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水库,枢纽工程由拱坝,河床电站,东、西干渠渠首及反调节池等建筑物组成。 库坝呈弓形紧扼两山之间,形成了一座以灌溉为主,兼顾发电、防洪、养鱼的大型水库。大坝以上流域面积3861平方公里,总库容1.098亿立方米,其中:有效库容0.607亿立方米,死库容0.443亿立方米,滞洪库容0.048亿立方米。养鱼水面4050亩,库区回水至青桥铺(留坝县青桥驿镇青桥铺村),长达17公里。
其大坝位于陕西省汉中市褒谷南口内古栈道石门处。大坝为二级建筑物,是一座变圆心,变半径的钢筋混凝土双曲拱坝,最大坝高88米,最大底宽27.3米,坝顶宽5米,坝顶弧长254米,坝顶高程620米,正常挡水位618米。坝体中部设高8米,宽7米的泄洪闸门6孔,出口设挑流鼻坎,最大泄水量5250立方米/秒。 包括东、西、南三条干渠,总长87公里。3条干渠设计引水量为56立方米/秒,设计灌溉面积51.5万亩。东、南干渠受益面积占90.3%。有效灌溉面积44.9万亩,汉中市有效灌溉面积25.92万亩。1989年实际灌溉面积22.48万亩。
西干渠
西干渠全为勉县受益。 石门水库西干渠,引褒河石门水库水,1970年开建,1972年竣工。干渠长14.6公里;斗渠27条,长73.7公里;斗、闸、桥、涵等建筑物327座。设计引水流量6立方米/秒,设计灌溉面积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48万亩,旱涝保收田2.1万亩。国家投资250万元,社队投劳力270万工日。红庙、长林、段家坝、老道寺4个乡(镇)的27个村受益。1987年灌区旱涝保收面积0.94万亩(包括南郑县3300亩),灌区水稻平均亩产550公斤,小麦平均亩产291公斤。
南干渠
南干渠为褒惠渠。
1934(民国23年),陕西省水利局长李仪祉视察陕南水利时,提出改建褒河引水工程计划,但久议未决。1937年,南郑县、褒城县、城固县三县人民再三请愿,才决定修褒惠渠。1938年陕西水利测量设计队初步勘测设计,1939年进行复测,9月组建褒惠渠工程处。1940年冬全面动工兴建,工程分两期,一期工程主要为渠首枢纽和开通干渠,建浆砌石滚水坝一座,长135.3米,宽8.55米。沉沙漕一段,长443米,渠首砌护三段,总长1212米。干渠自渠首经河东店、宗营、李子沟、付家庙、狮子沟、洪沟河入城固文川河,全长32.3公里,市境内28.8公里。干渠下有支渠3条,斗、分渠46条,总长61.6公里。1942年3月,渠成试水,6月通水,当年灌田8.4万亩。二期工程为整修加固已成工程,增修部分建筑物,至1946年竣工。两期施工共修各种建筑物80多座,投工115万个,完成土石方126万立方米,砌石2万立方米,总投资409万元。随着工程的逐年完善,至1949年,灌溉面积扩大到12.74万亩。
褒惠渠通水后,经8年运用,发现:滚水坝偏低,坝身局部脱缝,1949年大坝西端被洪水冲毁15米;干渠断面设计偏小,过水量满足不了需要;干支渠建筑物设计标准不高,部分工程亟待维修;灌区排涝工程不配套,1万多亩农田排水困难。
解放后,对褒惠渠全面整修,1950年10月,陕南水利管理局制定了褒惠渠工程整修计划,1951年3月至1952年3月,国家投资36.88万元,投工27.13万个,完成土石方21.59万立方米,整修改造引水、输水、分水工程68项。褒惠渠经逐年维修改善,设施效益不断提高,渠道引水流量从1949年的15秒立米提高到21.5秒立米。为调节灌区水量,陆续新修八里桥、狮子沟、黄坝堰等16座水库及塬上、武乡四级、东方红等42处抽水站,使灌区基本形成了一个“引、蓄、提”相结合、长藤结瓜式的灌溉网,褒惠渠在境内的灌溉面积由1949年的10.75万亩增加到1979年的16.53万亩。1971年后,褒惠渠划归石门水库灌区。因干渠渠首居石门水库枢纽南部,更名为石门水库南干渠,由石门局统一管理。
东干渠
1.工程规模:东干渠系石门水库灌区主干渠,全长40.59公里,汉中市占21.26公里。从1969年11月起,汉中、城固两县分段施工,于1976年建成受益。工程总投资1026.66万元,其中汉中市676.64万元,占65.9%,汉中市投工471.44万个,完成土石方205.77万立方米,耗用水泥7681吨,木材2062立方米,钢材216吨,干渠每公里平均投工22.18万个,平均造价31.89万元,灌区亩均投资42元,投工28.8个。东干渠横穿汉中市北部丘陵地区,逢山打隧洞,遇水架渡槽。自渠首起依山傍水而行。跨沥水沟,缘秦岭南麓蜿蜒向东,经西沟、渔塘沟、狮子河、薜家庄、邢家坝、干河、武乡镇、王家河、李家营、马家村,入城固县境后,至伏牛山退入军民水库。从渠首至马家崖水库,在市境内干渠段及6条支渠共长53.9公里,共设建筑物438座,其中较大的有:
(1)渠首建筑物。渠首由进水塔、引水隧洞、发电厂房等组成。进水塔设于水库东岸坝肩,高33米,进口底槛高程588.5米。引水主隧洞直径3米,长106.2米。发电支洞长26.96米,厂房及安装间长24.4米,宽11.5米,装1250千瓦水轮机组2台。渠底高程589.74米,设计流量30立方米/秒。
(2)沥水沟渡槽。位于东干渠石渠段2145米的沥水沟口,最大输水能力32立方米/秒。1970年9月开工,1972年5月落成,1973年10月因山体滑塌,使1号岸墩沉陷,为确保渡槽安全,1974年4月又增建进口第一跨槽箱,渡槽共8跨,全长161米,高43米,为井框基础,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排架,迭合式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槽箱组成。渡槽构件现场预制,槽箱最大重量达32吨。工程技术人员同沙沿、赵宅乡民工通力合作,利用地形,在南岸山坡埋设木地锚一处,北岸渠底竖立高20米铁塔一座,用4根直径为46.5毫米的钢丝绳作主缆,过地锚和铁塔上的滑轮,用卷扬机操作绳缆起降,使之到达安装位置。全部工程浇注混凝土1400立方米,开挖土石方1.8万立方米,用水泥554吨,钢材189吨,铅丝2.7吨,木材307立方米,用工16.79万个,投资50.47万元。
(3)10号隧洞。隧洞位于东干渠4301米处,洞长491米,浆砌石马蹄形断面。1970年2月由张寨乡负责修建,1972年4月完成。用钢材0.5吨,木材538立方米,水泥305吨,投工13.9万个,投资19.36万元。
(4)干河倒虹。为东干渠过干河工程,位于武乡镇西侧干河下,长33.5米,系单管倒虹,浆砌石钢丝网水泥沙浆衬砌结构,进口渠底高程579.3米,由赵庄乡承建,1970年1月动工,5月完成,1974年又加固了胸墙,增修了护坦、海漫及护堤工程。耗用钢材3.27吨,木材10立方米,水泥109吨,用工4.2万个,投资6.53万元。
(5)王家坪渡槽。系五支渠重点改造工程,位于白庙乡沙凹岭以东王家坪,五支渠王家坪段原为大填方渠道,过水时,常出现渗漏和滑坡险情,虽经砌护加固也无济于事,年年用水高峰期,由于引水量受限制,中、下游用水不足,延误农时。1984年12月,按渡槽设计施工,次年6月建成,工期144天。渡槽为钢筋混凝土梁式结构,总长229.6米,净长200米,共20跨,每跨10米,槽箱为带拉杆矩形断面,高1.6米,宽1.5米,壁厚0.12米,设计流量2.63立方米/秒,加大流量3.3立方米/秒。工程为签订承包合同施工,实际用工1.47万个,投资11.84万元。用水泥128.5吨,木材43.6立方米,钢材23.5吨。
云霄、东山两县共建。
1970年春旱严重时,云霄拟于马铺峰头拦溪筑坝,引水灌田。
5月,县革委会主任李文庆到东山县参加龙溪地区抗旱现场会议,目睹东山严重旱情,在地区***协调下,决定与东山县共建向东渠,改变原设计方案,将坝址上移,使到达陈岱八尺门的水位高程提高到18米,以送水东山。
8月28日,县成立向东渠工程领导小组和指挥部,由李文庆任领导小组组长,武装部副部长宋修亭任指挥。
9月3日,以公社、农场为单位成立民工团并召开县、公社、大队、生产队四级干部3000多人誓师大会。
9月17日破土动工,上场民工及工人、干部、学校师生计4万余人。指挥部施工组由省、地区下放的工程师和县水电系统工程技术人员王梓才、陈维勤、吴禹门、张意平、林振枢、杨福成等以及工人、农民技术员计50多人组成。
1973年3月12日竣工通水。工程总投资1074.4万元,其中省水电厅拨款460万元,地区水电局拨款105.5万元,县财政拨款105.75万元,社队自筹和劳力折价403.15万元。完成工程量438.25万立方米(其中石方74.86万立方米),使用劳力622.93万工日(其中技工263.8万工日)。 1971年9月,成立向东渠引水工程指挥部,组织干部和民工共1万多人,与云霄人民共建向东渠。向东渠是峰头水库(库容1.77亿立方米)的主干渠,从乌山南麓到东海滨,跨海峡,贯两县,全长85.81公里。东山负责从云霄杜塘水库至东山红旗水库的35.7公里主渠工程,和打通云霄土地岭及水尾岭2条共长499米隧洞,并在水尾砌筑1座长30米的连拱拦河坝。1972年2月底,完成主干渠挖填土方,即投入各类建筑物施工。其中包括5立方米/秒流量的石拱渡槽3784米、八尺门跨海钢丝网混凝土渡槽560米、墩57支(墩高21米);石砌圆形暗涵3座,总长770多米;单、双边砌石渠51段,总长4700多米;另有大小型配套建筑物206座。全线于1973年3月13日正式通水。《福建日报》1973年5月28日以“劈山跨海造长河”为题,《人民日报》1974年3月13日以“不尽江水滚滚来”为题,报导云霄东山两县人民团结协作,共建向东渠的业绩。
1973年4月,开始建设支渠(3~1立方米/秒流量),经过3年多努力,完成杏陈、城关、前楼3条支渠和陈城支渠从分水闸至官路尾段,共通水35.55公里。其中较大型建筑物有坑内U型薄壳砼渡槽180米;康美、后林、建宅3座钢丝网渡槽,共长1418米;顶西铪渡槽376米;县农械厂、下湖、古港、钱岗、前佘、坑北、径里等地段的7座石拱渡槽共6218米、8座石砌暗涵共长1418米;其他中小型配套建筑物285处。全程完成土石177.03万立方米,投入劳力405.83万工(日),国家投资476.71万元。
1973~1986年的14年间,向东渠引水6950万立方米,年均引水496.4万立方米。 向东渠的建成,增辟水资源,为发展东山经济创造良好条件。但因资金缺,陈城支渠半途停建,杏陈、城关、前楼支渠配套尚不完整。主干渠未能正常引水,大雨引大水,小雨引小水,无雨无水引。因而,设计灌溉面积5.2万亩,但实际只灌1.2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