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济南的疆域地势,南山北水,南边是泰山,北边是黄河,原先济南的发展思路已确定了济南大概的走向,现在只是在原先的基础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做一下微调。
一、东西方向*东西就不必说了,已经是老油条了,无法改变现有的格局,能做的只有升级,把油条煎成麻花。比如升级交通,BRT、轨道、地铁等等,以缓解济南已有的名号——《堵城》!再比如升级房地产,建设综合体,在东边工作就在东边住,在西边工作就在西边住,减少流动,进而减少城市压力。
二、南北方向*城市要想发展必须找到大量的优质土地。向南只有山,土地很少。唯有向北,跨过黄河,大片的优质土地任君选择,傻子都知道新时代该往哪儿走。但是由于前些年济南的发展速度实在有些可怜,致使黄河南岸都没有城市模样,何况城市北岸。现在只是补齐前些年的短板,要北跨,唯有南北岸齐努力,才会有城市的扩张姿态,所以从跨河发展到携河北跨再到拥河北跨是一个漫长的认识过程。好在如今已经有了实质性的进展,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的设立,黄河生态战略的认同,都为济南北跨做足了文章。虽然现在只是紧贴着黄河发展,但是能想到的是,这只是起点,只要开始了,往后还能停吗?基础设施跨过来,产业跨过来,人流跨过来,城市跨过来,再往北延伸发展也是指日可待!
黄河北岸面积比较大,这一点是正确的,但是面积大不代表都属于济南的区划范围,当前济南向南基本已无地可用,而北的发展范围,西部不远处就是德州,而东部有机场存在,诸多因素下黄河以北的规划比较“狭长”
总而言之,北跨黄河建设先行区,并不是抻油条,真的是地形限制,只不过从规划图上看像一根油条。而且济南以往的发展基本都是在黄河南岸,黄河北岸的开发建设非常少,后来设立的 济阳区恰好在济南传统市区东北部35公里处 ,从传统市区到济阳区建设为成熟区,就是一个狭长的形状。
另外,从规划图当中其实也能够看出,济南遥墙机场附近的规划建设并不是特别多,虽然济南东部高新区正北部也有大面积空地,但因为 机场周边要保证起飞、降落安全,所以要设立净空区 ,很多居住楼宇以及商业配套建设都会有相应的高度限制,所以也不适合大面积的规划。
最后,济南作为山东中西部的中心城市,引领周边城市非常多,北跨黄河的规划,其实一定程度上也是在带动德州齐河县的城市发展, 未来黄河北岸发展成熟,有可能也会将齐河县划入,届时就不是“抻油条”形状了 。
欢迎点击关注,留言一起探讨
黄河北岸那么大,为什么非要贴着大坝抻油条?
老油条未治,新油条又来!
众所周知,
济南现在形状像一根油条,
油条的形状带来了交通拥堵等问题,
所以北跨建设先行区解决油条弊端。
然而先行区的规划出炉后发现,
桑梓店—大桥—崔寨—济阳,
又是一根贴着黄河北岸的“大油条”!
很不理解为什么这样规划,
如果说黄河南岸“老油条”的形成,
是因南有山北有河不得不往东西扯,
那么黄河北岸千里一马平川,
为何非要紧贴黄河大地220线蛇行呢?
另外,靳家、孙耿、太平建成区小,
如同一张白纸可以任意勾画、建设,
并且拆迁面积和成本远低于220沿线,
为何有空地不直接用而要浪费大量时间、人力、财力拆旧建新呢?
按照这样的规划,
明知“油条”形状有弊端却还要造油条,
未来220国道将和现在经十路一样堵。
先行区也会在漫长的拆拆建建中,
最终和黄河南岸的那根老油条一样,
成为新的拥堵之城。
首先你应该明白济南和郑州的地理位置,地理位置不同,发展情况肯定不能同日而语,郑州地处黄河中游,流速较慢,泥沙淤积严重,使的黄河河床远高于郑州地面,如果黄河河道过于窄的话,在雨季洪水泛滥的时候,过窄的河道,会使水位升高,对郑州市会产生很大的威胁,所以黄河河道不能过于窄。
第二,黄河北岸不属于郑州管辖,属于新乡地界,为了郑州的发展去占用新乡的土地,新乡肯定不会同意,利息分配不均,这是如今城市不能连片发展的很大原因。
首先你要明白先行区是什么,规划是什么?先行区是黄河北规划,这个黄河北规划并不是拉东西,更是往北发展,这就充分对冲济南油条模式。
先行区是沿黄河发展,一直往北发展,利用黄河优势和三桥一遂,及交通优势充分激活黄河北与济南城区相互呼应和相互提携。
先行区是济南机会,也是引领山东强力发展机遇,所以先行区是 历史 时刻,更是济南奋发图强的有利证据,我想先行区的到来会带动济南发展,更会增加济南首位度,让济南越来越强。
济南的未来一定要跨黄河。德州不放手难度大,省里应该协调促成才好。合并莱芜方向不对。即使莱芜没必要单独存在,也轮不上济南收购。
先行区可不是油条,看看政府规划的先行区,黄河以北一直到临邑边界了,黄河以北30公里范围内都是先行区地界,美中不足的是西边被齐河挡住了,齐河如果划入济南那就完美了,可惜德州不会放手,所以搞得济南的先行区看起来很别扭的样子。
当然北岸虽大,但南北是一个经济体,所以必须先发展靠近南岸的区域,距离近,联系方便,有利于产业的转移和布局,两根油条拼在一起,互融互通,就可以摊饼了。
先行区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可能需要五到十年打底,十年以上谋求更大发展。先行区对接京津冀,在全球整体经济乏力的情况下,任重道远。
我认为一座有远见的城市,想成为国际大都市,就得向外围着重发展,例如把大学城建立在离市中心比较远的位置,把金融中心往外围推移,既缓解了交通的压力,又搞活了经济路线,促使了消费水平。假如把大学城建立在济阳区和商河搭界的徒骇河边上!把一些行政部门迁到济阳区以北。
黄河北展宽滞洪区的前世今生
自 1855 年黄河夺大清河从济南北郊流向渤海以来 ,黄河水患一直制约着济南市的发展 。由于河沙淤积、河床抬高,黄河济南段是不折不扣的地上悬河。现在,黄河济南段从平阴经长清、槐荫、天桥、济阳全长183公里。1971年,为解决黄河济南、垦利两个卡口河段的防凌、防洪问题,水电部下达了水电综字197142号文件,决定在齐河县南坦一济南盖家沟窄河段修建黄河北岸展宽工程。就是在齐河一侧黄河大堤北侧再修建一道滞洪大堤。齐河县城被迫由祝阿老城搬迁至现在的晏城。1971年10月开工,1972年5月竣工,聊城、德州、泰安、济南4地市的9县21万人参加施工。北展宽区总面积106平方公里。1985年国务院批转水利电力部《关于黄河、长江、淮河、永定河防御特大洪水方案报告》的通知(国发〔1985〕79号):“一、黄河防御特大洪水方案:花园口站发生三万秒立米以上至四万六千秒立米特大洪水时,除充分运用三门峡、陆浑、北金堤和东平湖拦洪滞洪外,再运用豆腐窝和李家岸两座分洪闸,向山东省齐河北展宽区分洪二千秒立米,再由北展宽区的大吴闸向徒骇河分洪七百秒立米”。北展宽区自建成至取消从未投入分洪运用。1989年12月2日,为解决济南市城市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将德州地区的济阳、商河两县划归济南市领导,齐河县的靳家乡、大王乡和桑梓店镇划归济南市历城区领导。桑梓店园林场地段,齐河县与历城区以李家岸干渠东坝顶中心线向东100米为界。自此,北展区一分为二,其中齐河境内63平方公里,济南境内43平方公里。2005年1月,山东省人大常委会给济南市田庄等36位代表回复:您提出的关于调整行政区划,将齐河县划归济南的议案,经省十届人大三次会议主席团决定,改作第182号建议、批评和意见处理。现答复如下:您提出将齐河县划归济南市的问题,2004年10月11日,济南市人民政府在向省政府呈报的《关于请求协调解决有关问题的请示》(济政[2004]117号)中也曾提出:“建议跨黄河向北适当扩大济南市行政辖区,可考虑将济南毗邻的县调归济南”。省和厅领导对这件事都非常重视,立即责成省民政厅与济南市民政部门进行了沟通,省政府朱茂民副秘书长也代表省领导与德州市领导就划齐河问题进行了通气。济南市现辖6区1市3县,总面积8177平方公里,总人口574.3万人。改革开放以来,适应当时的发展需要,济南曾做过几次大的区划调整,如1986年,对市区、郊区和历城县之间的调整;1989年,将德州的济阳、商河两县划归济南市管辖等。这些调整都对济南的经济和 社会 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之后,除2001年6月长清撤县设区外,没有做过大的调整。您提出的区划调整方案,对于扩大济南城市规模,加快省会城市的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要做好这件事还有个过程,还要做很多工作:齐河县位于济南北部,总面积1411平方公里,总人口60.8万人,县城距济南市区仅10多公里,与济南市隔河相望,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将齐河县划归济南市管辖,对于加快济南的发展,尽快实现济南北跨的目标意义重大。 历史 上也曾多次动议将该县划归济南市,但主要因为水利问题没有划成。齐河县境内有两个大的引黄干渠——潘庄干渠和李家岸干渠,是德州市农业灌溉的主要渠首,对德州农业引黄灌溉意义十分重大。1989年,济南市提出将齐河、济阳两县划归济南时,德州市以两个干渠对德州农业用水关系重大为由,坚决不同意调整,为适应济南市扩大市区的要求,省里最后只好将德州市的济阳、商河两县划给了济南。鉴于以上情况和分析,我们认为,济南市提出的区划调整的要求,对两市的经济发展关系重大。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我们将按省领导的意图积极搞好配合,争取早日解决好这个问题。随着小浪底水库投入运用,黄河下游的防洪、防凌能力有了很大提高。2008年,国务院批复的《黄河流域防洪规划》明确指出:“ 从防凌角度来看,可不使用齐河、垦利展宽区分凌;从防洪角度来看,也不需要齐河展宽区分洪运用;综合考虑,取消齐河、垦利展宽区”。黄河北展宽滞洪区由此得以解放,齐河的63平方公里做成了生态城,济南的43平方公里做成了北部先行区。
济南北岸不抽油条怎么发展?西北是齐河德州的,正北几十公里外临邑也是德州的,只有沿黄往东北发展和济阳区连成片才真正济南的。所以济南想轻松更快发展就必须把齐河并过来,设齐河区,这样对齐河济南发展百利无一害。