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374元),置栎阳县。自前350年孝公从栎阳迁都咸阳之后,栎阳县仍不失当年繁华。它是咸阳陆通三晋的必经之地,是关中的交通枢纽。东西往来的商人多经于此,所以商业比较发达。据《西安古代交通志》载,当时由咸阳东行,经高陵、栎阳、重泉,至临晋的蒲津渡过黄河,向北可达太原、上党。秦对赵作战,走的就是这条路。秦并天下以后,这条路成为秦代东北干道,秦始皇第三次出巡归来时,就是经此路返回咸阳的。孝公迁都咸阳后,栎阳的宫殿作为秦王的行宫得以保存,这是一百多年后司马欣、刘邦在此建都的一个重要原因。
秦时的栎阳县管辖着今天的临潼区渭河以北和阎良区在内的大片土地。这里地处渭河平原,土地肥沃,农业发达。公元前246——前236年,秦国用韩国水工郑国凿郑国渠,其中段沿荆塬由今三原县境东流入阎良,绕断塬而北,至汉太上皇陵(万年陵)以东横绝石川河,并纳其水,又东出阎良入富平。郑国渠修成后,栎阳县北部的许多土地得以灌溉,这为栎阳农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栎阳的制陶业和冶制业十分发达,经专家考证,栎阳是当时秦国一处重要的兵器工业基地,不仅有工官,而且有左右工室,规模极其宏大。1963年遗址区内的官庄村出土了一件铜釜,内装8枚金饼,经专家鉴定,含金量达99%,为战国晚期秦国货币,可为栎阳商贸繁荣之一证。 汉王元年(前207年)十月,曾盛极一时的秦王朝被强大的的农民起义军灭亡了。次年正月,项羽在鸿门(今陕西临潼东北)大封诸侯,封司马欣为塞王,都栎阳。同年八月汉王刘邦用韩信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击败雍王章邯。司马欣迫于威势投降了刘邦。十一月,刘邦正式建都栎阳,拉开楚汉战争的序幕。刘邦令萧何辅佐太子,坐镇栎阳,征集粮草兵卒,及时运往前线,以供军需。栎阳成了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的大本营,经过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刘邦最终消灭了项羽。公元前202年刘邦在定陶(今山东定陶)汜水之南即皇帝位,从谋臣娄敬的建议,入都关中,以古栎阳为临时都城,直至公元前200年才将国都迁往长安(今西安市西北汉长安故城)。
公元前一九七年七月太上皇刘煓崩于栎阳宫,十月葬太上皇于栎阳北原(今阎良北之荆山),并设万年县以奉陵寝,治所在栎阳城中。汉景帝五年(前152年)修东渭桥以方便长安与栎阳间的交通。尔后栎阳又成为西汉政府北上出击匈奴道路上的重要驿站。前95年,汉武帝采纳赵中大夫白公建议开凿了白渠。引泾水,西起泾阳谷口,尾入栎阳(武屯镇东),全长200余里,灌田4500余顷。白渠由谷口流至泾阳石桥分为南北两大干渠。南白渠又分为上、中、下三支,北白渠、南白渠的上、中两支使得栎阳县的全部田地几乎都得以灌溉,加上赵过“代田法”和三脚耧的推广普及,栎阳成了关中的产粮要地。 随着古栎阳城垣的消失,人们对古栎阳的认识更加模糊不清。许多人把今临潼的栎阳镇(唐以后的栎阳,为别于古栎阳,笔者认为应称作后栎阳)误认为秦汉时期的栎阳。
1964年,陕西省文管会对古栎阳遗址进行了为期15天的调查和试掘。1980年-198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古研究所刘庆柱率栎阳发掘队在此进行了为期一年多的勘探试掘,初步弄清的栎阳城的形制、规模,为古栎阳史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1987年8月1日,古栎阳遗址所在的临潼县武屯乡因区划调整划归西安市阎良区管辖。2001年栎阳城遗址被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10月,阎良区文体广电局在遗址区树立了保护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