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鱼体内有一种腥腺,这种粘液腺分泌出来的粘液里,含有氧化三甲胺,当鱼死后,氧化三甲胺就会不断地脱氧还原成为三甲胺扩散到空气中,出现腥味。
鱼身体两侧各有一条白色的线,叫?腥腺?,这种粘液腺分泌出来的粘液里,含有氧化三甲胺。这种物质本身没什么腥味,但是鱼一旦死去,体内的细菌就开始将氧化三甲胺分解成胺的衍生物,从而发出难闻的气味。因此,活的鱼腥味较轻,死了之后的腥味较重(死得越久,腥味越重)。
怎么样去除鱼腥味呢?
1.在清洗鱼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将鱼体内的黑膜抠洗干净,因为那层黑膜会散发出难闻的腥臭,影响鱼的味道;
2.在烹调鱼时放一些白糖入锅,可以有效去除难闻的鱼腥味;
3.橘皮是很好的香料,烹调时放一些和鱼一起烹调可以很大程度去除鱼腥味;
4.由于难闻的三甲胺能溶于酒精,烹调时放一些白酒进去,随着酒精的挥发,腥臭味也会随着散出锅外;
5.三甲胺属碱性,放一些食醋入锅可以部分中和三甲胺,从而清除鱼腥臭味;
6.可以尝试用红葡萄酒将剖好的鱼腌一下,酒中的鞣酸和酒的香味能够消除腥味;
7.茶叶中的鞣酸具有收敛作用,可以将鱼放在温茶水中浸泡5~10分钟;
8.炖鱼时可以在锅里放一点牛奶,不仅能去除鱼的腥味,还能使鱼酥软美味;
9.炸鱼时也可以将鱼放在牛奶中浸泡一会儿再炸,或者在沸油中放几片生土豆片和鱼一起炸,这样炸出的鱼不仅没有鱼腥味而且鲜美可口。
小麦腥黑穗病的发病条件是什么?应该如何防治?
小麦腥黑穗病和矮腥黑穗病又称腥乌麦、黑麦、黑疸。
病症主要有现在穗部,一般病株较矮,分蘖较多,病穗稍短且直,颜色较深,初为灰绿,后为灰黄。
颖壳麦芒外张,露出部分病粒(菌瘿)。
发病条件
病菌以厚垣孢子附在种子外表或混入粪肥、土壤中越冬或越夏。
当种子发芽时,厚垣孢子也随即萌发,厚垣孢子先产生先菌丝,其顶端生6—8个线状担孢子,不同性别担孢子在先菌丝上呈“H”状结合,然后萌发为较细的双核侵染线。
从芽鞘侵入麦苗并到达生长点,后以菌丝体形态随小麦而发育,到孕穗期,侵入子房,破坏花器,抽穗时在麦粒内形成菌瘿即病原菌的厚垣孢子。
小麦腥黑穗病菌的厚垣孢子能在水中萌发,有机肥浸出液对其萌发有刺激作用。
萌发适温16—20℃。
病菌侵入麦苗温度5—20℃,适合9—12℃。
湿润土壤(土壤持水量40%以下)有利于孢子萌发和侵染。
一般播种较深,不利于麦苗出土,增加病菌侵染机会,病害加重发生。
防治方法
(1)头种方法
种子处理常年发病较重地区用2%立克秀拌种剂10—15g,加少量水调成糊状液体与10kg麦种混匀,晾干后播种。
也可用种子重量0.15%—0.2%的20%三唑酮(粉锈宁)或0.1%—0.15%的15%三唑醇(百坦、羟锈宁)、0.2%的40%福美双、0.2%的40%拌种双、0.2%的50%多菌灵、0.2%的70%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0.2%—0.3%的20%萎锈灵等药剂拌种和闷种,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2)第二种方法
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施用腐熟的有机肥对带菌粪肥加入油粕(豆饼、花生饼、芝麻饼等或青草保持湿润,堆积一个月后再施到地里,或与种子隔离施用。
农业防治春麦不宜中过早,冬麦不宜播种过迟。
播种不宜过深。
播种时施用硫铵等化肥做种肥,可促进幼苗早出土,减少侵染机会。
冬麦提倡在秋季播种时,基施长效碳铵1次,可满足整个生长季节需要,减少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