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根瘤蚜来自于哪里?_葡萄根瘤蚜及其防治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6 20:51:51
字号:

葡萄根瘤蚜是葡萄上的毁灭性害虫,是世界上第一个检疫性有害生物,是葡萄生产的大敌。1 葡萄根瘤蚜的分布1.1 世界分布

葡萄根瘤蚜来自于哪里?_葡萄根瘤蚜及其防治

 朝鲜、日本(北海道、本州、九州、四国)、叙利亚、黎巴嫩、约旦、以色列、塞浦路斯、土耳其、俄罗斯、波兰、捷克、匈牙利、德国、奥地利、瑞士、法国、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马耳他、前南斯拉夫、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希腊、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南非、澳大利亚、哥伦比亚、新西兰、加拿大、秘鲁、巴西、阿根廷。我国个别地区(烟台、辽宁)

 

 1.2 国内分布

 1935年在山东烟台发现并确认有葡萄根瘤蚜。新中国成立后,辽宁旅大、安东(丹东)、盖平、兴城:陕西的武功(杨陵)等地均有发现葡萄根瘤蚜的记录,但真正被称为疫区的是山东烟台和辽宁兴城等。

 陕西武功等地在发现葡萄根瘤蚜后,使用彻底砍伐葡萄园的办法,消灭了葡萄根瘤蚜。*****中,由于葡萄园遭到砍伐或发现根瘤蚜主动砍伐,葡萄根瘤蚜在*****之后销声匿迹,即使在葡萄根瘤蚜国内最先发生的地方一烟台,近二十几年也没有发现葡萄根瘤蚜的踪影。

 由于近十几年我国葡萄种植业的飞速发展。苗木、种条等进口和国内调运频繁,2005年在上海市马陆镇、湖南省怀化地区(洪江市、会同县、新晃县)重新发现葡萄根瘤蚜。

 目前我国葡萄根瘤蚜的疫区是上海市马陆镇、湖南省怀化的洪江市、会同县、新晃县。

 

 2 寄主范围及危害特点

 

 寄主范围 此虫为单食性,仅危害葡萄属植物(葡萄及野生葡萄)。

 危害特点 葡萄根瘤蚜主要危害根部,也可危害叶片。欧洲系葡萄只有根部被害,而美洲系葡萄和野生葡萄的根和叶都可被害。须根被害后肿胀,形成菱角形或鸟头状根瘤,虫子多在凹陷的一侧(不在根瘤内部而在外部)。侧根和大根被害后形成关节形的肿瘤,虫子多在肿瘤缝隙处。由于根部养分被刺吸和受害,根系吸收、输送水分和养分功能削弱,并且刺吸后的伤口,造成根系微生物的繁衍和侵入,导致被害根系腐烂、死亡,从而严重破坏根系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运输,造成树势衰弱,影响发芽、花芽形成、开花结果,严重时可造成植株死亡。叶片被害后,在叶背面形成虫瘿(开口在叶片正面),阻碍叶片正常生长和光合作用。葡萄根瘤蚜危害根,造成根系的腐烂和死亡,是其毁灭性危害的原因。

 

 3 形态特征

 

 主要鉴定特征:此虫的虫态可分为完整生活史的虫态、不完整生活史虫态。

 

 3.1 完整生活史的虫态

 越冬卵?干母(若虫、无翅成蚜)?干雌(卵、若虫、无翅成蚜)?叶瘿型蚜虫(卵、若虫、无翅成蚜)?无翅成蚜根瘤型蚜虫(卵、若虫、无翅成蚜)?有翅蚜(性母)?性蚜(卵、成虫)?越冬卵,以越冬卵越冬。

 

 3.2 不完整生活史的虫态

 无翅根瘤型蚜虫的卵?若虫?无翅成蚜?卵,以一龄若虫(或一龄若虫和卵)越冬。

 

 3.3 卵

 葡萄根瘤蚜的卵有越冬卵、干母产的卵、干雌产的卵、叶瘿型雌虫产的卵、根瘤型雌虫产的卵、产生有翅型蚜虫的卵、两性卵等类型,但形态上可以分为3个类型:(1)越冬卵。为性蚜交配后产的卵,比孤雌生殖的卵小。长约0.27毫米,宽约0,11毫米。呈橄榄绿色。(2)孤雌生殖的卵。包括干母成熟后产的卵(发育为干雌)、干雌产的卵(孵化后可以在叶瘿内、也可以在根系上形成根瘤型)、叶瘿型雌蚜虫产的卵、根瘤型雌蚜虫产的卵和产生有翅蚜的卵,基本一样:长约0,3毫米,宽约0,15毫米,初产时淡黄至黄绿色。后渐变为暗黄绿色。不过,叶瘿型的卵比根瘤型的卵壳较薄而且亮。(3)两性卵。有翅蚜产下的大小两种卵是有性卵,初产时为**。后呈暗**,大的为雌卵,长约0.35~0.5毫米,宽约0,15-0.18毫米,小的为雄卵,长约0.28毫米,宽约0.14毫米。

 

 3.4 干母

 越冬卵孵化后叫干母,只能在叶片上形成虫瘿。成熟后无翅,孤雌卵生,产的卵孵化后叫干雌。干母产的卵,孵化后的若虫与叶瘿型若虫相似:成虫与叶瘿型无翅成蚜一致。

 

 3.5 叶瘿型蚜虫

 卵,长约0.3毫米。宽约0.15毫米,初产时淡黄至黄绿色,后渐变为暗黄绿色。不过,叶瘿型的卵比根瘤型的卵壳较薄而有亮。若虫。在叶瘿内孵化的卵发育的若虫,与根瘤型类似,但体色比较浅。叶瘿型无翅成蚜。体近于圆形,无翅,无腹管。体长0.9~1.0毫米,与根瘤型无翅成蚜很相似,但个体较小,体背面各节无黑色瘤状突起,在各胸节腹面内侧有一对小型肉质突起;胸、腹各节两侧气门明显;触角末端有刺毛5根。

 

 3.6 根瘤型蚜虫

 卵,长约0.3毫米,宽约0.15毫米,初产时淡黄至黄绿色,后渐变为暗黄绿色。若虫。共4龄。1龄若虫椭圆型,淡**;头、胸部大,腹部小;复眼红色;触角3节直达腹末,端部有一感觉圈:2龄后体型变圆,眼、触角、喙及足分别与各型成虫相似。无翅成蚜。体呈卵圆形,长1.15-1.50毫米,宽0.75~0.9毫米。淡**或黄褐色,无翅,无腹管;体背各节具灰黑色瘤,头部4个,各胸节6个。各腹节4个,胸、腹各节背面各具1横形深色大瘤状突起:在黑色瘤状突起上着生1-2根刺毛;复眼由3个小眼组成:触角3节,1、2节等长,第3节最长,其端部有1个圆形或椭圆形感觉器圈,末端有刺毛3根(个别的具4根)。

 

 3.7 有翅蚜(有翅产性蚜,性母)

 卵,是根瘤型雌虫产的卵,与根瘤型的卵没有区别。若虫。初龄若虫同根瘤型的初龄若虫一样,但2龄开始有区别。2龄时体较狭长,体背黑色瘤状突起明显,触角和胸足黑褐色;3龄时,胸部体侧有黑褐色翅芽,身体中部稍凹人,胸节腹面内侧各有1对肉质小突起,腹部膨大。若虫成熟时,胸部呈淡**半透明状。成虫,体呈长椭圆形,长约0.90毫米,宽约0.45毫米,复眼由多个小眼组成,单眼3个,翅2对。前宽后窄,静止时平叠于体背(不同于一般有翅蚜的翅呈屋脊状覆于体背);触角第3节有感觉器圈2个~1个在基部近圆形,另1个在端部长椭圆形;前翅翅痣长形,有中脉;肘脉和臀脉3根斜脉。后翅仅有1根脉(经分脉)。

 

 3.8 性蚜

 卵,有翅蚜产下的大小两种卵是有性卵,初产时为**,后呈暗**;大的为雌卵,长约0.35-0.5毫米。宽约0.15~0.18毫米,小的为雄卵,长约0.28毫米,宽约0.14毫米。有性蚜的若虫阶段是在卵内完成的,孵化后直接是成虫。雌成蚜体长0.38毫米,宽0.16毫米,无口器和翅,黄褐色,复眼由3个小眼组成;雄成 蚜体长0.31毫米,宽0.13毫米。无口器和翅,黄褐色,复眼由3个小眼组成;外生殖器孔头状,突出于腹部末端。雌雄性蚜交配后产越冬卵。

 

 4 传播途径

 

 此虫有5种传播方式:

 (1)通过苗木、种条,远距离传播(随带根的葡萄苗木调运传播,在完整生活史的地区,枝条往往附着越冬卵。随种条调运传播);

 (2)此虫通过爬出地面,再通过缝隙传染给临近植株;

 (3)有翅蚜和叶瘿,随风传播;

 (4)通过水,随水流传播;

 (5)带根瘤蚜的物体(如土壤等),通过运输工具、车辆、包装传播。

 

 5 检测方法

 

 检验方法分为两类:苗木产地检验和苗木(和种条)的检验。

 

 5.1 田间检验

 包括地上部检验和根系检验。

 (1)地上部的检验,应包括春季检查叶片上是否有虫瘿(历史上没有报道我国的葡萄根瘤蚜能形成虫瘿,所以此项检测暂时可以省略)、根系检查。

 (2)根系检查。①取样时间,是在收获前1个月至整个收获季节(一般6月中至9月,是最好的取样时间);②取样方法:以出现衰弱信号时的植株(单个或一片)为主,结合其它取样方法(例如5点取样)。取样时以植株周围半径为1米以内,深度为10-35厘米的根系与根系周围的土壤;样品中以须根为主,应包括直径为2厘米左右的粗根和半千克到1千克的土壤。③检测:肉眼和镜检(解剖镜或制片镜检)。检测根系是否有受害的典型症状:须根菱形(或鸟头状)根瘤、根部根瘤等;放大镜或解剖镜检查根部,是否有各虫态的蚜虫;土壤用水泡,检测水中漂浮物是否有蚜虫。发现可疑物,需要进一步检验时,可以制成玻片。

 

 5.2 苗木(和种条)的检验

 苗木或种条,按一定比例抽样;检查时,要注意苗木上的叶片是否有虫瘿、枝条上是否有虫卵、根部(尤其须根)有无根瘤,根部的皮缝和其它缝隙有无虫卵、若虫等。

 

 6 检疫措施和防治方法

 

 葡萄根瘤蚜是我国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危险性病、虫、杂草名录》中规定的二类危险害虫和全国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并且是中俄(中方提出)、中匈、中朝、中南、中罗植检植保双边协定规定的检疫性害虫,应严格施行检疫。

 

 6.1 检疫措施

 应包括田间检疫、苗木和种条的检疫。建议:经过检疫的苗木和种条,消毒后调运,尤其是国内各地区之间的调运。

 

 6.2 防治方法

 首先是严格检疫措施,防止此虫的传播:其次是苗木调运前和栽种前,进行消毒处理;再者是,疫区以栽种抗虫砧木嫁接苗,结合药剂防治等综合措施。此外,沙土地对葡萄根瘤蚜生长不利,疫区的沙土地育苗是防治方法之一。

 

 6.3 苗木、种条的消毒方法

 (1)有机磷农药消毒:①辛硫磷处理:使用50%辛硫磷800-1000倍液,浸泡枝条或苗木15分钟,捞出晾干后调运(调运前或苗木调运到目的地后处理后栽种)。②敌敌畏处理:使用80%敌敌畏600-800倍液,浸泡枝条或苗木15分钟,捞出晾干后调运(调运前或苗木调运到目的地后处理后栽种)。

 (2)溴甲烷熏蒸处理:在20-30℃,每立方米的使用剂量为30克左右,熏蒸3-5小时,有条件时可使用电扇或其它通风设备增加熏蒸时的气体流动。温度低时可以提高使用剂量;相反,温度高时减少剂量。

 (3)温水处理:水的温度在52℃~54℃下,浸泡枝条、根系5分钟。最好先在43-45℃的水中浸泡20-30分钟,然后再用52℃~54℃水处理。

 

 7 防治葡萄根瘤蚜的策略

 

 葡萄根瘤蚜是葡萄上毁灭性害虫。根据世界上100多年的防治经验,作者建议我国葡萄根瘤蚜的防治,在充分了解其分布的基础上,应采取不同的防治策略:

 (1)对于零星发生,以砍伐葡萄、结合药剂防治,坚决消灭。

 (2)对于分布比较广泛的地区(疫区),可以采取逐步消灭、或采取综合性措施控制危害的策略。但是。不管采取那种策略,严格检疫、禁止苗木外运、运输工具的消毒等,是防治葡萄根瘤蚜的基础。

 (3)如果分布广泛,消灭的成本非常昂贵,有时政府和农民没有能力承担。如果采取逐步消灭策略:首先使用药剂控制种群密度,然后有计划有步骤的砍伐葡萄,砍伐后种植其它作物。不要种植葡萄属植物。如果在这个地区重新种植葡萄,应选择以前没有种过葡萄的、并与疫区地块有一定距离的地块。

 (4)疫区的综合性措施。全部种植用抗性砧木的嫁接苗木、根据发生规律使用药剂防治地上部害虫(有翅蚜、性蚜、虫瘿等)和防治地下部(根瘤)的蚜虫、结合栽培措施(如灌水等)防治、沙土地育苗等。对于药剂防治,可以选用辛硫磷、阿维菌素、氯化苦、六氯丁二烯等处理土壤。

 (5)对于非疫区,采取检疫、不从疫区调运苗木、苗木的处理和消毒、种植自根苗木等措施防止葡萄根瘤蚜传人和发生。

答:科学使用农药是提高农药防治病虫效果的关键。农药品种很多,剂型、功能、用途不同,有的农药只具备一种功能,如杀虫剂,只能用来防治虫害而不能防治病害。近年来为方便使用和提高防治效果,复配农药品种增多,如有机磷与菊酯类农药复配,扩大了杀虫范围,提高了防治效果,延迟了害虫抗药性的产生。只有了解农药的性能、特点,才能做到农药使用正确、适时、适量。

为有效地控制病虫为害,除了保护天敌,实行生物防治病虫外,必要时采取农药防治病虫仍是目前生产无公害果品可行的应急措施。因此,根据农药的特性和病虫为害特点选择相应的药剂非常重要。如防治红蜘蛛、绿盲蝽等刺吸式口器的害虫,就必须选用有内吸和触杀作用的药剂才能奏效,用有胃毒作用的农药效果不好。相反,防治桃小食心虫、棉铃虫、刺蛾等咀嚼式口器的害虫,就要选用有胃毒作用的药剂来除治。再如,有的农药只杀成虫、若虫,不杀卵,因此,当某种害虫成虫和卵同时存在时,就要选择既杀成虫又杀卵的药剂,才能收到良好防治效果。再如有的农药对温度敏感,如双甲脒防治红蜘蛛,在20℃以上效果好,但超过32℃易产生药害,使用双甲脒时应避免早春使用,夏天使用时应在傍晚时喷药。

适时用药是提高防治病虫害的关键:如防治病害要在病菌侵染期用药,后期可根据天气情况适时喷药保持其防治效果,如发现症状再防治,只能控制不蔓延,已丧失根治的用药期。如防治棉铃虫,抓其幼虫1~2龄用药效果最好,到5龄再防治不仅增加用药量,提高了防治成本,加重了环境污染,而且增加了防治难度。此外,还要根据药性决定施药时间。如采用灭幼脲3号防治1~2龄棉铃虫,因其药效慢,必须提前3~4天使用。适时用药还含有选择喷药时间的问题,如防治绿肓椿象,最好在傍晚喷药,因为绿盲蝽喜欢傍晚、夜间活动,白天在黑暗处藏匿,傍晚喷药可直接喷到害虫身上,再是夜间蒸发量少,药液保湿时间长,害虫出来活动,粘上药液即可死亡,从而提高了防治效果。

交替使用农药:延缓病虫耐药力的产生是提高病虫防治效果的重要原则。如已禁用的一六〇五防治红蜘蛛,在20世纪60年代用2000倍防治效果很好,到80年代用800倍防治基本无效,多菌灵也不如刚开始使用时的效果好,其原因是多年连续使用造成害虫、病原菌耐药性提高的结果。为减少病虫耐药性的产生,每种农药不能连续使用,要与其他类型农药交替使用,同类型的农药交替使用无效。如多菌灵不能与甲基托布津交替使用,因二者属于同类型药物,与波尔多液、代森锰锌交替使用,可以减少其耐药性的产生。

正确地混合使用农药是提高病虫防治效果又一技术:杀菌剂与杀虫剂混合使用既能杀菌又能灭虫,减少喷药次数和用药成本,治虫、防病效果不减。杀成虫效果好与杀卵效果好的农药混合使用,可以起到药效互补的作用。如红蜘蛛发生期一般是成螨、若螨、卵同时存在,单用阿维菌素防治就不如和四螨嗪一起混用的效果好,因为阿维菌素防治成螨和若螨效果好,但不杀卵;而四螨嗪杀卵和若螨的效果好,二者混用药效互补,提高了防治效果。

目前,农药大部分是触杀和有渗透作用,内吸农药较少,只有将农药喷到病斑或虫体上防治效果才好,因此要了解病虫为害部位,如防治山楂红蜘蛛,该虫主要是为害叶背面,因此喷药重点是叶背面。再如防治会飞的害虫,采用挤压式喷药,对一株树要从树冠的最上面依次向下喷药直至地面,连树下的作物一起周密喷洒;对一片果园最好从园边缘同时向园内喷,防止害虫的逃逸,保证防治效果。目前生产上也存在用药的误区,有的农民朋友认为农药混合得越多越好,将5~6种农药混在一起使用,既增加了用药成本,效果又不好。如把辛硫磷与马拉硫磷一起混用其意义不大,因为同属有机磷农药且作用相同,如马拉硫磷与乙酰甲胺磷混用,虽然同是有机磷农药,但一个是胃毒型,一个是内吸型,二者混用能起到药效叠加的作用,扩大了防治范围。还有的果农认为,用药浓度越浓疗效越高,其实不然,农药浓度高引起人、畜中毒,造成植物药害事例屡见不鲜。在该种农药的要求浓度范围内,只要喷药适时均匀周到,完全能达到防治要求。过高的浓度只能加快病虫耐药性的产生和农药更替速度,增加了病虫防治难度。总之,人们在实践中应不断总结经验,科学地使用农药,采用综合防治技术,既要控制病虫为害,又不给环境和果品造成污染,生产出符合国家标准的红枣。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js/5_1178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