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学实验性论文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6 20:07:36
字号:

一、研究目的

茶学实验性论文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茶,与咖啡、可可并称世界三大饮料,然其历史之悠久,远非其它饮料可比。人们常说茶“发乎神农,闻于周鲁公”(《茶经》),神农是为解毒发现了茶。茶道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从长期的饮茶实践过程中,根据茶的特性,以及与饮茶紧密相关的饮茶环境、茶具配置、冲沏技能、品饮艺术入手,再结合地方风俗、文化特点,总结出来的一套饮茶礼法。它代表了主人对茶基本精神的理解或者是主人、客人的一种亲和与敬重。自唐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慢慢走向社会,为人类交往和经济发展服务。茶从最初的食用、药用演变到品饮,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成为一种被世人称道的茶文化,更是历史的积淀。茶和茶道有着怎样的历史和发展过程呢?我们小组对茶的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我们决定借这次课题研究一下茶文化。

二、调查的内容:

一、中国饮茶简史

1、原始阶段(先秦)

在原始社会神农氏因发明了农耕。带领民众种植粮食,解决了生存危机。虽然有粮食供应,可是仍然有限,也需要采集些野果直接充饥。在长期的食用过程中,人们发现茶树叶子有解渴,提神和治疗某些疾病的作用。就单独将它煮成羹,以后又将它熬成茶水作为饮料。现在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还保留着远古的吃茶习惯,除了直接咀嚼茶叶以外,还可以腌制成茶食。总之陆羽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还符合历史实际的。说中华民族喝茶有四五千年以上的历史不以为过。到了商周时期,这种饮食茶叶的习惯得到继承和发展,还给茶叶取了个名字叫做“茶”。春秋战国时期,茶叶已传播到黄河中下游地区,当时的齐国也喜欢食用茶叶做成的菜肴。《晏子春秋》记载:“婴相齐景公,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2、南方饮茶已成风气(两汉魏晋南北朝)

到了汉代,有关茶的保健作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说文解字》:“舛,茶芽也。”西汉王褒在《潼约》中提到“烹茶尽具”“武阳买茶”买茶要到远处的武阳去买,由此见,当时已有专卖茶叶的茶市,茶叶已经成为日常需要品。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之风传播到长江中下游,茶叶已成为日常饮料,宴会待客祭祀都要用它。一些文人雅客也喜欢喝茶,并有诗文反映茶事。可看出,饮茶已不仅仅是为了解渴,提神,保健的需要,还是具有一定的文化色彩。因此,魏晋南北朝是我国饮茶的又一个重要的阶梯,可以说茶文化的逐步形成时期。

3、饮茶风气传播全国(唐朝)

经过几个世纪的积累,到了唐代中期,饮茶风气已经普及全国。唐代南方已经有四十三个州,郡产茶,遍及今天南方13个产茶省区,可以说,我国产茶地区的格局,在唐代

就已经奠定了基础。北方不产茶,北方人说饮之茶全靠南方运去,因而当时的茶叶褒义是非常繁荣的。唐朝盛行的另一个原因是佛教的盛行。上自皇家王室,下至穷苦百姓。饮茶的习俗与儒,道,佛,哲学思想融会贯通,渐渐进入百姓们的精神领域。文人雅士在品茶的过程中追求禅的意境。因此有所谓的“禅茶一味”之说。中国的茶叶和饮茶方式也是在唐代才大量向外国传播。因此,唐代是中国饮茶和茶文化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阶段,

也可以说是中国茶文化的成熟时期,是茶文化历的一座里程碑。

4、饮茶风气的盛行(宋代)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宋代的茶叶生产空前发展,饮茶之风非常盛行,特别是上层社会嗜茶成风。茶叶生产获得了进一步发展,“龙团凤饼,名冠天下”的建茶精工细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茶文化也获得了发展,宋徽宗赵佶还对茶进行深入研究,写成茶叶专著《大观茶论》。他是历第一个亲自写茶书的皇帝,饮茶的技艺传到海外。推动了饮茶之风的盛行。宋代饮茶风气的盛行还反映在都市里的茶馆文化生活非常发达。宋代的诗人嗜茶,咏茶的也特别多。明清两代,随着散茶的广泛流行,泡菜用具变得讲究起来,工艺精巧的紫砂壶和瓷器茶具品种繁多,茶进入了许多人家。这些都构成了中华茶文化的主要内容,不断向海外传播,时世界茶文化的源头。

5、饮茶风气的鼎盛(明清)

明代在茶叶生产上有许多重要的发明创造,在茶生产上除了改进蒸熟,而是用热锅手炒。其

次是花茶的生产,尤其是乌龙茶的制法的出现,此外,还有红茶,也是起与明而胜于清。明清时期在茶叶品饮方面的重大成就就是“工夫茶艺”的完善,工夫茶是适应是茶的泡法需要经过文人雅士的加工提炼而成的茶技艺。

6、中国茶叶再现辉煌(现代)

至清代后期,我国茶叶生产开始由盛而衰,原因是因为帝国主义列强入侵,政府懦弱无能,国运凋敝,百业不兴,中国茶叶生产一落千丈。新中国诞生以后,政府高度重视茶叶经济,茶叶有了飞速发展,特别是建国初期70年代,作为大宗的出口商品,换回大量的外汇以购买国家所急需的物品.饮茶对人类,不仅仅是一种解渴生津的生理需要,而且能够满足人体健康的需求,同时茶叶被称誉为“本世纪最文明的饮料”。联合国有关组织决定在全世界提倡饮茶。国际上一些知名的大企业都已话巨资研究开发茶叶和茶饮料。茶叶是一种文化含量很高的产品。随着茶叶经济的发展,茶文化也随着产生和发展起来。20世纪80年代,茶文化蓬勃发展,茶成为世人公认的保健饮料。茶有24种公效,茶对攻克一些疑难病症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关于茶道的本科毕业论文

茶树起源云南,茶树种类多样化中心也在云南,品种资源丰富为世界之最,有性群体种可分为两类,即北纬25度以南为大叶种,以北的则以中小叶种为主。

中小叶种的地方优良品种有:昆明十里香茶,昭通苔茶,宜良宝洪茶等。大叶茶的优良地方群体品种有:勐库大叶茶,勐海大叶茶,凤庆大叶茶(以上为国家级良种),元江糯茶,秧塔大白茶,镇源马镫茶,绿春玛玉茶,漭水大叶茶,冰岛大叶茶,坝子白毛茶,云龙山大叶茶,景谷大叶茶,团田大叶茶,邦东大叶茶,官寨 茶,大厂茶,澜沧大叶茶等。 经1980年代全面考察征集,获得资源材料410份,近缘植物20份,地方群体良种26个,优良珍稀单株110个,在省茶科所建立国家资源圃30亩,保存茶树品种和品种资源共810份。 从分类上认定,全世界现有茶种37个,变种3个,云南有31个种,2个变种,共33个种,它们分属于4个系:五宝茶系:广西茶、大苞茶、广南茶、五室茶、疏齿茶;五柱茶系:厚轴茶、五柱茶、老黑茶、大理茶、滇缅茶、园基茶、皱叶茶、马关茶、哈尼茶、多瓣茶;秃房茶系:勐腊茶、德宏茶、突肋茶、拟细萼茶、假突房茶、榕江茶、紫果茶、多脉茶;茶系:茶、苦茶(变种)、白毛茶(变种)、普洱茶、多萼茶、拟细萼茶,元江茶、高树茶。新选育品种:云抗10号、云抗14号,长叶白毫(国家级良种)、73—6号、云选9号、云抗27号、云抗37号(省良种),以上省茶科所选育。云玫、云瑰(思茅茶树良种场,普文农场选育,省级良种),凤庆1号、2号、8号、9号、10号,清水3号、4号(凤庆茶科所选育,未审定)。如此丰富多彩的茶树品种资源,为我省茶叶科学研究,良种选育与良种化,振兴云南茶叶经济,弘扬中华茶文化,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我国战国时期第一部药物学《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古茶字)而解之”,这是世界上最早有关茶事的文字记载。神农距今不过四五千年历史,神农当时只是发现了茶,这还不是说茶的起源。近代专家学者们,根据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学说进行了多方面的考察论证,证明云南是世界茶树原产地中心。首先从古地理、古气候、古生物考察茶树起源。地球在形成以后,经过了多次演变,其海洋和陆地的分布,不似现在地球的状态,当然地球气候也不是现在的状况。大约在两亿五千万年以前,地球分为劳亚古北大陆和冈瓦纳古南大陆,前者位于赤道及其两侧,后者位于南寒带。中国在古北大陆,印度在古南大陆,两者之间隔着泰提斯海遥遥相望。经过地质年代二叠纪、三叠纪、白垩纪、第三纪、第四纪漫长岁月,多次地壳运动,地球上水陆分布及气候发生很大变化。据云南地质历史,大约在距今一亿八千万年前的三叠纪,云南便是露出海面的陆地;在距今二千五百万年以来,全省处于热带亚热带温润气候,这有利于被子植物和古热带植物的生存和繁衍;在距今一千二百万年的第三纪末第四纪初所发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形成青藏高原隆起,影响云南植物区系与植被的变化;其后第四纪以来的几次冰河时期,云南未受冰川直接袭击,滇中以南气候依然温湿,因此许多植物原种得以幸存。据考察,滇南的原始森林中,至今还发现有第二纪孑遗的木莲和被誉为“活化石”的树蕨,还有鸡毛松、苏铁、爪哇树、爪哇苦莲等古生植物。现今云南有高等植物15000多种,占全国高等植物一半以上,故云南有植物王国之称。据贵州新编《贵州土产工作概要》称,1980年7月9日在晴隆县菁口乡云头大山发现茶子化石(按晴隆县境距云南省境直线距离约80公里)。那里可以说是云南茶树起源中心之边缘。近年来我国考古学者在云南元谋县蝴蝶梁子等地发掘到距今200多万年以前的猿人化石,被誉为东方猿人之始祖。这说明云南古地理、古气候具有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条件。至于茶树是否也在这里发生和滋长?可以从它的近缘植物加以考察印证。茶树的近缘植物是论证茶树原产地的重要依据。云南属热带亚热带气候类型,水热资源丰富,在常绿阔叶林作用下,发育形成的红壤土,距今已有五六千年之久,是世界上最古老土壤之一。这是形成被子植物的茶科植物系统发育的优良条件,所以云南茶树的近缘植物特多,素有云南山茶甲天下之美誉。据植物分类学,茶科植物共23属380多种,分布在我国的就有260多种,绝大部分又分布在云南;据中国科学院“780工程”调查,在云南仅仅腾冲一个县境内,就发现有山茶科植物8个属70多个种;近据中国茶叶研究所和云南茶叶研究所会同有关部门对云南茶树品种资源调查结果,按照张宏达教授对山茶树属植物分类:世界茶组植物已发现的有37个种和3个变种,分布在我国的就有36个种和3个变种,其中分布在云南的有31个种和两个变种,并且有17个新种和1个变种是世界茶谱中尚无记载的。云南茶树近缘之多,可称世界之冠,这充分证明云南是茶树起源中心。再从古老大茶树的分布加以考察。云南已发现的野生型和栽培型的大茶树,多分布在澜沧江、怒江、元江流域的深山老林中,其中:勐海县的大黑山原始森林中,1961年发现一株野生型大茶树,树高32.12米,树龄1700多年;勐海县南糯山的半坡寨有一株栽培型大茶树,主干直径1.38米,树龄800多年,被誉为“茶树王”;在风庆县的马街区华丰乡香竹管1983年发现一株栽培型大茶树,主干基径2米,胸径1.59米;凤庆县的诗礼区古黑山附近小光山约两平方公里的地区内生长着万株以上的野茶树群落;澜沧县的景迈茶山延伸地有一株四人合抱的大茶树,分枝在离地15米以上;镇沉县九里区和平乡千家寨有成片生长的大茶树,大者主干直径1.27米,树龄约1000年以上;思茅县磨黑区闭结乡分布有成片大茶树。最大者直径1.18米;金平县哈尼田永平乡及老旧寨等地发现大茶树约100株以上,据湖南茶叶研究所研究员刘宝祥考查认为其茶果形状特殊,有球形、桃形、饼形,与大果茶性状不同,采叶经生化测定,其简单儿茶素高,观察花序,单花序比丛花序多,结果率低,是属野生原始型品种,树龄当在2000年以上;师宗县五洛河区大厂乡的原始森林中发现一株茶树树高25米,主干直径为0.52米。云南古生大茶树有野生型,也有栽培型,有单株独立,也有成片生长,分布面之广。数量之多,年代之久远,树型之高大,令人叹为观止,这证明云南茶树源远流长。更主要的是云南大叶种茶树具有古老茶树的生物化学特征。根据生物的发生、发展和演化都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下,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化过程。故前苏联学者杰姆哈捷论断,茶树中简单儿茶素含量比较多的属原始型的野生种。按茶树的新陈代谢,主要是合成儿茶酚类物质的质和量的变化,而云南大叶种野生茶经生化分析,其合成L一表儿茶酚的强度都比合成L一表没食子儿茶酚的强度高一倍;相应地合成L一表儿茶酚没食子酸酯也比合成L一表没食子儿茶酚没食子酸酯为多。这表明云南茶树的简单儿茶素含量比较多,因此具有古老茶树的生物化学特征。

日本茶道——和、敬、清、寂 从唐代开始,中国的饮茶习俗就传入日本,到了宋代,日本开始种植茶树,制造茶叶。但要一直到明代,才真正形成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其中集大成者是千利休(1522-1592年)。他明确提出 “和、敬、清、寂”为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要求人们通过茶室中的饮茶进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沟通,于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内心的尘垢和彼此的芥蒂,以达到和敬的目的。“和、敬、清、寂”被称之为日本“茶道四规”。和、敬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通过饮茶做到和睦相处、互相,以调节人际关系;清、寂是指环境气氛,要以幽雅清静的环境和古朴的陈设,造成一种空灵静寂的意境,给人以熏陶。但日本茶道的宗教(特别是禅宗)色彩很浓,并形成严密的组织形式。它是通过非常严格、复杂甚至到了繁琐程度的表演程式来实现“茶道四规”的,较为缺乏一个宽松、自由的氛围。

平安时代初期,遣唐使中的日本高僧最澄和尚,将中国的茶树带回日本,并开始在近畿的坂本一带开始种植,这就是日本栽培茶树的开始,到了镰仓时代,神僧荣西在中国学到了茶的加工方法,还将优质茶种带回日本传播,他于公元1211年写成了日本第一部饮茶专著《吃茶养生记》。

中国的茶文化来自平民大众的日常习俗,而日本则恰恰相反,饮茶文化走的是自上而下的道路,就如同明治年间的资本主义改革。茶在刚刚传到日本的时候完全属于奢侈品,只有皇族,贵族和少数高级僧侣才可以享受,茶道被当做一种高雅的先进文化而局限在皇室周围,内容和形式都极力模仿大唐。自镰仓时代开始,在思想上受到《吃茶养生记》的影响,将茶尊奉为灵丹妙药的情况越来越普遍。而茶叶种植的高速发展也为茶走入平民家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段时间,饮茶活动以寺院为中心开始逐渐普及到民间。

与中国发酵茶叶的方法不同,日本茶将蒸过的茶叶自然干燥,研成粉末,这样的茶叶就称为“抹茶”。到室町时代,畿内的茶农为了对茶叶评级而举行品茶会,由这种茶集会发展成为许多人品尝茶叶的娱乐活动,并发展了最初的茶道礼仪。这一时期,“斗茶”成为茶文化的主流,游艺性为其主要特点。后来室町幕府的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对斗茶进行了提炼,为向宗教性质的“书茶院”过渡做了铺垫。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在他隐居的京都东山建造了“同仁斋”,地面用榻榻米铺满,一共用了四张半。这种铺满榻榻米的室内设计为后世所借鉴,由此形成了各式各样的“茶室”。此前的斗茶会都在较大的空间举行,显得喧闹而不注重礼仪;而“同仁斋”将开放式的,不固定的空间进行了缩小和封闭,这就给茶道的形成创造了稳定的室内空间。这种房间称为书院式建筑,在其中进行的茶会就称为“书院茶”。“书院茶”要求茶室绝对肃静,主客问答简明扼要,从而一扫斗茶的杂乱之风。书院茶完成了将外来的大唐文化与日本文化相结合的任务,并且基本确立了现代日本茶道的点茶程序。总之,到了室町时代末期,茶道的诞生就是迟早的事情了。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js/5_1174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