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修剪等措施,使果树的骨干枝和树冠形成一定的结构和形状的技术。整形可以克服多年生果树在长期生长过程中,枝群拥挤,自生自灭,过密过疏,参差不齐的弊端,而使树冠各类枝条如主枝、侧枝及结果枝组等有一定的比例和明确的主从关系。使树冠按果树生长特性长期维持一定的形状,藉以充分利用空间和光照,达到既有牢固骨架,又能早期丰产,长期优质高产,延长盛果年限。
简史
果树栽培的初期是放任生长的,17世纪中叶,法国为使庭院果树配合景观,把果树树冠强制性的修整成立体的几何形状(图1),以追求果树的姿态美观。19世纪末,果树栽培由庭院向郊区扩展,对减少投资,节省劳力,充分利用空间有了新的要求,繁琐的人工强制整形,被自然形整枝所取代。20世纪初,针对自然形树冠过大,结果部位外移,内膛容易空虚等弊端,又从自然形逐步改进为人工自然形的整枝。20世纪30年代英国培育出了苹果的矮化砧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在生产上开始推行苹果短枝型品种,随着矮化密植栽培的发展,要求降低树冠高度,缩小树冠体积,减少骨干枝级次,增加枝组和结果枝的比例,果树整形技术再次发生变革,出现了树篱形与纺锤形等树形(图2)。
图1
图2中国古代果树整形技术比较简单。一般均任其自然生长,多数为自然形。19世纪后期,从欧美和日本引进苹果、洋梨、樱桃等果树的同时,也传入了整形技术,初期强调人工强制造形,影响果树适龄结果。20世纪30年代起,逐步转向人工自然形,北方落叶果树创造了主干疏层形、自然开心形、三挺身形及丛状开心形等;南方常绿果树,则以自然圆头形、自然开心形及变则主干形为主。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矮化密植栽培的发展,提出了中干小冠形、二层开心形等树形(见树形)。
整形依据
果树整形不仅要考虑单株个体的合理树形,还要注意果园群体结构的变化过程,使果树的一生发挥最大的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幼树个体独立性大,空间充裕,光照条件好,单株树形结构可稍密集,可以高留中心干(见骨干枝),树形可稍高,随着树龄增加,树体扩大,树冠开始交接,树冠内膛和下部光照逐渐恶化时,树形也要有所变化,如疏除中心干,逐步落头开心或加大层间距,骨干枝回缩等等。果树整形要依树种、品种不同的生长势、发枝习性和结果习性的差异而有所不同。苹果、梨、枣、柿、橄榄等果树干性强,宜采用有中心干树形;核果类和石榴等果树干性弱,宜采用无中心干树形;柑橘、板栗、核桃、荔枝等,介于其间,可采用自然圆头形或自然中干形;葡萄、猕猴桃等蔓生果树,则宜用棚架或篱壁形。果树整形还要依据栽植地区的环境条件,如土壤肥沃、雨多、生长期长的地方,宜用骨午枝稀疏的大树冠,反之,则用小冠形。冬季低温,决定果树是否要埋土防寒,如葡萄在冬季无需埋土的地方,可采用高宽垂形,而越冬需埋土的地区,则宜用小棚架单干形,苹果则需采用匍匐形。
树形结构
树形由两类枝构成,一类称骨干枝,包括主干、中心干、主枝、侧枝,构成树形的骨架;一类称枝组,由各类营养枝、结果枝和辅养枝构成整个树冠,并起营养树体和结实的功能,整形过程主要是确定主干高度,中心干的有无,主枝数目和在中心干上分生的位置与开张角度,以及侧枝数目与着生位置。主干的高矮与栽植密度、果园位置及最后树高有关,一般树冠高度,不能超过行距的3/4。在干寒多风、瘠薄山地的矮生果树,树干宜矮,如20~30厘米;在高温多湿、肥沃平坦土地上稀植的高大乔木果树,树干宜高,如40~60厘米。高干,树生长较慢,顶端优势强,成形迟;矮干,树生长快,成形早,结果期也早。具有中心干的树,容易维持树势,寿命长,结果面积较大,但容易出现树冠上强、内膛空虚的问题:无中心干的树形,树冠内膛光照好,果实质量较高,但树势不易长期维持。在生产中,有干树形常采用前期留中心干,成龄或树冠交接后逐步回缩中心干,落头开心;而无中心干的树形,常在生长后期,在其中某主枝上选留斜生向内上方生长的假“中心干”,以维持树势,主侧枝的数目,一般宜少不宜多,或先多后少,有中心干的树,主枝应分层选留,第一层主枝分枝角度宜较大(50°~70°),第二层稍减小,以保持上、下层之间有一定空间,改善树冠内膛光照,保证下部、内膛的叶片每日至少能有2~3小时直射光照。各层主枝的方向宜错落分开,便于充分利用空间,主枝间的生长势应维持平衡,使下层强于上层,主枝强于侧枝。开张角小,留枝量多时,枝势转旺;反之则转弱。故可以通过改变各主、侧枝延长枝的开张角度和疏留各枝上的营养枝数量予以调节。
整形原则
果树整形是幼龄果树修剪的一项主要工作,首先应根据不同树种的生长结果习性,栽培管理制度,土壤气候条件确定树形,采用人工自然形的整形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因树修剪,随枝作形
果树在生长过程中,芽的萌发和枝的发生是不尽相同的,在苗木质量不一致,砧木种类不同的情况下尤其明显。在实践中几乎很难找到两株在发芽抽枝方面完全相同的幼树,如果严格按预定的树形结构去整形,必然将不合要求的枝条全部剪除,令其重发新枝,这样必然延迟成形,推迟结果年限。因此,只能随枝整形,培养与标准树形相似的骨干枝结构。以主干疏层形为例,对第一层3个主枝,既可邻近,也可邻接,1年或2年选定均可,偶有4个也可,只求相互方向错落,而开张角度大小也可逐年培养,称之谓“有形不死、无形不乱”。这样成形易、结果早。
统筹兼顾、轻重结合
整成合理树形,是为了长期高产,要求骨架牢固。修剪时,应保证骨干枝的生长优势,但为了提早结果,又必须尽量多留枝叶,促发花枝,因此整形初期应当兼顾。果树每年抽生发育枝,随着树龄增长,在发育枝数量激增的情况下,除选留骨干枝外,还必须保留一定数量的辅养枝,或作为未来骨干枝的预备枝,这在有中心干的树形,或自然圆头形、自然开心形等整形上都要有全面的规划。所以,在幼龄时期应以轻剪为主,多留枝叶,扩大营养面积,同时,对骨干枝应重剪助势,对辅养枝宜轻剪缓势,为早成花,早结果创造条件。以后随着枝群增加,树势缓和,逐步加重修剪量,以维持骨干枝的生长优势。
平衡树势、从属分明
不同植株之间,或同一植株的各类枝条之间,生长总是不平衡的。整形时,就应通过抑强扶弱,正确疏截,以保持果园树株群体之间长势近于一致,一树的各主枝之间及上下层骨干枝之间的长势平衡和从属关系,实现果树上下、内外均衡结果,高产优质。
整形方法
主要通过休眠期的修剪完成,必要时辅以支撑、引缚等手段,使骨干枝能按计划的方位和角度形成。在生长旺盛,生长季节长或矮化密植等情况下,为加速成形,常辅以生长季节的摘心、短截,疏枝、拉枝、拿枝等方法,效果更理想(见夏季修剪)。整形的第一步是按主干的高度加上整形带(要求抽生主枝的枝段)修剪,称定干。在第一个生长季的后期,从主干整形带内发生的枝条,选留主枝和中心干。如生长旺盛,在第一个生长期中主枝或中心干已达预定的长度,则可在适当部位选留饱满芽摘心,使按预定方向向外延伸,并维持树势,加速成形,其余枝条则按其生长势处理。一般采用轻剪长放,拉平等措施,增加枝叶量,但以不妨碍中心干或主枝的长势为度。第二年除继续培养主枝或中心干外,再以上法选留侧枝,并区分骨干枝与枝组的不同修剪方法(见修剪)。对于干性强的树种或品种,为防止上强下弱,中心干可令其弯曲上升,干性弱者,中心干应长留使继续维持优势。一般5~7年可完成整形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