纲辨证这个东西清楚的划出一条界线,不要把《伤寒论》里面的任何一个汤证去做一个表里阴阳虚实的辩证,因为这样会显得很愚蠢。

再谈炙甘草汤证

8.53 伤寒,脉结促,心动悸者,炙甘草汤主之。

这个人的心跳不规律是感冒造成的,就比如我们一般称之为风湿性心脏病的东西,这种心脏病其实是外邪进来造成的心脏病,如果心脏病是感冒之后心跳变成不规律的状况,加上外邪的干扰,当然用炙甘草汤比较合适,里面有滋阴、通血、祛风的药组成的框架。

在咳嗽篇的时候,炙甘草汤以体质来说,当然是阴虚的体质适合用炙甘草汤。但并不是每一种心跳不规律都可以用到炙甘草汤。在虚劳篇里最让人觉得炙甘草汤不好用的心脏病是所谓的瓣膜病,但如果是这个人心脏瓣膜病原来是风湿性心脏病,就是外感的心脏病,然后慢慢恶化成瓣膜也坏,那炙甘草汤还是可以用的。

炙甘草汤在临床上面是补虚劳的药,但天天喝炙甘草汤还是会有一点点副作用,因为里面的滋阴药太重了会拉肚子,所以地黄要稍微调节一下,酒要加够,或者是加一点砂仁帮忙消化;另外一点就是甘草是很大量的方剂,吃了之后会变成月亮脸,有脸肿,不能用生甘草,因为生甘草的类固醇副作用是很明显的,但炙甘草就好很多了。

还有炙甘草汤在临床上可以加一味药—五味子,因为里面有人参麦冬,再加五味子,生脉散的结构就出来了,就连心气都可以保护到。

“脉结促,心动悸”是用炙甘草汤固然是没有错,但不能把炙甘草汤跟所谓的心脏衰竭搅到一起,如果是心脏衰竭,要用回阳救逆的药跟降水压的药,可以用通脉四逆汤,四逆汤、真武汤,或者是前面这些汤可以都加葶苈子,就是附子剂加葶苈子,葶苈子加到八钱以上,这个才是救心脏衰竭的药物组合。炙甘草汤滋阴的药来讲,虽然有阳药帮助它通行,但是对于心衰是没用处的。

阳明病概览

阳明病的形成基本上必须是阴虚而阳不虚的体质。

1.阳明病最浅的病是阳明经病,就是还没入腑。

2.阳明的热证,阳明热证一般分为上中下三焦,上焦的阳明热证是栀子汤,中焦的阳明热证是白虎汤,下焦的阳明热证是猪苓汤。

3.阳明实证,也叫做阳明腑证,就是肠子里头塞满了硬掉的大便,基本方剂是承气汤。但有些时候不一定要用到承气汤,有人肠子干掉是因为这个三焦的水道不能灌溉,用小柴胡汤来通通,一旦水灌进来了,那么肠子就润到了。更何况腑实证还有麻子仁丸、蜂蜜跟猪胆汁的灌肠法。

4.阳明湿证,当阳明的湿气过旺,湿跟热交杂在一起,会形成一种挂在阳明病跟太阴病之间的状态,这两个合病就是讲消化轴之间的事了。阳明湿病挂在太阴跟阳明之间的换个说法就是黄疸病,以解剖学来讲都是胆汁不通,胆结石造成胆汁出不来,整个人都黄掉了。

5.阳明蓄血证,阳明区的淤血会让人健忘,阳明病的消化轴也会有虚寒的状态,胃寒的呕吐,消化轴的寒的呕吐等。

本篇文章讲伤寒论厥阴病中的一个重要药方:当归四逆汤,其组成为:

当归四逆汤 7味 :

当归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甘草二两。炙 通草二两 大枣二十五枚(擘。一法十二枚)

其组方其实就是桂枝汤去生姜,加当归通草细辛。

桂枝汤是用来补表里虚的,而当归通草细辛是通血的运行的。因此这个药方整个就是用来通血的运行的。

这个药方还有一个变种药方,就是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吴茱萸生姜都是热药,加上之后,相当于带动热血运行,那就是除寒痹的灵丹妙药。

但是,由于桂枝运行血偏表,因此这个药主要针对上焦(表)寒痹起作用。

接着再说说什么是厥阴病:厥阴病是人体气血都非常虚弱的一种病,因为人体气血很少,也就是人体的阴阳都很少,所以大部分厥阴患者都是体寒的。但是,如果患者在局部为阴更少,则局部可能产生热。比如,上焦有热说胡话,或者下焦有热小便黄,都是可能发生的。

上面是背景知识介绍,下面讲讲姚老对此方的应用。

姚老讲了四个病例:

第一个是单纯的厥阴风寒表证,就是说在气血都很匮乏的状态下,表有寒,且表血流不畅(痹)

第二个是厥阴表证兼里,就是说在气血都很匮乏的状态下,表有寒,而里可能阴虚而导致有热。

第三个是厥阴表有风湿,还有瘀。

第四个是错杂证候,寒热风湿瘀都有。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病历:

1、皮肌炎(类似风湿性关节炎,湿疹等)

患者症状:四肢相当冷(说明脾胃寒)脉沉细(说明气血少,是厥阴)她脚上有一个一个的结节,结节有点轻度压痛(说明有瘀血)

诊断:厥阴风寒表证(解释:厥阴病本来就是个里病,厥阴风寒表证的意思是,不是单纯的里病,而是表里均病)

用药:当归四逆汤加田七。

道理:姚老认为,当归四逆汤针对血滞效果较好,针对血淤,药效就不够了,所以要加上三七来除血瘀。

当归四逆汤中,甘草大枣补脾胃,算是补里。桂枝芍药运行血,算是补表,当过细辛通草都是贯通表里,因此这个药方是表里兼治,但是里只到脾胃,不涉及肝肾。

此外姚老还指出,如果单纯用雷公藤这样电动活血化瘀通窜药,治不好患者的病。

这是必然的,因为患者是厥阴病,单用雷公藤哪里有那么多气血供雷公藤通窜?如果患者身体强健,就是局部感湿寒,手部变性风湿,那么单用雷公藤应该能治好。

我们再来看第二个病历:

2、精神分裂症(亢奋型)

患者症状:毫无目标的骂詈不休,语无伦次,彻夜不寐,难以安坐,到了丑时,诸症加剧。(这种情况叫做谵语,通常是上焦有热导致的。)

诊断:厥阴病,寒包火,热在上焦。

姚老的诊断根据是:丑时加重(半夜1-3点)。因为根据人体气血运行的子午流注理论,丑时是人体的足厥阴肝经当令,这时候疾病得旺时而甚。因此断定此人为厥阴病。

另一个依据是,患者手足厥冷,脉细如丝。说明患者气血不足。患者并不是阳明高热而导致的亢奋型精神病。

用药:当归四逆汤加左金丸

道理:左金丸就是黄连加吴茱萸。黄连除上焦热,吴茱萸温中。当归四逆汤运血通滞,里面没有寒凉药,算温补。再用吴茱萸温补,最后只用黄连除上焦火。

那么,如果单纯用黄连除上焦火,患者是不是就不谵语了呢?应该是的。但是这样做,会导致患者陷入更为可怕的抑郁状态,因为患者的整体寒凉没有解决,精神疾病并不会痊愈,只是转换了发作方式而已。

精神疾病除了寒热失调的,还有合并痰湿的,痰迷心窍,这种情况就要用白术茯苓甘遂芫花之类的化痰除湿药。

我们再来看第三个病历:

3、硬皮病(类似第一个皮肌炎,也是风湿表病)

患者症状:手掌发黑二十多年,双手指肿胀活动不灵及手指疼痛十多年。手的皮肤变厚,变硬,变得像蜡一样光,像镜面一样光,也有十几年了。

诊断:厥阴风寒表症(与第一个相同),瘀血阻痹,有湿,有郁热,有饮,气虚甚于血虚。

姚老的诊断依据是:

第一,有寒:冬天病就厉害,手指变紫暗,到春、夏、秋,这个紫暗就基本消失,一遇寒冷,比如一吹空调就就变紫暗,洗热水就会好一点。寒主痛;一遇寒,她的皮肤就增厚,她手上的皱纹就逐渐消失,以后就慢慢变成蜡样光泽,严重的地方光泽如玻璃。寒主收引;还有脉沉,当然主要是关尺的脉沉,这也是寒象。

第二,有“风”(风就是动):患者眩晕特别厉害,有时候觉得周围的东西都会旋转,这是内风;食指尖相当麻木,嘴唇也有麻木的感觉,这是表风;指关节的风湿性关节炎也是表风。

第三:有瘀血:肾经风湿,腰痛如刀割,这是风湿加上瘀血的痹阻。指尖会有针扎样疼痛,她的腰像刀割样疼痛,她的脉细涩,到了血分当然也可能是瘀血,何况她的指头肿的地方是暗紫色,那往往就是有瘀血了。而且皮肤厚得很,这应该也是瘀血。

第四,有湿:指头肿胀,且很硬很胀,持续了多年,湿性缠绵;腰痛、膝痛与阴雨天有关系;舌苔细腻或者厚浊有裂纹是湿的极限;小便混浊,几乎每天早晨起来的小便都混浊,像洗米的水一样;脉象涩,这也是湿阻经脉的表现。

第五,有郁热:口干口苦;半年以上,上门齿,从第二门齿起,包括犬齿在内,肿胀、疼痛、流脓、出血,就说明这个病涉及到了阳明;甲沟,大拇指、右食指,甲沟发炎,一年发炎好几次。

第六:有饮:腹部绞痛,痛得厉害时就呕吐清水,痛得手都不可触,就是拒按;天旋地转,可能不光是血虚生风,可能中焦有饮阻滞了清阳的上升,所以她还会天旋地转,还会呕吐,难怪脉象弦涩,弦主饮。

第七:气血均虚,气虚更甚:脉象虚弱很明显,很弱。“虚”是浮取按之没有力,“弱”是沉取没有力,而她两个寸部不沉,所以讲它虚,关、尺,尤其尺沉得很,因此能讲它弱;疲倦得不得了,坐在那里就打瞌睡,稍微动一下就一身大汗,这都说明是气虚;门齿发黑,并已开始殃及到其他的齿,有点像四环素牙,说明肾气、肾阳也不足;

用药: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加阳和汤,加左金丸(黄连与吴茱萸),加黄芪,加炒甲珠,加鹿角霜,加千斤拔,

道理:主要矛盾是厥阴表寒兼饮,厥阴里寒。选方是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因为寒重,所以加吴茱萸生姜);有郁热,加黄连;有脾虚,加30g黄芪;有瘀结,加10g炒甲珠;有寒伤肾阳的趋势,又有瘀血,治肾阳、祛瘀血用鹿角霜;有肾经之表,经脉里面有寒湿瘀阻,腰痛如刀割,用千斤拔祛风湿(就是祛肾经表湿)。

患者食指的脓头一直很难消,一碰到就痛,用了阳和汤,就是从肾治疗,肾由阳气虚,寒深入到肾经,产生了瘀毒。

阳和汤成分:熟地(一两) 肉桂(一钱,去皮,研粉) 麻黄(五分) 鹿角胶(三钱) 白芥子(二钱)姜炭(五分) 生甘草(一钱)

其中熟地肉桂鹿角胶补肾阳,姜和白芥子补中上焦阳,麻黄除表湿痹。

我们再看最后一个病例:

4、硬皮病

诊断:厥阴表寒病,太阳病,湿重,寒轻,郁热

与上一个病例的区别是,潮湿程度超过了第三例,寒的程度却没有第三例那么厉害。下焦有湿热。脚肿,凹陷性水肿;手肿,手背肿,手指肿,但不像第三例那样很厉害的胀,而是比较软一点,肿就更明显。另外还有一点不同,患者用过很多西药治疗,大量使用了抗菌素,还用了很长时间的地塞米松。地塞米松聚湿的作用特别强。

患者的郁热跟第三例有所不同,她只要恶寒发热就会喉咙痛,说明上有热;她经常心下灼热,一吃饱饭就心下嘈杂,甚至心下灼热;她在治疗过程当中还出现过阴中热,阴道里面灼热。上、中、下都有热。

患者有流清鼻涕,额角疼,肌肉疼,涉及太阳病。

用药:第一次:当归四逆汤,薏苡仁,加羌活,独活,赤芍

道理:寒不重,所以只用当归四逆汤,没有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薏苡仁除湿,羌活治太阳表证,独活除表风湿,赤芍活血化瘀。(没有治郁热的药,可能是写忘了)

治疗效果:左脉有恢复,而右脉反而更弱。

分析:是寒去之后,正气还没有恢复,而导致的短暂性的脉微。

但是治疗的结果有点出乎我意料之外,突然就出现了脉缓涩,脉沉近微,这吓了我一跳,左脉的沉倒是见起,症状也见好。但是右脉沉近微,就是似有似无,细脉反倒不明显了,我心想难道痹到血分的风寒一下就通开了?不但紧脉没有了,细脉都没有了。我原来讲过,脉细欲绝跟脉微欲绝在指下的感觉是不同的,一个是细得好象可有可无一样,一个是弱得好象似有似无一样,这是两码事,微虽然可以兼细,但不是一定必细,更不一定细得那么细,但是这个就转了微,我大吃了一惊。为什么会近微呢?一个是她的寒象不为主,虽然初诊时右脉、关尺脉有些弦紧,左脉偏沉紧,说明里面有寒象,在临床上,紧脉在岭南地区相当少见,这个紧得很典型,所以当时我开当归四逆汤没有犹豫,因为紧主寒,那为什么紧去了反而会变成右脉近微呢?

用药:第二次:麻黄加术汤、防己茯苓汤、黄芪防己汤(上面三副药都是除表风湿药),加桂枝。

道理:此患者湿重,多用除湿药。

用药:第三次:升麻鳖甲汤,加犀牛角,牡丹皮,金银花。加鹿角、鹿角霜、天雄、雄黄。用654-2西药。

道理:患者的脚斑斑如锦纹,黑一道,紫红一道。这是阴阳毒,就是阴毒和阳毒错杂在一起。有阴凝,用附子无效(附子是气分药),用鹿角、鹿角霜、天雄、雄黄(这是血分药)。654-2(通阳)

总结:

一、当归四逆汤主要是用以治疗厥阴伤寒表证的方剂,因此对应的病症都是表证,如皮肌炎,硬皮病,其中神经病像是里证,但主要矛盾是营血不通。

当归四逆汤以通经和营为主,微具外发之力,以解厥阴经脉营血之表寒,主要针对的是厥阴营血分风寒痹阻的表证。何谓厥阴之表?此处所谓的厥阴伤寒表证,是指寒邪主要痹阻于厥阴经脉,当然包括一部分体表的组织,但主要痹阻在经脉,而尚未入里伤及厥阴肝脏和心包。

而厥阴里寒证,用吴茱萸汤(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

当归四逆汤的诊断要点就是具备风寒痹阻经脉与营血痹阻之症,而无明显的里症。

具体包括:

1.畏寒:肢厥;2.手足皮肤色暗;3.手足痛,或指节、足趾、腕踝、甚至肘膝痛。

2.麻木:肢麻;窜痛时作,或时重时轻;少数现筋惕肉瞤,甚则筋急拘挛;脉常弦。

3.表皮病变:脉沉细;面色及手足肤色欠华;爪甲欠华不坚;或皮下赤络隐隐而色暗,或青络较暴露突起;常有肢痛或循经脉痛;或手足皮下肿,其色或白或红;素略眩晕;或素月经量少色暗。

二、当归四逆汤的加减运用

1.表皮病变:宜重用桂枝,当归改用当归尾,芍药用赤芍,且加川芎,片姜黄等。

2.寒凝结:加皂刺、乳香、没药。

3.血淤:加乳没、甲珠、田七。血淤重发展为阴凝:去木通与白芍,加鹿角霜、天雄、桂枝改肉桂。阴凝发展为溃烂发黑:去木通与白芍,加雄黄、川椒、鹿角、附子、桂枝改肉桂,大量生黄芪,外加654-2静脉缓滴。血淤发展为阴阳毒:去白芍与木通,合“升麻鳖甲汤”,加附子、鹿角、犀角(或羚羊角代)、黄连、重用丹皮。(与乌梅丸证的阴阳错杂有同有异。)

4.寒偏:重用桂枝、细辛、减芍药。

5.风偏重(麻木):加川芎、羌独活、紫荆皮。

6.湿重:加重木通,加羌独活、海桐皮、桂皮、丝瓜络、松节。

7.兼厥阴里寒:加吴茱萸、生姜、花椒、干姜等。

8.兼郁热:加左金丸、黄芩等。

9.若血虚重:重用全当归,加大量鸡血藤。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js/5_1182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