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农药在内的有机污染评价中风险评价、制定风险管理策略的过程。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于1989年主持制定了《化学农药安全评价实验准则》。该准则将农药登记资料分为“必备资料”、“基础资料”和“附加资料”。农药的基本理化性质、环境行为特征和其对环境生物的毒副作用均属于“必备资料”。
在对农药环境行为和环境毒性测试结果进行评价时《化学农药安全评价实验准则》同样采用了等级划分法。
例如,在环境行为试验结果的评价中,将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性划分成3个等级,将农药在土壤中的移动性划分为5个等级,将农药从水中的挥发性划分为3个等级。
在农药环境毒性试验结果的评价中,将农药对鸟类急性经口毒性、对蜜蜂的触杀毒性、对蚯蚓的接触毒性以及对鱼和水蚤的接触毒性均划分为3个等级。
至于对土壤微生物的毒性划分,准则规定:土壤中农药加量为1mg/kg时,在15d内对土壤微生物呼吸抑制率大于50%的农药为高毒;土壤中农药加量为10mg/kg时,在15d内对土壤微生物呼吸抑制率小于50%的农药为低毒。
等级划分模型的突出优点在于其简单明了,它使人们能够根据有限的资料对农药做出明确的判断。在生态安全评价中,此模型的不足之处主要在于它未能包括药剂田间用量的差异和环境行为的差别,因此,其评价结果有时可能与田间实际情况有出入。
农药的利弊
何为农药残留?
农药残留就是农药施用后一个时期内没有被分解而残留在生物体、收获物、土壤、水体、大气中的微量农药原体、有毒代谢物、降解物和杂质的总称。农药残留是施药后的必然现象,但如果超过残留限量标准,会导致人畜急性中毒。如果长期食用农药残留超标的食材,虽然不会导致急性中毒,但可能引起人和动物慢性中毒,导致疾病的发生,甚至可能会影响到下一代。
农药残留,有何危害?
1、诱发长期慢性病症
农药残留会导致人类大脑功能紊乱,会诱发一些疾病发生,如帕金森病、早老性痴呆、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神经疾病及不孕不育症等,这些病症发生率逐年增高,都与食用含有农药残留的蔬菜水果等有直接关系。
2、引起肝脏病变
残留农药进入人体后,主要依靠肝脏造酶来吸收毒素,然后进行氧化分解,但是,随着农药残留越来越多,肝脏负担严重超标,长期的超负荷工作会导致肝脏机能下降,引起肝硬化、肝积水等一些肝脏病变,从而降低肝脏的吸收分解功能。
3、导致癌症、畸形和基因突变
农药残留中的化学物质是有剧毒的,进入人体内会促使人体的各个组织内细胞发生恶变,甚至会通过胚胎将毒素传给下一代造成基因突变,导致胚胎畸形,甚至是导致癌症的发生,这种现象对于人类是一种巨大的危害。
利:
农药的合理使用,可以有效地控制病虫害,消灭杂草,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而且农药用于公共卫生和疾病控制等方面,在增加动物性食品产量、减少虫媒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发生、控制人兽共患病、保障人体健康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弊:
第一,破坏了土壤结构,造成土壤污染不利于作物生长;
第二,污染水资源。
第三,使病虫有抗药性,降低农药的效果;
第四,由于农药不被降解或很难被降解,会导致环境污染和食品农药残留问题,当食品中农药残留量超过最大残留限量时,则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
使用农药的注意事项
1、仔细理解阅读标签
一般农药的标签上会有所有的信息,也包含了农药的特征特性以及使用中可能会带来的危害,同时还表明了在使用农药的过程中发生的突发事故以及正确的应对方法。在使用之前一定要理解标签上的象形图并且要按着去做。
2、一定要注意个人卫生
药液如果触碰到皮肤,一定要马上用清水冲洗,而且施药以后要彻底清洗防护服以及工作服。
3、施药器械要及时的维护
正确校准施药器械来保证施药剂量,施药后要及时清洗器械,如果出现滴漏的现象,要及时的维修。不能再大风天喷药,施药的时候要让药液散开的同事又不能漂移,造成光污染,一定不能对周围的人或者田地造成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