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投入成本大于回报
做农业,很多人都把自己的人力成本排除在外。平时说的投入成本基本上是生产资料、农业工具、聘用农业工人、租地等成本。
有一位干农业的老板说他的租地成本占整个营收的65%之多,一旦没有足够的利润做支撑,亏钱是必然的。
除了租地,农业工人的工资、生产资料和各种水电的成本也是高的吓人。
因此,做农业的人基本上会因为投入成本太大,看似有营收,实则是赔钱。
2、经营没有差异化
跟风是整个农业的风气,很多干农业的朋友看到身边的养殖赚钱马上就干养殖,种植赚钱马上搞种植。
或许,这是小农户朋友的经营状态,但大规模的种养朋友也存在同质化经营的现状。比如,搞脐橙种植的、搞大蒜种植的、搞养猪的......
这些大户朋友可能因为没有差异化经营,所以倒在产业化和品牌化上。
10个农业血泪案例
或许,大家很少看到农业领域的失败案例,有可能是他们亏钱的事件不足以震醒整个行业。
但农业领域的失败案例很多,我们借助农业创业者和经营者的眼睛,挖掘或梳理出如下血泪创业案例,以便总结出经验,照亮前行的路。下面10个案例,希望能炸醒还在农业领域坚持的人们。
1、因粮价低迷导致亏钱
老刘是江苏盱眙县旧铺镇旧铺村种粮大户,他原来是做工程的,几年前流转了2000多亩地种粮,每亩每年流转费700元。由于流转的土地都是丘陵岗坡地,土质贫瘠,且经常遇到干旱,前三年粮食产量不高,亏了100多万元。后来他打了抗旱井,抗旱问题基本解决。
2015年,老刘种的小麦亩产700多斤、水稻1300多斤,对于旱地来说,这样的产量已经很不错了,没想到稻子价格下降,虽然丰收了,却没有增收,只是勉强保本。
结论:粮价不稳定,价格变动没有办法避免,除了坚持之外,建议加大仓储建设,借助错时销售。
2、因天气原因导致赔钱
易崇良,今年55岁,早前在国企工作,经过商,也失败了。老易在农业领域创业属于第二次,本以为自己是农村人,种地不会有问题。但,同样失败。
2012年,老易率领工人昼夜开荒整地,建沟渠,修便道,他自选的20万棵桂圆小树苗终于落地。但由于天气原因,价值十万的树苗还没成果就已付诸东流。
其实,易崇良的失败看似因为天气,实则是对果蔬的特性和土壤等技术问题缺乏。
结论:当前90%的农民都是靠天吃饭,想要规模化经营必须借助智慧农业或者设施农业,避免靠天吃饭的恶果。
3、因销售渠道不佳导致资不抵债
2009年,崔大有花费千万元补偿款与人合伙流转了位于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城郊西董镇的1000亩山坡地搞有机种养,并雇了100多个农民,同时还设置了大型饲料仓库、大型青储池、储存地窖,基本上形成了一个闭环链条。
事实上,2011年,崔大有的农场经营迎来了最好的时机。当年的销售额加上政府补贴在600万元以上,农场开始逐步盈利。然而,好景不长。由于他一开始的销售渠道是机关事业单位、国企、银行等单位的团购和福利,2012年底政策调整后特供市场繁荣不再,加上市场上对有机农产品认知程度不高,因此零售市场遭遇“0销售”。但园区还要经营,崔大有亏着本经营,还要靠卖房补窟窿。
总结:种得好不一定卖得好,对于高品质的农产品一定要建立独特的渠道,比如会员制、预售制,互联网渠道等。
4、因盲目扩大规模导致亏钱
老徐,之前是家具厂的老板,公司营业额超过2亿,但因为整个中小制造业越来越不景气,老徐开始想转型,看好农业领域,于是从种植业开始,在老家承包了土地。为了避免风险,一开始只是试种了几十亩蔬菜,没想到特顺,菜价特好,几十亩就赚了十几万。
老徐认为既然成功了那就全面开花吧,又承包了1500亩全部搞基础建设和种植。没想到,几十亩的销售难度和上千亩的销售难度根本不在同一个频道,卖不出去,没办法。1500亩的蔬菜,要么低价贱卖,要么送人,要么丢弃,这一下子损失惨重,几百万就不见了,没办法只能继续努力。
至此4年时间,3000万积蓄全部花完,老徐的农场不得已转让给朋友。
结论:谨记小步快跑,不要盲目贪大。
5、因依赖补贴导致经营失策
小宋原来是城市的白领,受政策感召返乡创业,本想做劳务公司,结果在家里承包了农村的30多亩地,听了村干部的话种植四季豆。什么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在前期购买农具上就花了上万元,犁地的人工加育苗种植就花掉了400多个工(一半以上是浪费的)费用大概花了5万多元。然后四季豆需要上木条或者竹条插杆,这又花了接近3万元等。承包土地的租金还好不算贵1万元不到。
小宋本想着会有政府的补贴拿,后来才拿到一亩100元的补助,因为承包土地立项需要300亩以上,否则是不能立项的。
结论:做农业一定要熟悉三农政策,按照政策开展生产,但最好不要冲着补贴,否则会败得很惨。
6、因经验缺乏导致亏损
安徽的康玮,硕士毕业后,本可选择留在德国工作,但他选择了返回故乡。2012年10月,康玮联合三位同学在合肥城郊三十岗租下近300亩地和鱼塘,总投入100多万元,开始编织他的田园梦想。
事实也和很多人预料的那样,在农场建起的第一年,一个又一个困难接踵而至,从土地平整、修路,到筛选种子和挑选肥料,不仅有技术难题也有资金难题。
作者:程堂义 上世纪70年代,位于合肥汽车站附近、高达10层的交通饭店成为合肥最高的建筑。当然,除了高之外,它留给一代人记忆的还有,不设身份限制的「 ”门槛”,普通百姓都可以进去住宿。 在大水塘上建起 说到交通饭店,稍微上点年纪的合肥人应该都了解。它位于今瑶海区境内胜利路中段上,东邻滁州路,西近窑湾路。而据档案记载,交通饭店于1976年10月1日建成营业,占地面积16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当时有职工200多人,主营旅店,兼营小吃,隶属省交通厅汽车运输管理局。 上世纪70年代物质生活还很匮乏的时候,在合肥大东门外「 ”金三角”地带上有这样一座十层的大楼,是当时合肥第一高楼自不必说,更是当时合肥人心目中的「 ”标志性建筑"。 ○航拍合肥市滁州路和胜利路一带地貌,其中最上方的十层建筑即为交通饭店(1978年摄) 但你知道吗,这座70年代合肥标志性建筑却是在大水塘上建起的。对于这一点,已故「 ”老合肥”牛耘老人有很深的记忆。生前他曾撰文说到此事。 据牛老在文中回忆,他参加工作后一直在合肥市总工会,1961年被总工会安排进入工交农场工作,任务是带领工人们养猪。因为工交农场也在大东门附近。有一次他无意中在东门发现了一口大水塘,水面有很多浮萍。这下牛老别提有多高兴了,因为在60年代,这浮萍是喂猪的最好食物了。他便带着一名工人下塘去捞浮萍,再用板车运回农场。为了捞方便,他们挑了两根最大最长的竹竿,先是每次捞完浮萍后扛回去。但几次后嫌麻烦,于是干脆把长竹竿丢在塘里。一次,两次……几次去都还在,后来有一天去发现竹竿被人拿走了,怎么也找不到。「 ”因为那段时间几乎每天去捞浮萍,而且捞完后一般都下塘去游泳。所以对那口大塘我记忆深刻。”牛老曾这样说。 ○安徽省计划委员会关于交通饭店建设的相关通知 但让牛老没有想到的是,十多年后,当时合肥市最高的建筑正是在这口水塘上建成了。交通饭店落成的时候,牛老还特地去看了一下,非常开心。不久后恰好有一家报刊向牛老约稿,他写下《合肥—一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一文,介绍合肥的历史、文化、交通等,其中特地提到了合肥的最高建筑——交通饭店。 老合肥人口中的「 ”十层大楼” 其实,在不少老合肥的口中,交通饭店还有一个俗称——「 ”十层大楼”。这个俗称甚至比交通饭店名字流传还广。至于为什么有这个俗称,也许是因为在不少老合肥人心中,用「 ”十层大楼「 ”这个朴实直接而又最有代表性的名字比「 ”交通饭店”更亲切吧。 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趣事,交通饭店在八九十年代曾是长途汽车站的所在地,而胜利路那一片有很多汽车站,比如明光路上还有「 ”合肥汽车站”。有不少外地来坐车的人总弄不清楚,就问当地人长途汽车站在哪。当地人会说在十层大楼那里。一连问了几个人都是这样回答。此时外地人会更「 ”晕”,不知道往哪走了。 在上世纪70年代,一幢十层的大楼建成,可不是一件小事。在当时改革开放尚未启动的年代,十层已经具有摩天的气势了。它代表着合肥的高度,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很多精神慰藉。 ○上世纪70年代合肥鸟瞰图 据附近不少人回忆,大楼建成那天,很多市民甚至外地人都赶来看看究竟。当时胜利路通往火车站方向还没有路,只有交通饭店门前的小路,一下子都挪不开步。 而还有不少市民有幸上去转了一圈,他们一下来,马上就被旁边的人围起来问这问那,十多分钟都不愿散去。而当时的合肥报纸,则用「 ”万民争睹”来形容它给合肥市民带来的震撼。 交通饭店建成后不久,就「 ”名副其实”了,将交通出行和旅宿结合在了一起。因此,这里一年四季都没有停歇的时候。等车的人、拉客人的车主、小贩叫卖的声音、行人的焦急……成为交通饭店前面的一道风景。辐射各地的车辆汇聚于此,在这里,聚集着天南地北的旅客。 入住没有身份限制 上世纪70年代的合肥,也已经有了几个能提供餐饮住宿的饭店,但似乎都有「 ”门槛”的,普通百姓一般是进不了的。例如,当时的稻香楼必须是县级以上干部才可以入住,江淮饭店也只服务于官员或者华侨。而只有交通饭店和长江饭店,入住不受任何身份级别限制。这在当时也是比较特别的。 交通饭店初建起来时,只是纯粹地提供餐饮食宿,也算是合肥的高级宾馆之一了。当时楼下是饭店,楼上为住宿。一般市民都可以进去住宿,只需拿着介绍信,交上钱就可以入住。没有人阻拦你,更没有像现在那样的保安询问你。 而去交通饭店住宿或参观的人,更感兴趣的还是饭店里安装的电梯,让不少人感觉稀奇。据老人们回忆,交通饭店里装的是老式的厢式电梯,但并不是合肥最早的电梯。有不少人进去就是为了坐一趟电梯。电梯里盛满了人,爬上爬下是不停歇的。 ○交通饭店(2015年摄) 据档案记载,当时这栋十层大楼不但在合肥有名,就是在全省也很有名气,全省的驾驶员注册,都是要来合肥住在交通饭店里的。 而对于很多单位来说,在接待来访宾客时,也会把交通饭店纳入合肥一景。一般的程序是,先陪同着逛逛逍遥津,再看看稻香楼,最后参观一下交通饭店。 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近些年来合肥高楼频起,不断刷新着城市的高度。40年前,站在交通饭店的楼顶上,眼前还是一片广阔。而如今,这座相对老态的「 ”十层大楼”,早已被淹没在如雨后春笋般耸立的高楼群里了。 ○交通饭店(资料配图) 只是由此前往省内各地的长途客车,还使人们记住它的「 ”交通”功能。而走进交通饭店大楼内,虽然这里还有长途汽车站和交通饭店总服务台、安徽省交通集团汽车运输公司相关办事部门和一些客房等,但明显感觉人少了不少。 是啊,不管它过去有多辉煌,今天也无法再与四周的五星级酒店相媲美。也不会再有人用「 ”高”这个词来形容这座大楼了。不过,它留给人们的记忆,依然是震撼且不可磨灭的,依然是合肥人无法替代的「 ”集体记忆”。 作者:程堂义(档案观止) 运营:束文杰 编辑:束文杰 制作:町甽融媒体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