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好处如下
农业文化遗产不仅记载了农业发展的历史,而且启示着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每一个农业文化遗产地,都是重要的生物、文化和技术基因库。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质资源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具有基础性、战略性意义。农业科学家一直在研发各类优质品种,追求更高的产量、更广的环境适应性或更强的抗病害能力,而这些基因,可能就蕴藏在农业文化遗产地的传统作物里。
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开垦在水土贫瘠的太行山区。当地活态传承和利用的农家品种共有五谷杂粮15种68个、瓜果菜蔬28种58个、干鲜果品14种40个,以及15种可食菌类、45种可食野菜、72种野生药用植物和32种药用动物,堪称一座宝藏。当地百姓利用“农民种子银行”的方式,收集、保存着传统品种资源。2021年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上,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
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复合系统有1000年的历史,这套生产生活方式,衍生出丰富多元的民间文化。当地有鼓楼、风雨桥、苗寨侗寨等极具民族特色的建筑,侗族大歌这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芦笙节、牯藏节、冻鱼节、卯节、端节等民族节日,还有吹笙踩堂、抬官人、打秋千、鼓楼抢鸡等民俗,被原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此外,云南普洱古茶园和茶文化系统、福建福州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系统、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均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更是展现了中国悠久而丰富的茶文化。
中国传统农业技术中,还凝聚着无数前人的智慧,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精耕细作与间作、轮作、套种技术体系,用地养地结合,农林牧复合……早在百年前,就有国外专家盛赞这些耕种方式的先进性。稻田养鱼养鸭和多样化种植防控病虫草害,天然环保;梯田、圩田、垛田、涂田、沙田、架田等方式,因地制宜,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率;桑基鱼塘、桑基圩田等循环农业体系,经济高效。它们至今仍是农业绿色发展的技术源泉,并因此而享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