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豆种植时间:北方春大豆型于4~5月播种。黄淮海夏大豆型于麦收后6月间播种。南方夏大豆型一般在5月至6月初。秋大豆型7月底至8月初播种。
2、大豆种植小知识:
(1)翻耕整地,稻田种植春大豆,在冬前翻耕,翻耕后按宽2~3米分厢,开好厢沟、腰沟、围沟,春季抢晴天精细整地。要求土壤细碎,无暗垡,厢面平整。冬季空闲的旱土,在冬前翻耕,冬季种蔬菜的旱地,在收完蔬菜之后抢晴天翻耕,翻耕后按宽2~3米分厢开沟,精细整地。
(2)播种,在5厘米土层日平均温度达到10~12℃时开始播种,中低海拔地区3月底至4月初为适宜播种期。穴播,行距27~33厘米,穴距17~20厘米,每穴播三四粒种子,浅播薄盖(盖三四厘米厚)。栽植密度应根据品种特性及水肥条件而定,早熟品种每667平方米栽3~4万株、中熟品种栽2.5~3.5万株、迟熟品种栽2万株左右。
(3)施肥,底肥每667平方米地施农家有机肥400公斤、钙镁磷肥36公斤,瘠薄土壤还需施尿素100公斤。
关于轮作和间、混、套种,在《战国策》和《僮约》中,已反映出战国时的韩国和汉初的四川很可能出现了大豆和冬麦的轮作。后汉时黄河流域已有麦收后即种大豆或粟的习惯。
从《齐民要术》记载中,可看到至迟在6世纪时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已有大豆和粟、麦、黍稷等较普遍的豆粮轮作制。陈旉《农书》还总结了南方稻后种豆,有"熟土壤而肥沃之"的作用。
其后,大豆与其他作物的轮作更为普遍。如《山西农家俚言浅解》就谈到有"一年豌豆二年麦,三年糜黍不用说,四年茭谷黑豆芥,五年回头吃豆角"的农谚,这是山西朔县包括大豆在内的多年轮作制的好经验。
大豆与其他作物的间、混、套种的历史也很早,《齐民要术》中有大豆和麻子混种,以及和谷子混播作青茭饲料的记载。宋元间的《农桑衣食撮要》说桑间如种大豆等作物,可使"明年增叶二三分"。
明代《农政全书》也说杉苗的"空地之中仍要种豆,使之二物争长",清代《橡茧图说》亦像橡树"空处之地,即兼种豆",介绍的是林、豆间作的经验。
清代《农桑经》说,大豆如麻间作,有防治豆虫和使麻增产的作用。总之,大豆和其他作物的轮作或间、混、套种,以豆促粮,是我国古代用地和平共处养地结合,保持和提高地力的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