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环境
1.温湿度:羊肚菌属低温高湿型真菌,3~5月雨后多发生,8~9月也偶有发生。生长期长,除需较低气温外,还要较大温差,以刺激菌丝体分化。菌丝生长温度为21~24℃;子实体形成与发育温度为4.4~16℃,空气相对湿度为65%~85%。为此,栽培时间应在11~12月。?
2.日照:微弱的散射光有利于子实体的生长发育。忌强烈的直射光。
3.土壤:土壤pH值宜为6.5~7.5,中性或微碱性有利于羊肚菌生长。羊肚菌常生长在石灰岩或白垩土壤中。在腐殖土、黑或**壤土、沙质混合土中均能生长。 ?
4.空气:在暗处及过厚的落叶层中,羊肚菌很少发生。足够的氧气对羊肚菌的生长发育是必不可少的。
土壤及植被
羊肚菌多生长在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的腐殖质层上。发生的土壤类型有黑壤土、山地灰褐森林土、氢铵2g/L,氯化钾0.5g/L,葡萄糖20g/L,硝酸钾0.1g/L,硫酸亚铁0.01g/L,琼脂20g/L,硫酸镁0.05g/L,pH值7.0~7.5。
空气
羊肚菌属好气型真菌,其菌丝体生长阶段和子囊果形成阶段均需新鲜空气。通气状况良好,有利于菌丝的健壮生长,子囊果的分化和生长发育。如果通气状况不良,容易发生柄长盖小的畸形菇,影响品质,降低商品价值。尖顶羊肚菌菌丝体生长能耐受较高的二氧化碳浓度,当二氧化碳浓度在空气中达2.2%时,菌丝生长达到最大值。
羊肚菌是一种珍稀食用菌品种,因其菌盖表面凹凸不平、状如羊肚而得名。羊肚菌(Morchella),又名草笠竹,是一种珍贵的食用菌和药用菌。羊肚菌于1818年被发现。用于食积气滞、脘腹胀满、痰壅气逆喘咳。羊肚菌又称羊肚菜、羊蘑。其结构与盘菌相似,上部呈褶皱网状,既像个蜂巢,也像个羊肚,因而得名。
羊肚菌为马鞍菌科羊肚菌属珍稀的食用真菌。野生羊肚菌,子实体较小或中等,6-14.5cm,菌盖椭圆形至卵圆形,顶端钝:表面有许多小凹坑,外观似羊肚,小凹坑不规则形至近圆形,蛋壳色,棱纹色较淡,不规则地相互交叉;小凹坑内表面布以子实层,子实层由子囊及侧丝组成.子囊呈长圆柱状,透明无色:子囊内含8个单行排列的子囊孢子,子囊孢子长椭网形,透明无色;侧丝顶端膨大~菌柄近白色,表面平滑,中空,基部膨大且有时有不规则的槽。
野生羊肚菌分布于我国陕西、甘肃、青海、西藏、新疆、四川、山西、吉林、江苏、云南、河南、河北、北京、湖南、贵州等地区。羊肚菌是一种野生珍贵菌,由于它的菌盖表面凹凸不平,状如羊肚,故名羊肚菌。在自然环境下生长,单体可达二百多克,目前我国已发现的羊肚菌有20多种。
野生羊肚菌大多生长在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的腐殖质层上。菌丝生长适宜温度为21-24℃,首核形成适宜温度为16-21℃,子实体形成发育适宜温度为4.4-16℃。羊肚菌生长适宜湿度大约为65-85%,微弱的散射光有利于羊肚菌子实体生长,ph以中性或微碱性为宜(6.5-7.5左右)。
一、野生羊肚菌生长在什么地方
1、生长环境
野生羊肚菌主要生长在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的腐殖质层上。
2、生长适宜条件
(1)温度:羊肚菌菌丝生长适宜温度为21-24℃,首核形成适宜温度为16-21℃,子实体形成以及发育适宜温度为4.4-16℃。
(2)湿度:羊肚菌生长适宜湿度为65-85%左右。
(3)光照:在子实体生长发育期间,保证微弱的散射光有利于羊肚菌生长(光照不宜过强)。
(4)ph:土壤或栽培料的ph以6.5-7.5之间为宜。
(5)空气:羊肚菌的正常生长发育离不开足够的氧气,而当落叶层过厚,通风性较差时,羊肚菌很少发生(即使发生,质量也比较差)。
二、羊肚菌可以人工种植吗
羊肚菌可以人工种植,种植方法如下:
1、配制栽培料
(1)配方一:粉碎玉米芯40%,木屑20%,豆壳15%,麸皮20%,磷肥1%,石膏1%,糖1%,草木灰2%。
(2)配方二:农作物秸秆粉74.5%,麸皮20%,磷肥1%,石膏1%,石灰0.5%,腐殖土3%。
(3)配方三:棉籽壳75%,麸皮20%,石膏1%,石灰1%,腐殖土3%。
(4)配方四:木屑75%,麸皮20%,磷肥1%,石膏1%,腐殖土3%。
(5)配方五:香樟木屑75%,麸皮20%,磷肥1%,石膏1%,腐殖土3%。
(6)配方六:甘蔗渣和阔叶树叶95%,石膏1%,石灰1%,磷肥1%,腐殖土3%。
(7)栽培料的料水比为1:1.3,物料含水量约为60%。
2、制作菌棒
(1)混合物料堆积发酵20天左右,然后使用17?33cm聚丙烯塑料袋装袋,每袋装料大约为500-600g。
(2)将装好的菌袋置于100℃环境下灭菌处理8小时,等到栽培料温度降低至22℃后,于无菌环境下降菌种接入菌袋中(两头接种法),并封好袋口,最后将菌袋放置在18-22℃环境下培养30天左右。
(3)等到菌丝长满菌袋后5-6天左右进行栽培(我国大部分地区一般以11月份左右栽培为宜)。
3、栽培技术
(1)对菇房进行消毒处理。
(2)在床面上铺垫一层塑料薄膜,然后在塑料薄膜上铺垫一层腐殖土,厚度约为3cm左右。
(3)将腐殖土拍平,然后脱去菌袋,将菌棒排列在床面之上(每平方米床面可排列40个塑料菌袋)。
(4)菌棒排列结束后,轻喷水一次,然后覆盖一层腐殖土,厚度约为3-5cm。
(5)覆盖一层竹叶或阔叶树落叶,厚度约为2cm左右,同时保持湿润。
(6)大约30天过后,羊肚菌即可长出子实体。
4、采收
羊肚菌在出土后5-7天左右成熟采收,具体标准:颜色由深灰色变为浅灰色或褐**,菌盖网眼充分张开,由硬变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