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灌溉的分类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4 13:36:07
字号:

天津郊区稻田的污水灌溉,大致可分为本田灌溉和秧田灌溉两种。 本田灌溉污水,又可分为稻田空闲期灌溉和水稻生长期灌溉。

污水灌溉的分类

(1)稻田空闲期灌溉,即是在冬春季水稻生长期以外的时间进行灌溉,有多方面的好处。

①时间充裕,可以扩大稻田的污水利用面积。

②可以加大污水的灌溉量,使稻田土壤多吸收和贮蓄污水中的肥分和有机质悬浮物,以充作基肥。经大量灌溉污水的稻田,一般不再施用基肥。

③可调节用水。经污水灌后的稻田,可以减少插秧前拉荒时的用水量,缓和稻田拉荒时用水紧张情况。

④污水含盐量不高,灌后可以降低土壤盐分,一般灌后土壤中氯化物可以比灌前减少25~40%。

稻田空闲期灌溉污水,以冬灌效果最好。冬灌后污水中的悬浮物沉积地表,春天对防止强烈日晒蒸发,减少地下水上升泛盐有一定作用。同时由于冬灌稻田风化时间长,耕翻容易腐烂,可以起到改良土壤,提高肥效的作用。为了增加灌污次数和灌污量,一般冬灌开始较早,次年春季提早耕地,争取充分晒垡。耙地时,要把土壤充分混匀,以免土表耙分过多。春灌稻田,污水量不能过大,以免影响耕地。用水质较差的污水。在插秧苗洗碱时,要改用清水拉荒,然后插秧。

污水的灌溉量,根据污水水质、含肥高低、土地肥瘠、土壤渗透性强弱等确定。一般以污水肥分为主的稻田,灌污的肥分,以不超过水稻全生育期用肥量的一半左右为宜。过量则易引起水稻前期徒长和后期倒状。

(2)水稻生长期灌溉:一般是从插秧后开始,用污水灌溉兼做追肥。灌溉时期与追肥的时期基本相同。灌溉次数和每次灌溉量,因水质而不同。灌污要掌握催小不催大的原则,含氮最高的在分蘖期间灌2~4次,肥分低的灌6~7次。如感到肥力不及,则在早穗期再行补灌。这时已是雨季,污水肥分浓度已经稀释,灌污量和灌污次数可酌情增加。

污水灌溉的稻田,大都要在拔节前落干烤田,特别是前期(指插秧前的冬灌和春灌)灌污量大的株数不宜过多。一般以6x7、6x6寸,每墩3~4株较好。如果污水肥分低,插秧时间较晚,密度可适当增加。

③要用老壮秧插秧,老壮秧素质好,易活。

④注意防病、虫害:污水灌溉的水稻,易发生病虫,要及时防治。 污水本身耗氧量高,同时悬浮物堵塞土壤孔隙,土壤还原性强,氧化还原电位降低,很易引起土壤中硫化氢等有害物质的增多。加之,污水中含有胶体物质和油脂,用以灌溉育秧,往往会引起黑根烂秧和秧苗被粘糊而生长不良。因此,灌前对污水要进行净化沉淀处理。

土壤吸附丁胶体物及油脂,减少了“糊秧”的危害。同时污水经过净化沉淀或土壤过淋,悬浮物、耗氧量和硫总含量,都有很大改善。硫化氢亦随之减少。其次,利用污水育秧,采用改良水床和薄膜保温育秧方式,比较安全稳妥。因为这两种育秧方式,秧苗3叶期前不保水,土壤通透性好,有利于防止黑根烂秧。污水灌溉秧田,主要是水源特别缺乏的地方。灌溉量不能大,有井灌条件的,可以实行井、污混灌。肥力大或秧苗有旺长现象,后期要落干蹲苗促壮。

灌溉必须做到适时适量。灌溉时间和灌溉量主要决定于树种的生物学特性、苗木的生长发育时期和圃地的气候、土壤条件等。

1.树种的生物学特性:

树种的生物学特性不同,对土壤水分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如培育杨、柳、泡桐、落叶松、水杉等树种播种苗时,由于幼苗细嫩,根系发育较慢,要求比较湿润的土壤,灌溉次数应多些;而榆树、刺槐、槭树等树种的幼苗比较耐旱,需水中等,灌溉次数可适当少些;栎类、核桃、山杏等树种,幼苗根系分布较深,需水较少,可尽量少灌溉。

2.苗木生长发育特点:

同一树种苗木各生长时期的特点不同,灌溉次数和一次灌水量也各不相同。

(1)出苗期:播种苗在出苗期,种子发芽和幼苗出土都需要一定的水分条件。此时根系分布很浅(约0~10厘米),为了防止根系分布层过于干燥,对于小粒种子,需水较多的树种,灌溉宜少量多次,最好采用喷灌;对大中粒种子,需水较少的树种,最好是播前灌足底水,播后在不影响发芽的情况下,尽量不灌,以免降低地温,并造成底土板结。

(2)幼苗生长初期:苗木地上部分和根系开始生长,幼根长出侧根,开始形成根系,但分布比较浅(约15~20厘米),灌溉量可适当控制,灌溉次数可相应减少,以促进根系生长。

(3)苗木速生期:苗木生长速度最快,需水量最多,而且气温高,主要根系分布较深(约30厘米左右)。这一时期灌溉的深度最深,用水量最大,可采取少次多量,一次灌透的方法,充分满足苗木迅速生长所需要的水分。

(4)苗木生长后期:这一时期为防止贪青徒长,促进苗木充分木质化,安全越冬,应停止灌溉。

灌溉必须及时,不能在苗木因缺水而出现萎蔫时再灌溉。确定灌溉时间的可靠方法是测定土壤的含水量。

确定每次灌溉量的原则是:保证苗木根系分布层处于湿润状态,即灌水的深度应达到主要根系分布层以下。因此,必须了解各树种的苗木在不同时期根系分布的深度,以便确定灌溉时需要湿润的土层深度。所谓土壤处于湿润状态,是指土壤湿度始终不低于田间持水量的60%。

3.苗圃地气候条件:

在天气干旱、土壤水分缺乏的情况下,灌溉的次数应多些,灌溉量可大些;晴朗多风时,间隔期要短;在无风多云,空气湿度大时,间隔期可适当延长。

4.土壤物理性能:

土壤的物理性能不同,灌溉次数和一次灌水量应有所不同。沙土宜量少次多,而黏土宜次少量大。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js/5_1145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