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各种水车广泛用于农田灌溉,是当时农业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中有一种唐代人创制的新的灌溉工具筒车,又叫水转筒车,随水流而自行转动,竹筒把水由低处汲到高处,功效比翻车大?其种类有手转?足踏?牛拉等?
筒车是用竹或木制成一个大型立轮,由一个横轴架起,可以自由转动?轮的周围斜装上许多小竹筒或小木筒,把这个转轮安置在溪流上,使它下面一部分浸入水中,受水流之冲击,自行旋转不已?轮周斜挂的小筒,当没入水中时满盛溪水,随轮旋转上升?
由于筒口上斜,筒内水不流洒,当立轮旋转180度时,小筒已平躺在立轮的最高处,进而筒口呈下倾位置,盛水即由高处泄入淌水槽,流入岸上农田?
这种自转不息终夜有声的筒车,对解决岸高水低,水流湍急地区的灌溉有着重大意义?它一昼夜可灌田百亩以上,功效很大,确实是人无灌溉之劳而田有常熟之利?
除了筒车外,唐代的曲辕犁是继汉代犁耕发展之后又一次新突破?
唐代以前的犁都是笨重的直辕犁,回转困难,耕地费力?西汉出现的“二牛抬杠”式的耕犁,尤其是西汉中期又大规模地提倡和推广牛耕,成为我国犁耕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唐代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创造出一种轻便的曲辕犁,犁架小,便于回转,操作灵活,既便于深耕,也节省了畜力?这种犁出现后逐渐得到推广,成为最先进的耕具?我国古代的耕犁至此基本定型,这是唐代劳动人民对耕犁的重大改进?
关于曲辕犁形制,晚唐人陆龟蒙在所著《耒耜经》中作了详细的记载:曲辕犁是由铁质犁镵?犁壁和木质犁底?压镵?策额?犁箭?犁辕?犁梢?犁评?犁建和犁盘11个部件构成的?其中除犁镵?犁壁外,均为木制?全长6尺?
水车的作用是:提水灌溉农作物。
水车外形酷似古式车轮。轮幅直径大的20米左右,小的也在10米以上,可提水高达15-18米。轮幅中心是合抱粗的轮轴,以及比木斗多一倍的横板。大水车可灌溉农田六、七百亩,小的也可灌溉一、二百亩。水车省工、省力、省资金,在古代可以算是先进的灌溉工具了。
中国正式记载中的水车,大约到东汉时才产生。东汉末年灵帝时,命毕岚造“翻车”,已有轮轴槽板等基本装置。又有一说三国时魏人马均也有“翻车”的制造(见《三国志.魏志》卷二九杜 传裴松之注)。不论“翻车“究竟首创于何人之手,总之,从东汉到三国”翻车“正式的产生,可以视为中国水车成立的第一阶段。
扩展资料:
水车转动的原理:
筒起到了叶轮的作用:承受水的冲力(由水的动能(速度)提供),获得的能量使筒车旋转起来。并克服筒车的摩擦阻力、以及被提升的水对筒车的反力矩)。当转过一定角度,原先浸在水里的竹筒(已灌满了水)将离开水面被提升。
筒底所在的外环半径大于筒口所在的内环,由于两者为同心圆,所以在低处时,竹筒盛水(筒口高于筒底),在高处时,竹筒泄水(筒口低于筒底)。可以通过调整水槽的位置和长度,使水槽能够接到更多的水。
当筒车旋转太慢,或者提不起水,可在筒车上装一些木板或竹板,便于筒车从水中获得更多的能量(动能),也可以将筒车浸入水中更深一些,来获得能量(这样处理,由于竹筒出水时的位置与筒车轴线之间的角度更大,筒口与筒底的高差也更大,能够使竹筒内存下更多的水)。?
当水流的速度较低时,竹筒也要相对小一些,否则,筒车从水中获得的能量有限,不足以克服被提起的水对筒车的反力矩(或者说:势能)。 如此往复,循环提水。 筒车本身的效率很低,但无需供给动力。
百度百科-水车 (灌溉工具)
百度百科-筒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