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修建灵渠沟通了湘江、漓江,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为秦王朝统一岭南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大批粮草经水路运往岭南,有了充足的物资供应。灵渠渠首处用拦河坝壅高湘江水位,将其一股(今称南渠)通过穿越分水岭的人工渠道引入漓江上源支流,并对天然河道进行扩挖和整治后,入漓江;
将另一股(今称北渠)另开新渠屈曲于湘江右岸再入湘江。用拦河大小天平(用条石砌的溢流坝、铧嘴(导水分水堤)、湘江故道和泄水天平,综合地实现了分水、引水和泄洪等项功能。
扩展资料:
灵渠渠道由人工渠、开挖天然溪流的半人工渠道和整治后的天然河流组成,南渠长33km,北渠长3.5km。以弯道减缓坡度;以陡门和堰坝节制用水,增加通航水深;以侧向溢流堰分泄洪水,保障安全。唐代已建有陡门18座,宋代发展到36座,元明清三代多次维修完善,保证了灵渠航运长期不衰,对广东广西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有重大影响。
1936年和1941年,粤汉铁路和湘桂铁路相继通车,灵渠的航运逐渐停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灵渠全面整修,基本保留了传统工程面貌,使其成为灌溉、城市供水和风景游览综合利用的水利工程,已无通航效益,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灵渠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工程。它的主体工程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综合发挥了分水、导水、壅水、引水和泄洪排沙的功能,形成了科学的、完整的、调控自如的工程体系,既能保证内江灌区用水需要,又可以防止灾害发生。
它体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存,是全世界仅存的一项古代“生态工程”。这一工程说明了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征;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最具创造性的民族。
都江堰工程的主要作用:
都江堰工程的主要作用是引水灌溉和防洪,另外也兼具水运和城市供水的功能。
它将岷江水一分为二,引一部分流向玉垒山的东侧,让成都平原的南半壁不再受水患的困扰,而北半壁又免于干旱之苦。
通过规划灌溉沟渠,加固河岸,兴建了多座节制闸和外江枢纽闸,还在岷江上游建设了紫坪铺等多座大型水电站控制来水。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原灌县)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距成都市区约50公里,距离青城山风景区20公里。
李冰采用中流作堰的方法,在岷江峡内用石块砌成石埂,叫都江鱼嘴,都江堰 也叫分水鱼嘴。鱼嘴是一个分水的建筑工程,把岷江水流一分为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