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点不明白什么叫客家人?粤语和客家话有什么区别?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4 11:22:08
字号:

客家人

有点不明白什么叫客家人?粤语和客家话有什么区别?

客家人,又称为河洛郎。客家人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

客家人的历史

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是汉民族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分支。因为身在异乡,对于故乡河洛(以洛阳为中心的洛河流域)地区的眷恋,自称“河洛郎”。客家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另一方面又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客家人常常以那些英才男儿为榜样,启发教育儿孙,向功勋事业有成的前辈们学习。 有人说:有太阳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还有人说:哪里有阳光,哪里就有客家人;哪里有一片土,客家人就在哪里聚族而居,艰苦创业,繁衍后代。 由于客家人行走天下,移民世界,且在海外商界不乏成功者,因此有“东方犹太人”之称。

第一次南迁是在秦始皇时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政治和军事的需要,派兵60万人“南征百越”。南下的秦军,从闽粤赣边入抵揭岭(即揭阳山,今揭阳县北150里),直抵兴宁、海丰二县界。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再派50万兵丁“南戍五岭”(今两广地区)。这些兵丁长期“戍五岭,与越杂处”。秦亡后,两批南下的秦兵都留在当地,成为首批客家人。

第二次南迁是在东晋“五胡乱华”时期。当时,为了避难,一部分中原居民辗转迁入闽粤赣边区。稍后,由于南北对峙,又有大约96万中原人民南迁至长江中游两岸。其中一部分人口流入赣南,一部分经宁都、石城进入闽粤地区。

第三次南迁是在唐末黄巢起义时期。先是唐代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巨大灾难,迫使大量中原汉人南逃。唐末黄巢起义,又有大批中原汉人逃入闽粤赣区。如宗室李孟,由长安迁汴梁,继迁福建宁化古壁乡。固始人王绪、王潮响应黄巢起义,率光、寿二州农民起义军五千下江西,致使闽赣边一带人口激增。

第四次南迁是宋南渡及宋末时期。金人入侵,建炎南渡,一部分官吏士民流移太湖流域一带。另一部分士民或南渡大庚岭,入南雄、始兴、韶州;或沿走洪、吉、虔州,而后由虔州入汀州;或滞留赣南各县。南宋末年,元军大举南下,又有大量江浙及江西宋民,从蒲田逃亡广东沿海潮汕至海南岛。

第五次南迁是在明末清初时期。其时,生活在赣南、粤东、粤北的客家人因人口繁衍,而居处又山多地少,遂向川、湘、桂、台诸地以及粤中和粤西一带迁徙。这次大规模的迁徙,在客家移民史上被称作“西进运动”。四川的客家基本上来源于这次“西进运动”。当时四川人口因战乱、瘟疫及自然灾害锐减,清政府特别鼓励移民由“湖广填四川”。

第六次南迁是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时期。当时为避战乱,有一部分客家人迁徙到南亚,有的被诱为契约劳工,被押往马来西亚、美国、巴拿马、巴西等地。

除以上6次大规模的南迁外,中原汉人也有因旱灾水患逃荒而南迁者,另有历代官宦、贬谪、经商、游学而定居闽粤赣边地区的,但并不是所有南迁的汉人都成为客家人,他们中只有闽粤赣系和源自这一系的人,才被称为客家人。

据统计,现在生活在中国大陆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广东、江西、福建、四川、湖南、湖北、贵州、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总人口达5000万以上,占汉族人口的5%。在国外,客家人主要分布在东南亚的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东亚的日本、朝鲜,美洲的美国、加拿大、巴西,欧洲的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德国和奥地利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1000万之众。

客家先祖原本居住在北方,后来搬迁到江南,分住赣、粤、闽、湘、台、琼诸省,并逐渐散及国外,漫布全球。赣南是客家先民南迁的第一站,也是客家人数最多居住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客家”这一称谓的来历是与客家先民的迁徙相关联的。对其居住地而言,这些人是从别处搬迁过来的“客”,可以说,离开了迁徙就不会有“客家”这一称谓。

客家人迁徙的原因多种多样。早期则主要是源于灾害的胁迫。诸如残酷的战争、水、旱、虫等特大自然灾害的打击及瘟疫的流行。中国历史上每次大规模的战乱,几乎都造成了客家人的大迁徙。据史料记载,南北朝时期就有过客家先民的大迁徙。试想,在漫长的岁月里,“五胡十六国”,战火不断,哀鸿遍野,不逃离能活命吗?据说我们陈氏先祖就是在那个时期离开豫西故土辗转来到江西最后定居赣县的。“月是故乡明”啊,开始,先民们也许只想暂时客住一段时间,但慢慢地也就习惯了。于是建造房舍,开垦田地,畜养猪牛,长久地居住下去。由暂时的客住到长久的家居。就这样,也就永远的“客家”了!

值得一提的是,有一种特殊方式的迁徙。据说秦始皇为了建造阿房宫,驱赶数万“木客”往赣南兴国伐木,没累死的后来就留在了当地,这大概便是赣南客家最早的先民。

迁徙的过程肯定是艰险的。扶老携幼,跋山涉水,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安家过日子。客家先民披荆斩棘,排除险阻,“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他们终于挺过来了,形成今天这样一支有着数千万人丁的兴旺发达的民系群体。

迁徙的最后一道程序是建房造屋安下家来。一位客属长者说:“安家最重要的是定屋场的位置。怎么定呢?要看风水。这个风水,不是地理先生讲迷信的那个风水。主要是采阳光,看风向,近水源,傍硬山,择高地。而坐北朝南、向阳背风、柴近水便、视野开阔则是理想的选择。”

人们常常赞叹客家人的勤劳、勇敢、坚毅和机智。客家作为一个民系群体,由于先民数代屡次长途的迁徙,它自然比其他群体更多样更深层次地体验了社会实际和生产实际,它也就必然受到了更多的锤炼和滋养,积累了更多的处理与自然界关系及社会人际关系的经验。因此,客家群体中出现过大批的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企业家……

有关客家的起源存在多种说法,主要的有客家中原说和客家土著说。客家中原说认为客家主体构成为来自中原的移民,而客家土著说则认为“客家共同体,是南迁汉人与闽粤赣三角地区的古越族移民混化以后产生的共同体,其主体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古越族人民,而不是少数流落于这一地区的中原人”。从两宋开始,中原汉民大举南迁,经赣南、闽西到达梅州,最终形成相对成熟的、具有很强稳定性的客家民系。此后,客家人又以梅州为基地,大量外迁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客家三州”为 嘉应州、赣州、汀州。

说到客家最著名的就是他们的土楼了,如果你在网上搜索客家,会同时出现很多关于土楼的条目。如果你是集邮爱好者的话,你应该注意到了中国民居那套邮票里的福建民居之中有张便是客家的土楼。由于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林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匮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像土楼似的“抵御性”城堡式建筑住宅。在福建,土楼分方形土楼和圆形土楼两种,而圆楼相对少见。

关于土楼的一个笑话估计大家还有印象:据说,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的间谍卫星对中国进行拍照侦察,惊讶地发现在我国福建省的山区里分布着很多的不明大型建筑,或圆或方,经过分析认为是“导弹发射基地”,中国的军事实力不可小觑。直到中美建交后,美国人才知道那些所谓的“导弹发射基地”实际上是客家典型的民居——土楼。

当然客家的豆腐同样也是很有名的,中国最出名的豆腐:客家酿豆腐、四川麻婆豆腐、湖南臭豆腐,后两个只能算是小菜小吃,唯有客家人把豆腐上升为大菜、主菜。甚至他们闹新房的歌曲里都有豆腐,例如有一首这样唱到:

新买磨石圆叮当,

一心买来磨豆浆,

三更半夜磨豆腐,

呀呀啮啮到天光。

一:客家渊源

客家是中国汉族的一个庞大的民系共同体,形成历史悠久,人数众多,根据资料显示,客家人现有总人数5500万,其中中国约4500万,在海外客家人当中,大多数居住在亚洲的一些国家,其中马来西亚约125万、印度尼西亚约400万、泰国约50万、越南约30万、新加坡20万、缅甸10万...,其他分布在美洲、欧洲、澳洲等地。

客家先民,系来自中原。是历代因战乱从中原大规模直接迁徙而至,或辗转迁入,或官宦、贬谪、经商等原因而落居。其先民迁徙有以下几个时期:

(一)秦汉统一中国,中原移民开始南下。

1、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军六十万灭楚“南征 百越之君”,集结余干之水的秦军,于公元前221年置闽中郡后,即分兵南下,从闽粤赣边入抵揭岭,即揭阳山,今揭阳县北一百五十里,直抵兴宁、海丰二县界。

2、秦始皇三十三年,五十万人守五岭,即赵佗“将卒以戍越”。由是观之,闽粤赣边有两支秦军屯戍,一戊南野之界,一戍揭岭。

3、秦始皇三十四年,赵佗又在隔河二里筑城以控武水,筑万人城于中宿浈山。赵佗又在龙川筑城居之。这批筑城者人数不详,但同期徙往北方边郡筑城可考者,少者三万户,多者五万户。

4、秦始皇三十六年,估计秦驻闽粤赣边之戍徙民约占当地人口三分之一以上。

5、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5年),又大批中原士卒南戍 岭南,分驻于郡县及军事要冲。

6、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闽中及揭阳(潮、梅古为闽越地)的闽越人都搬走了,是地只留下秦中县徙民的后裔。这说明自此起,闽粤赣边居民是以中原移民为主体。

(二)汉末建安至东晋永嘉之际,中原人民避难,有一部分人迁入闽粤赣边区。

东汉末年,中原人民避难入交州,曾掀起一次高潮,南迁主要由海道而来。

南北朝时,南北对峙,中原人民又一次大规模南迁,迁移人口约96万,大部分稳定在长江中游两岸,其中一部分入江西赣南,部分又经宁都、石城进入闽粤边州县。

永嘉之际,中原士族流入福建者众。

(三)唐代安史之乱,战祸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中原人民大量南逃。

(四)唐末黄巢起义,中原人民避难者又大批逃入闽粤赣区。如宗室李孟,由长安迁汴梁,继迁福建宁化古壁乡。固始人王绪、王潮响应黄巢起义,率光、寿二州农民起义军五千下江西。唐末至宋、闽赣边人口激增。

(五)宋南渡与宋末再有大批中原人民逃难至粤中与闽粤赣边地区。

建炎南渡,一部分官吏士民流移杭、秀、苏、常、湖、即太湖流域一带。另一部分而且是大部分随隆 皇太沿走洪、吉、虔州,皇太回临安。这些士民没有随太后的条件,又势不能北返,因而一部分南渡大庚岭,入南雄、始兴、韶州。一部分由虔州入汀州。一部分滞留赣南各县。

南宋末年,元军大举南下,江浙及江西大量宋民,一路从蒲田逃亡广东沿海潮汕至海南岛。

(六)除以上所述因战乱大规模南迁外,中原人民因旱灾水患逃荒而南来,亦有历代官宦、贬谪、经商、游学而定居闽粤赣边地区者。

从以上史料看,客家先民主要来自中原汉族。而客家民系形成的过程中,又不断融化吸收畲、瑶、蛋、木客等南方少数族群壮大了客家队伍。

泉州提线木偶艺人:戏允了,下刀子也要去

二、孝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维系统治(“家国同构”,混淆群己权界,公私互犯)的最根本的礼教准则,是汉民族家庭美德与传统文化罪恶糟粕极具争议和威力的混合体。需要明辨的是,理论上及现实中的儒家孝道体系是中国特色封建专制主义社会历史的产物,并非人类的“普世伦理”或客观的普遍真理。

儒家所主张的依靠暴力实行的“慈-孝”(倒设前提)(无条件的奴隶主义:所谓“亲憎我,孝方贤”,舜就是以此起家的政治阴谋家,开了扭曲人性、高压伦治、孝廉腐败的恶例。此后中国进入奴隶社会,后世有无数“以〔特定关系〕人为神主圣王”的儒家邪教造成的社格人格畸变良知理智沦丧的案例。附: 参考资料2)、“权力-责任”严重不对等,制度倒挂设计的孝道是违背《世界人权宣言》、《儿童权利公约》的根本原则与具体规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性质,违背现代文明社会的契约伦理与责任伦理、生物界的“责任伦理”和自然法的“道德金律”的。

儒家礼教——孝道推行的实质包含着不平等自由主义、道德相对主义、伦理特殊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上位霸权主义及主观唯心主义。(参见:自我中心 内圣外王 权力意志)没有平等——公平正义,就没有法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对真理和人权、人类尊严的尊重,也就没有真爱和博爱。

封建孝道在中国根深蒂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自古以来严重威胁着中国人特别是弱势儿童的生存权(儒家传统认为包括身体发肤在内的整个人格的主权属于父母,通过国家暴力和群氓暴力维护这种贿赂人心、婆媳循环、轮流坐庄、一盘散沙的反动统治秩序,却从不愿正视并防止父母侵害其法定被代理人的身体发肤等等)、生命健康权、人格尊严权、人身自由权、获得救助权、表达权、参与权、发展权、婚姻自由权、不作伪证权……以至年长公民的社会保障权益(妨害社会进步,只能养儿防老——现在有的人都不需要“养儿防老”了,更容易暴露人性中的罪恶与孝道之本质)。中国的家庭暴力与社会腐败(绝对权力,绝对腐败;*情暴孝,从小训练;有礼有众,无法无天。)问题形势依然严峻。

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和孟子的成长过程都没有正常的父爱(包括教育)和家庭结构。

伟大的哲学家老子这样看待“礼教圣智”: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墨子指出:“天下之为父母者众,而仁者寡,若皆法其父母,此法不仁也。法不仁,不可以为法。”

儒家孝道思想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只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建立健全民主法治,才能最终根除封建礼教的社会基础。

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成为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鲁迅先生曾撰文批判,揭露礼教的吃人本质和孝道对国民性的巨大危害,大声疾呼“救救孩子”。

《二十四孝》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这4章内容相关,故一并解释。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懿子向孔子请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不要违背。之后,樊迟为孔子驾车时,孔子告诉他这件事说: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不要违背。樊迟问: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在世时,要依礼来侍奉他们;当他们去世之后,又要依礼来安葬及祭祀他们)。

此章的“无违”由孔子自己后面的说明看来,应是不违背礼的意思。

至于为何孔子在此要分两段解释无违呢?有学者以为孟懿子的父亲孟僖子贤而好礼,所以孔子只要他能做到不违其父之志向行为就可以算是孝了。但是一般人的父亲言行未必一定合礼,此时子女就不应以不违背父亲为孝,而应该以不违背礼为孝了。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孟武伯向孔子请问什么是孝。孔子说:让做父母的只因为子女的疾病而忧愁烦恼)。

此章有三种解释分述如下:1.使父母只担心子女的疾病,故须努力做好一切事情;2.父母只担心子女的疾病,故子女须小心保重自己;3.子女应只担心父母的疾病,其它则不宜过分担心,否则反而会使父母不安。

小弟以为第一解涵意较广,故详细说明如下:

此章言外之意乃是因为疾病并非人力所能控制,其它各方面则人的主控力较强,所以作子女的必须在其它各方面勤勉努力表现良好,使父母不会因为除了疾病之外的事情,为子女担心操烦。

事实上以今日医学的角度而言,疾病仍有一部份的成因或程度可以操之在己。例如有些传染性疾病有其地域性,能不去这些地方就应该尽量避免(泰伯篇的“危邦不入”或也与此有部份相同之意)。如果一定得去,有些预防措施就一定不该省略,如疟疾可以藉行前开始服药预防。另外也有些传染病与个人的行为有关系,当然也能且该禁力避免危险的行为,如性病。还有些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自己也应定时按医师指示使用药物,因为这与病情的控制相当有关;适当的饮食和运动也同样重要,同时也是可以操之在己的。还有一些健康行为,如:均衡的饮食、体重的维持等也与健康息息相关,这些应该也属自己可以注意的。

由此观之,孔子此章之真意也许可以理解为:子女须尽全力做好每一件可以做好的事,以期使父母不因为子女多担操烦。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向孔子请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今日所谓的孝是指能够供养照顾父母。但是家中的狗和马也一样也有人供养照顾啊!假若心中少了敬意,那又如何可以分辨这两者呢)?

此章的“至于犬马,皆能有养”有两解:1.狗和马也一样有人供养;2.狗和马也一样可以侍奉人;但若依第二种解释似乎就不须“有”字了。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向孔子请问什么是孝。孔子说:晚辈长保恭敬和悦的神色是最难做到的。当有事时,年轻人去做;有丰盛美食时,由长辈吃;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此章的“色难”亦有两解:1.晚辈的神色(详解如上);2.长辈之神色:是指能够在父母神色未变之前,先得知父母的心意。

“孝”字在论语中,一共见于14章。其中为孔子所言,且与孝的定义有关者,共有6(5+1,一章重出)章,即为政篇这四章加上学而篇,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6(5)章皆属“两端四角”启发式教学。

综合这6(5)章之意如下:父母在世时,与父母相处自己要秉持恭敬的心意;保有和悦的神色;行为要合义合礼;另外也必须努力做好一切事情,以尽量减少父母为自己担忧;父母过世之后,丧祭亦应合义合礼;且必须时常缅怀他们,并效法他们合义合礼的言行,如此都能做到,才算是孝吧。

五大符合普世伦理(符合所有人的权利和利益)的所谓“孝”的原则:

一、《孟子》提到了周代的伦理风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保护传承祖先的基因血脉,实现发扬家族的社会功德,保证子女的生存和发展,是为人父母的法理责任和历史使命。忽视/虐待子女,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者,不配以儒教恶俗倚老卖老,因为这是悖逆自然法的。

二、《孝经》开宗明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儿童权利公约》宣告的儿童最大利益原则,由此而始。身为未成年子女的法定代理人,渎职侵权,漠视/摧残子女的生命健康,要求子女适应罪恶生活方式的主观唯心主义亡命之徒有什么强求“子孝孙贤”的物质基础?

三、《圣经·旧约·出埃及记》20:12十诫第五条:当HONOR你的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神所赐你的地上得以长久。中国曰:“显亲”。百年树人,责任重大。为人何以“光宗耀祖”,德泽后人?为“亲者瞒瞒瞒”的道德相对主义礼教恶俗隐去的是真诚扬起的是罪恶,“抬头三尺有神灵”,天网恢恢,无处是、家天下,您的一言一行关系子女的命运与品格。求真理走正道才能荣耀先祖造福后代。明理爱幼(好学重教)正是法天敬祖。天伦之福何等贵重!

四、《孟子》本位主义主观片面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曾经作为家国代群越界侵权的“规矩”(心性群氓“推己及人”地发泄维护,代代相传)。而《礼记·礼运·大同篇》反映了万恶的儒家天下旧社会劳动人民的美好空想:“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墨子》指出“孝,利亲也,以亲为爱”,子女“能能利亲,不必得”,“欲人之爱利其亲也”,自己必“先从事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也。然即交孝子者。”以真理大义驳倒儒家血腥私险恶俗阻碍破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及社会保障、公共事业的逻辑混乱的“小九九”。用不用养儿防老——都不尊重子女(“还不如养狗听话养猪省事”)的人只配回到旧社会甘当“家贫之犬”。总有一天,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事业能兼爱曾被孝道拖成“东亚病夫”的所有中国公民,男女老少每个地球人依法平等享有以公平正义为实现条件的福利和尊严。

五、《世界人权宣言》第一条: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他们赋有理性和良心,并应以兄弟关系的精神相对待。这句话昭示着每个人的新生。(参见:博爱 婆媳关系 亲子关系)人间正道是沧桑”,别了,*情暴孝!

三、 雅

文字解释:

[ 雅 ] 拼音:ya 繁体:雅 笔划:12

部首:隹 部首笔划:08 五行:木 吉凶寓意:吉

correct; elegant; refined; standard;

雅2

(1)

(形声。从隹,牙声。从隹(zhuī),与鸟有关。(yā)本义:鸟名,乌鸦的一种。《说文》:“楚乌也。”)

(2)

正确;合乎规范 [correct,right;standard]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毛诗序》

文章尔雅。――《史记·三王世家》。索隐:皆训正也。

雅之为言正也。――《风俗通·声音》

雅者,古正也。――《白虎通·礼乐》。按:说文疋下古文,以为诗大雅字。疋字隶体似正,故傅会训正,其实古文借疋为谞,后又借雅为谞也。风,讽也。雅,谞也,颂,诵也。此四始之本字。

辞令就得谓之雅。

君子安雅。――《荀子·荣辱》。注:“正而有美德者谓之雅。”

察纳雅言。――诸葛亮《出师表》

(3)

又如:雅道(正道,大道);雅音(正音);雅算(正确的决策);雅学(正道之学。指儒家经典之学)

(4)

高尚;美好 [fine;refined;elegant]

张耳雅游。――《史记·张耳陈馀传》

忽忘雅素。――《汉书·张禹传》

雅步擢纤腰。――《陆云诗》。注:“闲雅谓妖丽也。”

都督阎公之雅望。――王勃《滕王阁序》

(5)

又如:雅操(称弹奏乐曲高雅精妙);雅望(美好的愿望);雅篇(优美的篇章);雅像(雅相);雅量高致(气度不凡,情趣高尚);雅驯(温文不俗);雅坐(文静地坐着);雅人深致(风雅的人有深远的意趣);雅俗(雅士与俗人);雅客(高雅的客人)

(6)

尊敬他人的敬辞 [your]。如:雅饬(对别人告诫的敬称);雅诲(尊称别人的教诲);雅命(尊称对方嘱咐或建议之事)

(1)

素常;向来 [often]

予雅道冠,拄杖二癖,每自笑叹。――宋·陆游《老学庵笔记》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后汉书·张衡传》

(2)

又如:雅好(平素所喜好);雅志(平素的志向);雅尚(平素的喜好);子所雅;善雅鼓琴

(3)

表示程度很甚,相当于“很”、“极” [very]

帝雅重瑞名。――《明史》

(4)

又如:雅重(甚为敬重)

(1)

平素的交情 [friendship]

况与左右无一日之雅,而敢求交乎?――宋·苏轼《与谢民师推官书》

(2)

又如:同朝之雅;同寅之雅;雅素(故旧的情谊);雅故(故交,旧友)

(3)

《诗经》中六义之一 [a section in The Book of Songs consisting of dynastic hymns]

《雅》共105篇,分为《大雅》 31篇和《小雅》74篇。《雅》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歌。其内容几乎都是关于政治方面的,有赞颂好人好政的,有讽刺弊政的。只有几首表达个人感情的诗。但是没有情诗。

古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诗序》

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宋·郑樵《通志》总序

(4)

训诂中多有名雅的书 [standard book]

《尔雅》:尔,昵也;昵,近也;雅,义也;义,正也。五方之言不同,皆以近正为主也。――《释名》

(5)

又如:《尔雅》;《广雅》;《通雅》

(6)

另见yā

雅爱

yǎ ài

[your kindness] 尊称他的爱愿

雅爱丹青

雅饬

yǎchì

[delicate and strengthening] 典雅整饬

文辞雅饬

雅淡

yǎdàn

[simple and elegant] 淡雅

装束雅淡

雅故

yǎgù

(1)

[an old friend]∶老朋友

吾与阎君雅故。――清·邵长蘅《青门剩稿》

(2)

[correct interpretation]∶正确的解释

谙雅故者。――清·袁枚《祭妹文》

雅观

yǎguān

[in good taste] 装束、举止文雅不俗

雅号

yǎhào

(1)

[esteemed name]∶高雅的名号,多用于尊称他人的名字

(2)

[nickname]∶指绰号(含诙谐意)

我倒不晓得他还有这么一个雅号呢

雅怀

yǎhuái

[refined feelings] 高雅的情怀

雅集

yǎjí

[scholars get together] 指文人雅士吟咏诗文,议论学问的集会

当年多士登楼,追陪雅集。――何廉昉《题襟馆联》

雅教

yǎjiào

[your esteemed opinion] 敬辞,称对方的指教

蒙兄雅教,感慧多矣。――《于谦全传》

雅洁

yǎjié

[refined and clean] 雅致洁净

这小小书房十分雅洁

雅静

yǎjìng

(1)

[refined and quiet]∶雅致素静

雅静的房间

(2)

[gentle and quiet]∶文雅娴静

雅静的姑娘

(3)

[quiet]∶安静

雅丽

yǎlì

[refined and pretty] 雅致秀丽

这花尽管鲜艳,却并不雅丽

雅量

yǎliàng

(1)

[magnanimity; generosity]∶宽宏的气度

敏而好学,雅量豁然。――《晋书·李寿载记》

(2)

[great capacity for liquor]∶大的酒量

雅气

yǎqì

(1)

[elegance]∶高雅不俗的气度、氛围

这人衣着不俗,却毫无雅气

(2)

[vital-qi]∶正气

雅趣

yǎqù

[delicate interest and charm] 风雅的意趣

雅趣盎然

雅人

yǎrén

[person of poetic temperament] 雅士

雅人深致

yǎrén-shēnzhì

[refined pleasure of poetic minds] 深致:情趣深远。指高雅的人情趣深远,举止不俗

此怪行踪可云隐秀,即其料理刘生,不动声色,亦有雅人深致也。――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雅什

yǎshí

[refined poem] 指高雅的诗文

雅士

yǎshì

[scholar] 高尚文雅的人

文人雅士

雅司

yǎsī

[yaws] 一种感染性、接触传染性但非性病性的热带疾病,由一种形态上与梅毒螺旋体(苍白密螺旋体T.pallidum)不能区别的螺旋体(细弱密螺旋体Treponema pertenue)引起,特点为皮肤原发性溃疡性损害,继而发展到第二期,此时溃疡遍及全身,在第三期骨亦被累及

雅司病蝇

yǎsībìngyíng

[yaws fly] 一种黄潜蝇,它能传染一种热带的痘状慢性皮肤传染病

雅玩

yǎwán

[elegant plaything] 高雅的玩赏物

这花玲珑可爱,堪作案头雅玩

雅相

yǎxiàng

[dignity;honourable] 好看;体面(多用于否定)

别动手动脚的,让人撞见多不雅相

雅兴

yǎxìng

[aesthetic mood] 高雅的兴趣

雅驯

yǎxùn

[refined and elegant] 指文辞优美,典雅不俗

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史记·五帝本纪赞》

雅言

yǎyán

[earnest advice] 正言

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诸葛亮《出师表》

雅意

yǎyì

(1)

[your kindness;your kind offer] [敬]∶旧时敬辞,用于对方的情意

(2)

[delicate interest and charm]∶风雅的意趣

(3)

[your opinion]∶敬辞,称对方的意见

雅乐

yǎyuè

[ceremonnjal classic music] 古代指帝王朝贺、祭祀天地等大典所用的音乐

雅正

yǎzhèng

(1)

[standard;correct]∶规范的

(2)

[upright;righteous]∶典雅方正

(3)

[be kind enough to give your esteemed opinion]∶敬辞,把自己的诗文书画送人时,表示请对方指教(套语)

雅郑

yǎzhèng

[ceremonnial classic music and local music]正声和*雅之声。雅,雅乐,宫廷音乐;郑,郑声,郑地音乐(儒家认为“*雅之音”)

朱紫更相争色,雅郑异音声。――曹植《当事君行》

雅致

yǎzhi

[refined;elegant] 美观而不落俗套

这个饭馆小巧,出众,极其雅致

雅座

yǎzuò

[comfortable in a restaurant,etc.] 指酒肆茶楼饭馆中比较舒适的小F房间

雅1

同“鸦” [crow]

雅,楚乌也。一名鷽,一名卑居,秦谓之雅。――《说文》。按:“大而纯黑反哺者乌,小而不纯黑不反哺者雅。雅即乌之转声。字亦作鸦,作鵶。”

流之为雕。――《书·古太誓》。郑注:“鸦乌也。”

鸱鸦耆鼠。――《庄子·齐物论》

另见yǎ

雅片

yāpiàn

[opium] 见“鸦片”

yǎ ㄧㄚˇ

(1)

正规的,标准的:~言。~正(a.规范的;b.正直;c.客气话,用于赠给他人的书画题款上,请对方指正)。

(2)

美好的,高尚的,不粗俗的:文~。高~。典~。~观。~教(jiào)。~兴(xìng)。~座。~俗。

(3)

平素,素来:~爱。~善鼓琴。

(4)

极,甚:~以为美。~不欲为。

(5)

交往:无一日之~。

(6)

酒器名:~量(liàng)(a.大的酒量;b.宽宏的气度)。

(7)

中国周代朝廷上的乐歌:风~颂。~声(泛指诗歌)。

(8)

古同“鸦”,乌鸦。

郑码:HINI,U:96C5,GBK:D1C5

笔画数:12,部首:隹,笔顺编号:152332411121

correct;elegant;refined;standard;

中国古典名著

《雅》

《诗经》的组成部分。其中包括《小雅》74篇,《大雅》31篇,共105篇,合称“二雅”。

对于《雅》的解释,最早见于《诗·大序》:“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认为“雅”的字义为“正”,由“正”联系到“政”,从“政”的小大来解释雅有小大之别。朱熹《诗集传》则从《小雅》和《大雅》的内容方面加以解释:“正《小雅》燕享之乐也,正《大雅》会朝之乐,受□陈戒之辞也。”方玉润《诗经原始》综合各家的说法,从诗的风格、声调、内容几方面加以解释,认为“大略《小雅》多燕享赠答、感事述怀之作;《大雅》多受□陈戒、天人奥蕴之旨”。他的说法大体上符合《二雅》的实际情况,但对于“雅”的意思未作进一步的诠释。近代学者多从音乐方面加以解释。有说“雅”即“秦声”,是秦地之乐。有说“雅”借为“夏”,指夏民族所居之地,即西周王畿地区,雅音即夏音,亦即西周王畿地区的乐歌。今人也多以为“雅”是西周王畿地区的乐调。即所谓“官调”,与“风”为地方乐调相对而言,大小之分,也与乐调有关。

关于“二雅”的创作年代和作者,大致可以认为:《小雅》中的大部分和《大雅》中的一部分是西周末期和春秋初期的作品,《小雅》的大部分作品出自各级贵族之手,其中也有一部分是民间歌谣,《大雅》几乎全是贵族作品。如《小雅·节南山》,《小序》说:“家父刺幽王也。”按此诗末章有“家父作诵,以究王□”之语。何休《公羊传注》:“家,采地;父,名也。”则此诗的作者为周幽王时的家父。《小雅·巷伯》,《小序》说:“刺幽王也。”此诗末章有“寺人孟子,作为此诗”之语,则此诗作者是宦人孟子,唯其名不详。《大雅·桑柔》,《小序》说:“芮伯刺厉王也。”芮伯即芮良夫。《左传·文公元年》载秦穆公引芮良夫诗:“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听言则对,诵言如醉。匪用其良,覆俾我悖。”这几句都见于此诗第13章,则此诗自是周厉王时芮良夫所作。《大雅·崧高》,《小序》说:“尹吉甫美宣王也”,此诗末章有“吉甫作颂,其诗孔硕”之语。又《大雅·□民》,《小序》云:“尹吉甫美宣王也”,此诗末章有“吉甫作诵,穆如清风”之语,都与《小序》合,则

泉州提线木偶艺人:戏允了,下刀子也要去

陈应鸿表演提线木偶。泉州市木偶剧团供图

正在表演木偶戏的艺人。 泉州市木偶剧团供图

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兴建的泉州府文庙,坐落于泉州鲤城区的繁华街市里。它的四周,商铺鳞次栉比,火锅店、西式餐馆、现代音乐酒吧和酒店构成一座“围城”。

2月12日晚,泉州府文庙的李文节祠,琵琶二胡与笛子唢呐齐鸣。54岁的陈应鸿提着一个身穿蓝布衣、头戴僧帽的木偶,趋向舞台中央,表演泉州提线木偶丑角剧目——《小沙弥下山》。

一手拿着勾牌,一手拨拉丝线,在陈应鸿操弄之下,小沙弥活动起来了:或一路小跑,或突然摔倒,或是坐在地上敲木鱼诵经。“这次怎会再跌倒呢?哦!佛祖怪我不诵经。”唱到这句,陈应鸿面露微笑,一对弯弯的眉毛往上轻挑。

陈应鸿是泉州木偶剧团的一名提线木偶演员。自13岁学提线木偶至今,已和这门“一口道尽天下事,两手拨动古今人”的技艺打了几十年交道。

他选择留在这个行业,留住泉州人的乡愁。

千年古刹里的“公孙班”

开元寺,泉州府城内的千年古刹,一代代泉州人的乡愁符号。少有人知道,这座城市丛林之中,曾经开办过一个培养木偶戏艺人的训练班。

陈应鸿是木偶戏班的第一届学员,他是看着提线木偶戏长大的。对于这个土生土长的泉州人来说,看着艺人在乡里戏棚操弄提线木偶,曾是童年的一大乐趣。

提线木偶,旧称“悬丝傀儡”,是传统木偶戏的一种。清人梁章钜的《称谓录》,将傀儡释为“以木人为之,提之以索”。唐玄宗李隆基《傀儡吟》形容它:“刻木牵丝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

一个提线木偶由勾牌、丝线和木偶三部分组成。木偶又分偶头、躯干和四肢。偶头用刀刻而出、彩绘而成;四肢躯干,则由泡沫塑料填充,以铁丝塑形,搭建骨架。

关于提线木偶何时入闽,泉州木偶剧团副团长夏荣峰认为,大致是随着东晋、唐末及南宋这三个时期的中原人口南迁,而流传至泉州的。

陈应鸿迷恋这一切。1977年,时年12岁的陈应鸿考进福建艺术学校提线木偶班。那个年代,报考木偶班的人数多达2000余人,最终只有15人被录取。从此,陈应鸿的人生像是被一根线绑定,与木偶拴在一起。

1978年2月,陈应鸿入学。提线木偶班的教室设在泉州千年古刹开元寺内,班级15名同学起居饮食、课读练唱全在开元寺。陈应鸿的授业恩师是泉州木偶戏团的老艺人,年岁最长者已逾花甲,是“爷爷辈”。因而木偶戏班又被称为“公孙班”。

学木偶戏并不容易。除了文化课外,学生早晚要练习基本功,包括用于操纵木偶的“21套线规”,下午则练习唱腔和台词。陈应鸿记得早功从6点开始,为了能抢到用得顺手的木偶,有人凌晨2点就起床。一个提线木偶重两三斤,为训练臂力,有人拿酒瓶子装水,用木棍提着酒瓶,一练就是半个小时。

最开始,年长学生学得较快,13岁的陈应鸿一度自我怀疑,打起退堂鼓。后来学生们每周五晚在开元寺为市民免费表演,不少人为陈应鸿鼓掌叫好,他才渐增信心,表演渐入佳境。

“演员是在观众掌声中一步步成长起来的。”1983年毕业后,陈应鸿进入泉州木偶剧团,他没想到,自己一干就是40多年。

“前棚嘉礼后棚戏”

按照闽南的习俗,提线木偶的演员被称为“嘉礼先生”。闽南一带,民间信仰盛行。每有吉凶之事,搭棚唱戏、民乐鼓吹蔚然成风。

提线木偶只在红事(喜事)时出现,如结婚生子、建新屋,及“敬天公”、元宵节等场合。因此,提线木偶戏又被称为“嘉礼戏”。《周礼》记载,嘉礼是古时“五礼”之一,包括饮食、婚冠、宾射、飨燕等内容。

泉州地区有一句俗语,“前棚嘉礼后棚戏。”意思是任何戏班在与提线木偶戏班对棚时,须让后者先动鼓。嘉礼锣鼓未响,其他戏就不能开。

做戏如做人,戏一旦定下来,就如同定下契约。主人家请演戏,要用毛笔在红纸写上开戏时间和地点。戏班收下红纸,到日子就要开戏。

“嘉礼先生”重诺,这是出了名的。

陈应鸿记得上世纪90年代,他跟随剧团到晋江乡下演出。那天晚上7点,他在泉州天后宫开演,夜间台风登陆,风雨大作。演出结束后,演员开着手扶拖拉机骑着摩托车冒雨赶到晋江。凌晨到时,衣物已然湿透,冷得瑟瑟发抖。

但演出依然要进行。戏应允下来,纵使天上下刀子也要去。

老艺人记得,在主人家,提线木偶戏班会被“特殊照顾”。其他戏班演员,主人家或许只煮上一锅咸粥供他们食用。而木偶戏班演员,不论饭菜好坏都会被请上桌吃饭。睡觉时,其他戏班或打地铺,“嘉礼先生”却一定要睡到床上。

按行规,培养一个成熟的提线木偶艺人要11年4个月。艺人入行后先跟师傅学习5年,另有4个月替师傅打工。此后再寻一位师傅学习3年,期满之后,寻一位技艺更高、名气更大的师傅,又学3年。如果没走这条道,提线木偶艺人不会被业内认可,主人家请去演戏时也会压价。

陈应鸿曾师从杨度、陈天恩、吴孙滚、魏启瑞等提线木偶艺人,后又拜黄奕缺为师。这些老艺人操弄木偶、敲锣打鼓、吹拉弹唱,无一不精。

十年青春抛掷,为的是一朝登台亮相。因此木偶戏艺人非常珍视跟演出有关的一切。每尊木偶都被演员当“佛公”供奉,木偶入箱后,绝不允许有人坐在箱子上。

登台演戏,就是木偶戏艺人的信仰。

“如果木偶戏消失,我们都是‘罪人’”

泉州市木偶剧团位于泉州市鲤城区通政巷,用于木偶戏演出的泉州嘉礼馆,是一座出砖入石、红砖红瓦的闽南传统建筑,也是剧团的老剧场。

2月12日下午4点,一场提线木偶戏在此演出。下午1点多,嘉礼馆外已有数十名游客等待。

演出即将开场,工作人员打开嘉礼馆两扇门,观众鱼贯而入,馆内80余张凳子,在1分钟内便坐满了人。没有座位的观众几乎塞满馆内所有空地,有小孩骑到父母肩上。

春节期间,这里的演出几乎场场爆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演出是免费的。”陈应鸿说。平日这里的上座率并不乐观,一些收费场次的演出,有时只有四、五个观众,包袱、笑点出现时,只听到稀稀拉拉的掌声和笑声。

业余戏班在逐渐减少。老艺人介绍,泉州鲤城区一带,光是提线木偶戏班曾经就有十几个,如今整个泉州市,成规模的业余戏班仅两三个。这些业余戏班演员大多 *** ,白天或养猪,或卖肉粽。

在乡村,提线木偶亦难觅踪影,很多老人已多年没见到过“演嘉礼戏”,甚至与之类似的布袋木偶戏也比以前少见。

“如果没有 *** 的支持,真把我们放到市场上,那肯定存活不了。”陈应鸿说道。他见过一些市场化木偶剧团的演出,演员穿奇装异服,手提木偶跳来跳去,与传统戏剧相去甚远,“完全变味”。

“时代不一样了,很难精耕细作地培养人才”。陈应鸿说,团里的90后年轻人大多从艺术学校毕业后,直接来剧团工作。

1992年出生的胡力伟,因电视剧《霹雳布袋戏》喜欢上木偶戏。2011年,他入读上海戏剧学院提线木偶表演专业,毕业后回到泉州,进入木偶剧团。在上海戏剧学院读书时,专业一共有25名学生,5人来剧团实习,只有胡力伟和另外一名同学最终留下。

去年,剧团走了几位年轻演员。有人因单位编制有限,等不及便离开了。还有人改行去了文艺演出公司,收入涨了不少。身为国家一级演员,陈应鸿每月收入只有数千元。

陈应鸿理解他们,“待遇相差很多,所以如果他们改行,我也能理解。”但他坚持认为,提线木偶是地方色彩很浓的剧种,“如果消失,我们都是‘罪人’。”

2月13日上午,泉州嘉礼馆已不复前一日演出时的喧闹。馆内,一位老艺人端坐在椅子上,一位年轻演员站立在他面前,跟着老艺人逐句练唱,一遍,再一遍。

窗外市井喧哗,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停滞。

新京报记者 潘闻博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js/5_1134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